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莹颖案件背后,你能看见什么?|一周讨论04
2017年4月,北大女硕士章莹颖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交流学习。2017年6月9日在美失联。2017年6月30日, FBI宣布,已逮捕一名涉嫌绑架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的27岁男子克里斯滕森。截止到2018年,克里斯滕森拒不认罪,该案件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2019年6月,随着该案再次开庭,克里斯滕森的辩护律师承认他的当事人杀害了章莹颖,并试图争取免于死刑。克里斯滕森其妻子的录音曝光,该事件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章莹颖案件作为一个历时两年多的跨国案件,各大媒体连续报道,网民也是众声喧哗。作为一个新传考生,我们不过度消费死者,仅从新传专业的角度谈谈你对该事件的看法:可以采用框架形式梳理事件过程,也可以集中分析类似事件的新闻报道。大家一起把这个事件可能考查的角度以及能够运用的理论“众筹”出来!
观点陈述VS点评讨论
@NSG的观点
@虫虫师姐
其实你的结构还可以,就是缺少新传专业的理论知识,其实像被关注的原因中第一个点可以联系到标签化,章莹颖的北大女硕士这个身份(阿助注:就是一个标签),要体现出来,尽量用语专业化。
链接一个“标签化”知识点: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例如:将某人归类为一个侍者或一个警察而非独特的个人。
@李
被关注的原因可不可以说新闻搭车?因为近期关于女性被害的新闻很多,舆论都在关注此类事件。
@虫虫师姐
很好~@李 能不能把新闻搭车的定义放出来大家熟悉一遍?
@李
“新闻搭车”是一种新闻的借机表达,也是一种舆情的借机搭车,其后果在拓宽了表达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余雷宇
新闻搭车,就是举报人借当地某一新闻事件走红的时机,对与该事件无关的事件进行举报,以引起媒体和舆论的关注,希望就此解决多年举报无果的自身诉求。典型案例如庆安枪击案引发的十余起举报贪腐事件。(来自百度)
众人感慨: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蹭热度嘛???
@鸭脖儿的观点
一、媒体角度
(一)新闻框架
从我搜集的资料来看,章莹颖案的报道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对案件的实时报道,如人民网、澎湃新闻,其中大部分来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及其他部门的权威消息。还有一种除了报道章莹颖案件发展,更侧重对章莹颖家属的描述,如新京报,如“警察找不到,坏人也不说,女儿到底在哪里”、“章莹颖父母:我们决不放弃寻找”等。
前者的报道相对客观正式,后者的报道内容更加注重情感刻画。
(二) 媒介伦理。
1、过分渲染作案细节。
不管选用怎样的新闻框架,许多媒体的报道都对犯罪嫌疑人透露的作案细节进行详细描写,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也容易引发人们的模仿和恐惧。另外,很多报道中也会侧重描写罪犯的高智商、高才生的身份,这一起“高智商犯罪” 更容易造成公众的恐慌。
2、侵犯受害者的隐私权,缺乏人文关怀。
例如公开被害人未经打码的照片、学习成绩、与男朋友的感情、父母的职业和家庭状况等,这些行为都侵犯了被害人和其亲属的隐私权。媒体很想渲染被害人家属痛苦的回忆,在采访过程中很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3、章莹颖案前后的一段时间,曾是国内女大学生失联最频繁的一段时间,这也许是媒体营造出来的拟态环境:女大学生总是失联,失联的总是女大学生。
4、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为博眼球对案件的过程进行猜测和编造,甚至曲解,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
二、公众角度
由于信息的缺失,引发了网友争相猜测。社交网络上出现对案件当事人动机的“脑补”,甚至有人将其编成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报道产生了影响。
