其他
道路与样本: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八年启示
撰文|张威威编辑|陈言
过去几年,中国公益上演了“弯道超车”,99公益日、95公益周等活动的成功举办让互联网公益在中国得以迅速普及。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行业开始思考:中国公益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凸显中国公益的全球比较优势是什么?有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可借鉴的中国样本?
在过去,当向一位普通人问及此事时,得到的答复可能更多是帮助穷人吃饱穿暖。
但随着精准扶贫的完成和公众对公益认知的加深,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理解,逐渐在更多具体的社会问题表现出来,比如:身心障碍者的教育、就业及出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出行和医疗与照料;海洋保护、水资源保护和减碳等。
这种转变背后,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社会问题得以被看到,并以创新的交互方式与用户产生互动。这些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线上筹款,电商平台的创新,以及短视频的出现等。如今,微信用户可以通过腾讯公益小程序看到不同的社会问题,并参与其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购消费参与公益事业;短视频平台也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众多用户参与。
可以说,数字经济平台的每一次点击,除了可能带来商业价值外,也带着善意去引导用户去关注社会问题,并以用户所能理解的方式,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在数字经济时代,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参与,也不仅仅局限于直接捐赠现金本身。比如在腾讯公益平台,微信用户还可以通过运动捐步数,企业则根据用户的捐赠,为其配捐资金。仅以截至2019年11月底的数据为例,腾讯运动捐步已经吸引到10.27亿人次用户参与,筹款10.8亿元。
这种方式,不仅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匹配资金,也增加了企业的品牌曝光,企业还能联动员工、顾客等多方一起参与,共聚力量。对微信用户而言,也鼓励其继续运动,让运动变得更有意义。
参与捐步数的用户,在捐步后将得到小红花,这可以作为载体进一步参与公益捐赠。随着这一激励机制的完善,从中衍生的小红花已被越来越多的平台用户看到,成为具有社会正向价值、正向激励的公益“代币”,逐渐链接更多用户、企业、公益组织,撬动更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益,帮助更多个体。
回望第一、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2016和2017是围绕社会组织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及互联网改变公益展开,彼时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等逐步普及,互联网公益快速发展。如今果实逐步呈现:2022年中国互联网峰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连续三年以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公益;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善款近10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8%。
这是行业首个“双百亿”。
除了捐款额和捐款人次数据的增长,这种共益行为还表现在互联网平台中数字化的使用方式、场景的创新正在被复用在更多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中。
比如在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数字技术在应急救灾中的资源协调等共享价值相当凸显。2021年河南洪涝灾害期间,通过腾讯文档、石墨文档搜集灾区需求,协调救援力量,成百上千人可以通过线上文档,及时帮助受灾人员。在应急救灾方面,数字化平台除了直接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还能为参与应急救灾的公益组织提供数字化赋能。
相关灾害应急救援数字化管理平台也随之诞生。其旨在解决的问题是,国内从事灾害应急救援的专业人员和队伍很少,在突发重大危机发生之后,有大量社会力量参与到救援、救助行动中,尽管部分自组织表现优异、成绩显著,但自组织多为首次组建,大都生命周期短、组织效率低、实践经验少、行动目标不合理、往往行动结果未能达到预期。
而依托互联网完善救灾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该平台可以集灾情信息管理协调、志愿者协同参与、灾情应急供需对接、灾害应急科普赋能于一体,在灾情发生时,可以统一、具体、及时、准确的反馈需求动态信息,引导物资发放,回应各类求助需求,持续支持社会力量多方协作进行灾害应急响应,助力社会组织及社区志愿者。
疫情期间的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平台也值得一提。市民通过一个微信小程序即可快速进行药物求助,有多余药物的市民也可通过平台进行余药共享。当时多个城市倡导“邻里互助 药品共享”,这就是实现方式之一。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互联网公益正在爱老助困、生态保护、文化保育、青少年发展、志愿服务等诸多领域展开探索,寻找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数字化共赴“共益未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中所呈现的共益特点,为中国公益提供了另一种新范本,即借助数字化的方式,有可能缩短最落后地区和最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在地的福祉。
这正是2019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提出“中国样本”逐渐形成的实践。
数字化并不只是理性的技术,更能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温情服务。而数字技术得以共益的根本,是能寻找到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新,这其中既包括解决现实中困扰已久的复杂难题,也包括让既有模式更好地借助数字化的方式,得以普惠,让更多人受益,从而助力整个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比如,去年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首创了“技术公益云展馆”这一创新场景,将技术应用于公益行业的典型解决方案或创新实例成果一一呈现。展馆主要围绕“可持续”“更健康”“更多元”促平等“除污染”更公平“促增长”“减碳排”“无障碍”九大领域,为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单位等主体提供了共建、共享的平台,也向更多普通公众展示了技术公益的新风向。
以无障碍领域为例,展馆里既包括基于无障碍技术积累,搭建无障碍输入的开放平台,向全行业免费开放视障输入、肢障输入、长辈输入、OCR读图、AI手语翻译等技术解决方案,并联合相关科技企业,共同助力残障群体在数字世界的输入表达;也有将AI技术运用将使得眼底疾病,甚至自闭症、罕见病等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的技术展示。
可以说,技术的出现,不仅为身心障碍人士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也进一步为其借助技术的手段,去对外表达、创造社会价值提供了可行性的途径,比如协助其做疾病筛查、就业,等等。
又如,“99公益日”是腾讯作为发起方之一践行多年且较为成功的公益活动。从去年开始,腾讯公益通过借鉴“99公益日”形式,创新衍生出多时、多地、多场景的公益日,开始尝试举办“乡村振兴”主题的区域专场。通过协助地方行政组织,举办地域公益嘉年华活动,让公益文化普及更下沉、更亲民、更低门槛、更接地气、更强参与,区域公益嘉年华应运而生。
腾讯公益数据显示,乡村公益领域的筹款金额在全年筹款金额中的占比持续走高,从2018年的13%增长到2022年的高于50%,占比已超过一半。这也是互联网公益扎根基层毛细血管、助力乡村振兴的体现。
以技术驱动创新用以提高社会福祉的方式,是中国在互联网公益方面积累多年且不断被验证的模式。其价值点,不只在于不断解决顽疾,也在于既有成功模式的复制和推广,让更多个体因此受益。
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企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以腾讯为例,腾讯曾提出“CBS三位一体”理论。C是指用户,B是指产业,S是指社会。它们彼此不是线性或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用户和产业涉及的方方面面要服务好,最终都指向为社会更好地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也将企业积累的技术能力、商业方法更好地用于社会创新,助力整个社会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
再回到本文最初的问题,放在全球范围去观察,中国公益形成了怎样的比较优势?可以看到,互联网公益支撑并重塑了中国公益独特的模式,这就是比较优势所在,也是中国公益未来发展值得期待所在。
数字向新,共益未来。当数字化和社会创新结合,当共益的理念能够不断惠及到生活在同一个家园的更多相关方时,将推动社会向前进步,也将推动互联网公益的中国样本不断纵深发展。END
— 更多内容 —
|王慧专栏|村民进入基金会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受伤,基金会是否担责?
|公益行业需要文献图书馆?吕全斌:抢救公益历史,传承公益精神
|大学搞环保,行动20年,刘盛:如何带动1千万人参与河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