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学派 | 新传理论32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胡师姐20新传考研QQ群
西方马克思主义
二战后,马克思主义阵营产生了分化,分为“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后者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种种新特征,主要从理论上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解释。
1、卢卡奇
匈牙利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奠基人。创造了一种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历史辩证法框架;在哲学理论的逻辑上为西方的工人运动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著有《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历史和阶级意识》等。
2、葛兰西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提出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提出了“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概念。著有《狱中书简》《狱中札记》。
3、伊格尔顿
英国文学评论家,当代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归纳,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六大特征和六个范畴;提出文化理论,阐述了文化重新认识、文化危机等观点。著有《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为阵地,主张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以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体制下文化工业的批判,剖析和批判了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化和“霸权主义”本质。思想来源主要有: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韦伯的现代化批判理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传统等。
1、霍克海默
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曾任社会研究所所长,创办专刊《社会研究杂志》。主要思想是社会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著有《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启蒙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
2、阿多诺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批判理论奠基者。主要思想有文化工业、对流行音乐的批判、推崇印刷媒介和批判电子媒介等,著有《启蒙辩证法》《论音乐中的拜物教与听觉退化》。
3、马尔库塞
美籍德裔哲学家,新左派之父,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青年学生运动新左派的精神领袖。主要思想有“单向度”理论,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系统性批判,著有《单向度的人》《审美之维》。
4、本雅明
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研究横跨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神学、史学诸多领域。著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认为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艺术作品的接受产生重大影响,复制技术的扩张会导致艺术作品“灵韵”的消逝。
5、洛文塔尔
德国批判理论家、文学社会学家和传播理论家,以大众文化研究为专业取向,著有《大众偶像的胜利》《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等。
6、弗洛姆
提出了“社会过滤器”的概念,认为任何来自生活的实际经验或体验在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之前,都必须经过“社会过滤器”(语言、逻辑、社会禁忌),这种过滤器受到大众传媒意识形态的控制。
1、哈贝马斯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把辩证法理论和实证主义哲学、分析哲学、阐释学、语言学结合起来,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哈贝马斯关注政治公共领域中的交往活动,著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研究交往行为理论,为重建公共领域找到方法,著有《交往行为理论》;借助语用学范式,用交往理论取代了认识论哲学。
1、阿克塞尔·霍奈特
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传人。提出了“承认”理论,承认指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不同的共同体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认同和确认,不被承认是导致当代社会的各种社会斗争爆发的根源;认为身份的不平等与对立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承认不公所导致的蔑视与侮辱激起了新形式的反抗,从主体间承认的缺乏和不公正出发建构承认正义。著有《为承认而斗争》。
(罗杰斯的划分方法)
文化研究学派
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将传播活动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专注于社会关系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普遍异化进行批判,唤醒主体意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并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
1、阿诺德
阿诺德的文化观:人类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必将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人而非上过几天学的大多数人所担当,知识和真理的全部含义都表明它们是与人类社会中的泱泱大众绝缘的。
2、利维斯
利维斯主义的基本立场: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提出“文化衰退说”,缅怀普罗大众心甘情愿服从权威的时代。认为大众文化和群氓文化时刻威胁着高雅文化,竭力鼓吹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抵制群氓文化的训练,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倾向。
3、汤普森
于1963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阐述了关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认为阶级是一种关系,阶级的“存在”和“觉悟”是同一的,阶级不可能先于觉悟存在,把“阶级”的概念与阶级觉悟及其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紧密联系起来。
4、霍加特
文化主义传统早期代表之一,著有《识字的用途》,使用民族志的方法,对英国的工人阶级文化进行了研究。
5、威廉斯