舆论基本呈一边倒的趋势,绝大部分在批判罪犯的残忍,认为美国警方对此有绝对的责任。
但也有部分网友指责受害人的道德缺失,公众不满意章莹颖出国留学、随便搭车,事后章家人的募捐行为也一度被声讨。最典型的例子是江歌案中对江母评价的发转。犯罪者和受害者
的特征以及犯罪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公众对受害者的同情程度。
三、暗网
此案件后,引发人们对“暗网”的关注,大家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暗网的淫秽信息、非法交易、恐怖主义。是否可以理解为暗网是网络私密性的一个典型的表现,也是将人”前台“和”后台“行为绝对隔离的一个极端案例。(如罪犯在人前是一个”积极阳光的学霸,而私下是有着可怕的思想)。
同时也可以看出,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国内除了解警惕暗网,也应该加强对暗网的预防和治理。
四、国际传播
部分媒体的报道中隐喻“美国社会不安全”、“中国社会安全”的观念。
对于同样的报道,公众的解读也不一样,即使是客观的案件报道,评论中也有很多人评论“不要让孩子出国留学”、“谁让你出国”等,和很多人的固有观念有关。
P.s.嗯,新闻六要素怎么用呢?我一时想不到……
@虫虫师姐
新闻六要素就是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的价值标准,说白了就是作为媒体为什么要去报道这个事件。书上的内容你们应该都看过——新闻价值,是指事实的内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要素),以及其传递价值观的能力,是新闻传播主体衡量、选择新闻事实的依据。六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鸭脖儿
我的反应是“5W+1H”,这块需要再去看一遍。
@小居同学(前来捧场)
角度都太棒了吧,视野宽阔了好多(鼓掌)原来这么有趣的!
@余雷宇的观点
一、章莹颖案最新报道详情:
历时两年后于当地时间6月12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开庭审理。在开庭陈词中,被告人律师首次当庭承认其当事人杀害了被害人章莹颖,应为章莹颖的死亡负责,却仍坚持无罪辩护。
二、专业相关知识点
公众注意力稀缺、新闻专业主义
三、分析
(一)牵动人心的章莹颖案件历时两年之久再次回归公共视野。但并不是每一个新闻都能有重返公众视野的机会。
1.后真相时代下,人们的注意力稀缺,在满足了自己最初的窥私欲以及表达欲之后,人们的注意力便迅速的转向下一个热点事件。比如曾经火爆一时的“江歌案”、“北京红黄蓝虐童案”等,现在鲜有人在继续跟进关注。
2.网络时代下,议题数量多、更新速度快。新的舆论热点不断出现,转移了公众的视线,新闻事件对于我们就像“走马观花”一样。比如前段时间的热点话题:“巴黎圣母院被烧”“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视觉中国版权风波”以及“996工作制”一周内四大话题引全网热议。
(二)为什么章莹颖案件能够在历时两年之久能够重回公众视野呢?
1.专业主义的跟踪报道
章莹颖案在2017到2018年间,仍然在不断地被媒体提及,并利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保障了案件的最新进展在国内的有效传播,为新闻保鲜。比如新京报在章莹颖案件一周年时进行的报道:“章莹颖父母:我们决不放弃寻找|章莹颖失踪一周年”
2.社会各界人士的持续关注加热舆论
至今章莹颖案一直抱有一定的关注量和热度,其中@北美留学生、@李昌钰等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为此做出了努力。此外章莹颖案具有公共属性,其当事人的诉求会变成某一群体的需求。这些群体的发生也能带动舆论情绪。
3. 热点事件接二连三,不仅人们对于热点事件的感受像是“走马观花”一样。部分媒体也迷失在对于热点、轰动事件的追求、报道中。但在后真相时代媒体更应该坚守自身的新闻专业主义,不被热点牵着鼻子走。
@虫虫师姐
提到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体的连续报道(棒!)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取材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时间相应于新闻事件始末。
这个事件还在发展中,陪审团的决议不知会怎样,这样一个不确定性使得后续媒体的跟进报道更值得期待。
@余雷宇
@LERBYSK-的观点
一、事件回顾
2017 6.9章莹颖被害——嫌疑人拒不承认拖延案件进程——期间家人发起募捐引发争议——2019 6.12犯罪嫌疑人承认杀人但拒不认罪
二、传播分析
(一)舆情分析
(二)传播平台
传播平台量排行较前的是微博、新闻、论坛。作为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一直以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信息交互快等特点成为舆论话题产生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在“日本留学生江歌案”事件中也不例外。随着采访章莹颖家人男友视频的发布,媒体微博@澎湃新闻等各类别的微博用户一直持续不断地关注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引发大量网民转评,从而不断推进事件传播扩散。新闻以其客观性和公信力备受社会大众推崇,此次事件中,媒体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及其无可比拟的舆论引导力对事件进行持续性地深度报道。此外,论坛以发帖回帖的互动模式和强大的聚众能力,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事件发生后,网民得以更加方便的交流对此事件的看法。
三、倾向性分析
媒体报道分析
一方面在此次案件的持续报道中,出现了舆论失焦的情况,事件还未发展完全舆论的焦点已经偏移。章莹颖案件中网民随意发布章莹颖家人‘诈捐’等谣言,并没有以事实为依据,对家人造成了二次伤害。另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用“必须死刑、强奸、斩首”等字眼取标题,激起网民的愤怒情绪,不利于理性讨论。舆论不能替代法律,所有的讨论也应该基于基本事实。
四、关注人群分析
社会情绪分析
许多媒体报道利用情绪煽动性因素,放大了案件中的各种情绪,加剧了舆论情绪的积累,于是公众的关注点便从案件事实本身转向了对个人行为的讨论甚至批判,理智在轮番的煽动下便彻底失去。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面对缺乏媒介素养,易受群体影响,盲目跟风的网民,很难驾驭信息并从中抽取真相。
虫虫师姐:
提到诈捐,以及章莹颖男友遭遇非议的事情,也可以联系到网络暴力这个点。emmm如果非得提的话可以以局外人的口吻说,例如众多网民认为balabala
因为这个点确实是现在很多事件都会遇到的,单纯作为知识学习的话可以从网暴的定义、形式以及产生根源等方面去梳理。
@LERBYSK-
好的!谢谢师姐!
还有一点是舆情分析的时候,没有具体数据证明某一个观点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支持,我要是想从这一点展开,应该怎么说哇!
虫虫师姐:
可以联系主流媒体的报道以及观点。
@六易的观点
章莹颖事件
一、案件发展
历时两年,章莹颖事件今年出现新进展,这次时间没有成为抚平伤害的良药。很多关于章莹颖案的细节被曝光,包括章莹颖的遗物,凶手女友的录音、凶手连环杀13人,凶手作案手法残忍,案件牵涉出相关关系人章莹颖所在学校的2名社工。
后真相时代,不是所有事件都有幸回温,尤其是信息社会信息高度冗余,同时新闻碎片化,往往没有确切的结果,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往往一个事件还没弄清楚,下一个热点就来了,媒体和受众奔波于热点之中,没有精力刨根问底。另一方面,流量至上,因为媒体经营需要,所以往往媒体被受众的兴趣左右。
二、该案件引发关注的原因
(一)这个案件澄清了很多之前不明晰的细节。两年前章莹颖失踪,家人赴美寻找,最后没有音讯而销声匿迹,但是由于该案件有了突破性进展,凶手被找到,各种案件细节得以展现,公众为解决心中疑惑而重新聚焦这场跨国案件。
(二)案件的残忍作案手法引发公众怜悯之心。章莹颖符合中国大众对优秀青年的认知,如此优秀且处于大好年华的人遭遇这么大的不幸大众产生共情,凶手的作案手法突破了公众的传统认知,为章莹颖的遭遇而痛心。
(三)舆论的二次发酵。两年前聚焦章莹颖家人全体到美国寻找章莹颖,引发舆论的关注,有了一定的舆论关注基础,同时如今案件更加明晰,满足受众认知需求,二次舆论重新发酵,社会大众更多对其遭遇同情,对凶手残忍做法强烈谴责的共同话语的建构,在微博这个弱关系平台得以在共通的语境下广泛讨论。