伯明翰学派灵魂人物,对当代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文化与社会》,指出了文化的双重含义和三种定义类别;著有《漫长的革命》,阐述了通俗文化和四种传播体制;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并运用于电视的分析;提出了感知结构的概念。
6、斯图亚特·霍尔
霍尔主要探讨马克思的政治和社会思想,提出了编码/解码模式,提倡多元化公共论坛,开启了“文化霸权”的研究,推动了文化研究的第二次转向,并对经验学派进行批判。著有《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意识形态的再发现》《现代性及其未来》《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等。
7、大卫·莫利
当今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之一。将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运用于电视节目分析,证明并发展了该模式;开创了接受分析,认为受众能够抵抗甚至颠覆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主导型和支配性的意义;开展了对家庭电视的研究。
8、其他文化研究学者
(1)洪美恩
著名文化研究学者,主要研究媒介和文化消费,媒介受众,身份政治,种族、移民和全球化,以及当代文化机构等。著有《观看达拉斯》,通过研究观众对电视剧《达拉斯》的评价,从大众意识形态、民粹主义、通俗文化等角度剖析了受众的特点,从理性角度否定了意识形态的支配性。
(2)约翰·费斯克
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霍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通俗文化理论;提出了“两种经济”(金融经济、文化经济)理论。著有《解读电视》《理解大众文化》《电视文化》。
政治经济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考察传播现象,将传播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考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考察人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主流媒体的传播看作是一种生产活动,媒介所有权决定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1、赫伯特·席勒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传播结构与传播政策领域广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阐述了“思想管理者”的观点。著有《大众传播与美帝国》《思想管理者》《传播与文化统治》
2、达拉斯·斯迈兹
加拿大学者,开辟了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受众商品论”“依附理论”等概念,积极参与并影响了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运动,并始终关注传播领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控制。著有《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目点》《依附之路: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和加拿大》。
3、文森特·莫斯可
加拿大传播学者,研究的领域主要在传播的政治经济学、传播政策以及传播信息的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冲击等。提出“控制论的商品”的概念,并阐述了对新传播技术的看法。著有《传播政治经济学》。
4、丹·席勒
传播政治经济学标杆人物之一,研究专长和教学领域主要集中于信息资本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通信史、信息与社会、通信政策研究等。关注对信息资本主义的批判,认为因特网正在带动政治经济向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转变,著有《数字资本主义:全球市场体系的网络化》《信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
5、罗伯特·麦克切斯尼
美国著名传播学学者。长期关注传播的历史与政治经济学,并致力于对媒介在民主制度及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批判性分析。主张以公共补贴制度制衡商业媒介体制对民主的侵蚀,强调知识分子在民主化媒介体系变革中应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并反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庸俗化的理解。著有《富媒体穷民主》《传播革命:批判性联结与媒介的未来》等。
6、乔姆斯基
语言学家。在合著的《制造共识:大众媒体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出新闻的“宣传模式说”,总结为“五大过滤器”,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进行了抨击;阐述了对新传播技术的看法,对此怀有悲观立场。
1、阿芒·马特拉
法国著名的批判传播学者,主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问题,指出“传播的全球化,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全球化”的观点,著有《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卡通片中的帝国主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传播学简史》等。
2、莱斯特学派
莱斯特学派是当今英国地方史研究的主流学派,该学派对英国地方史学科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它界定了英国地方史学科的基本范畴,形成了固定研究单位,提出了有代表性的莱斯特方法。该学派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得到发展,成为英国地方史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
(1)戈尔丁
英国当代媒体研究专家,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戈尔丁根据时间和意图,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类: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2)默多克
英国拉夫堡大学传媒研究中心教授。主张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因素对整个大众传播系统、乃至文化系统的影响,将文本意义和受众解释纳入到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
3、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
位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1976年出版《坏新闻》,开启了对电视新闻的研究。认为电视新闻是有偏见的,总是对社会中的强势力量或阶级有利,而对社会中的相对弱势力量或工人阶级不利。
4、加汉姆
创立传播政策研讨会,创办《媒介、文化与社会》杂志。阐释了文化商品的固有矛盾,认为文化商品的核心充满了矛盾;指出了利润导向的三个趋势。著有《电视的结构》《资本主义与传播》《电视经济学》。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判学派
1、阿尔都塞
从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的理论出发,把马克思的著作分为前期的意识形态理论阶段和后期的科学主义阶段,开创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结构的生产和维持必须结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功能来回答,国家存在并维持的关键点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并提出了“唤询”“症候式解读”的概念。
2、罗兰·巴尔特
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是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在索绪尔能指所指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初级与次级指意系统;区分了闭合文本与开放文本,指出“作者已死”;晚年从结构主义者转为后结构主义者。
3、拉康
拉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人类从出生起就处于“匮乏”的状况中,匮乏始终是人类基本存在状况中一种无法表征的表达。人类成长过程总共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镜像阶段、去——来游戏、俄狄浦斯情结。
4、福柯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对权力进行了解构。提出知识考古学,揭示了各种知识、言说、话语在形成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背景;提出话语权力理论,指出话语通过赋权、限制和建构三种途径发挥作用;发展了全景敞视主义,提出规训社会的概念。著有《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性经验史》《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
5、德里达
为后结构主义奠定了理论基调。提出了“延异”的观点,用来描述符号的分裂特征,指意义的浮现总是既延迟又有差异的;认为对于结构主义而言,“二元对立”并非简单的结构性关系,而是一种权力关系,是将一种宰制性的词语体系凌驾于其他词语体系之上。
其他批判学派/主义/学者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是:质疑,颠覆“宏大叙事”,消解“元叙事”,去中心化。由一中心到多中心;由有真理到无真理;由有一个正统到有N个正统。价值观多元化,也让人无所适从、混乱、多元。
1、居伊·德波
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之一,城市批评家与实验主义电影导演。提出了“景观社会”的概念,阐释了“商品景观”与“媒介时代”、“景观霸权”、“景观时空”等概念。著有《景观社会》。
2、利奥塔尔
认为“后现代状况”指的是西方社会出现的一种知识地位的危机,具体体现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以及宏大叙事合法性机制的衰落。认为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松弛懈怠的文化。品味无足轻重,金钱才是价值的唯一体现。后现代主义文化并不是高级现代主义文化的终结者,而是预示着一种新型现代主义的来临。
3、詹金斯
阐述了“融合文化”的概念。后现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融合,即新媒体与旧媒体相互碰撞,草根媒体与商业媒体相互交叠,媒体生产者与媒体消费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影响。融合,指的是媒介内容在一系列不同平台间的流动。
4、鲍德里亚
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提出了超真实主义,是后现代性的典型运作机制;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内爆”的概念;提出消费社会的概念,并批判了“符号消费”与“消费社会”。著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等。
1、萨义德
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提出东方主义,认为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是没有真实根据、凭空想象出来的,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并从西方文学的角度阐述了西方文化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著有《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世界·文本·批评家》等。
2、霍米·巴巴
当代著名后殖民理论家,善于从精神分析角度,对外在的强迫权力如何通过心理因素扭曲人性加以描述。提出“文化定位”“文化杂交”等概念,不仅强调西方霸权主义对东方文化的侵略,还强调东方人的抵制和反抗。著有《后殖民与后现代》《文化的定位》《民族与叙事》等。
3、斯皮瓦克
西方后殖民理论思潮主要代表,她对解构理论进行深刻的女权主义视角考察,对资本和国际劳动分工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对帝国主义和殖民话语进行批判,对民族性、种族性、迁居者的身份以及与一个民族或者作为一个新殖民世界上的后殖民文化形式相认同的东西相关联的种族问题的批判。著有《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后结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发展了“场域”的概念,把社会的不同部分看成一个个相对自治和独立的场域;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观点;著有《关于电视》,反驳了电视是自由媒体和民主媒体的观点。
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由拉丁美洲学者提出的一套国际关系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它将世界划分为先进的中心国家与较落后的边陲国家,后者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使之受到中心国的盘剥,故得不到发展,或产生腐败等弊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依附理论从一种经济与政治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论证当代发展中的边缘国家和西方发达中心国家之间的发展问题。
女性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和议题。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限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提出议题。代表人物有奥兰普·德古热、弗吉尼亚·伍尔芙、西蒙娜·德波芙娃等。
“酷儿”(Queer),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这是一种关于性与性别的理论,建立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与父权理论中的二元性别理论相对。该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进程形成的。酷儿理论使用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和性别研究等手段来分析和解构性别认同、权力形式和常规。把该理论应用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被称为酷儿研究。代表人物有米歇尔·福柯、朱迪斯·巴特勒、迈克尔·华纳等。
大家有任何问题,请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注意啦】
最近,同学们如果升级到最新版的微信,会发现订阅号大变样啦!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千万别忘记“星标”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点击左上角的“三个点” → ②点击查看公众号 → ③再点击“三个点” → ④选择星标,分分钟get!
【星标后怎么找】
只需两步:①点击右上角三条横线就可以看到星标的【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指南】啦 → ②点进去查看我们最新的文章吧!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传考研
微信号 : MissMJC1
我这么好看//
确定不点一下“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