(四)互联网技术下的对观监狱。互联网时代,对观监狱成为时代趋势,不同于全景敞式监狱,对观监狱不是强制的,而是诱使人观看。多数人围观少数具有一定显著特点的人,跨国传输设备的进步为我们观察世界提供技术基础,显然,章莹颖案少数且具有显著特征,全球化背景下,使得中国的受众可以聚焦美国发生的事件,当地人观看全球人。
(五)后真想时代情感议程设置更易引发关注。后真想时代,态度和情感比事实对民意的影响更重要,媒体通过情感报道数量的增加如新京报、今日头条等报道,章莹颖案报道的情感得到显著的传递。
三、总结
章莹颖案件十分令人痛心,无辜的生命在凶手的残忍摧残下消失,而且尸体至今没有找到,如此悲剧引发公众注意力的同时也引发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思考,对未来自己命运的担忧。这也是媒介报道的事件即拟态环境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如今大众传播时代,正如藤竹晓提出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人们对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的环境间认知模糊,将拟态环境中的事物当做客观真实环境认知并反应到真实世界,章莹颖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大众关注的社会安全问题,即使发生在美国,但社会距离如今在新媒体时代已然不成为障碍,为我们警惕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加强自我意识敲响警钟。
@虫虫师姐
提到议程设置、后真相以及之前打卡过的拟态环境很好,对观监狱这个点也很有意思,可以把定义放出来吗?
@六易
对观监狱在本质上是全球性的,监视行为使监视者挣脱了地狱的束缚,在数字空间中,距离不再有意义,对观监狱的目标如今已从被监视者摇身一变,变成了监视者,无论人们身处何地、走向哪里,都可以与那张超越疆域,使多数人观看少数人的网络挂上钩。
@虫虫师姐
嗯,一定程度上还是强调信息的通达,以及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以及地位持平?
@余雷宇
我发现讨论是个发现盲点的地方(捂脸)
@虫虫师姐
是的呀,因为我发现我也有很多知识盲区哈哈(捂脸)
@余雷宇
哈哈,讨论使人进步!
@六易
对对对,一起的!
@LERBYSK-
好的!
@鸭脖儿
好像还有一个全景监狱!
@余雷宇
还有什么圆形监狱……
@鸭脖儿
http://m.sohu.com/a/286957648_483391全景监狱与对观监狱
众人:不明觉厉
@可•咕咕•Dean
感觉对观监狱这个解释看了也不是太明白是的。感觉只能理解到:通过网络,多数人观看少数人,少数人的生活行为成了观赏性行为。然后就理解不下去了……
@李
对视监狱说的是受者和传者身份模糊的意思么?
@鸭脖儿
解释的还是不够通俗。。。
@六易
我看有个例子是可以通过推特等社交媒体看世界范围内各种人发布的信息……
@余雷宇
粉丝观看明星算吗?还是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其实是沉默的然后他们在观看其他人发声?
@LERBYSK-
这个概念的前提假设是啥哇?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不是离不开新技术的发展呀?我感觉好像在说新技术发展后出现的一种转变……
@虫虫师姐
对,文中有句话很关键的:大众媒介的崛起使得这种多数人观看少数人得以实现!
@LERBYSK-
那分析事件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跟平台结合,推动了舆论的发酵……
@虫虫师姐
emmm平台另一方面又回扣了技术……
@LERBYSK-
咦这个怎么理解?
@六易
平台是技术的产物?(坏笑)
众人表示:
@虫虫师姐
关于国际传播大家怎么看?
嗯,这个事件是跨文化传播无疑了,因为毕竟两国的法律差异是很大的,那它究竟算不算国际传播呢?
@李
我想到的是原来说到国际传播我们说的都是国家和国家之间。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个人也可以参与到国际传播中,国际传播范围增大。
@虫虫师姐
没错,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六易
是不是国际传播的信息都是政治化的呢?
@虫虫师姐
广义的国际传播是这样的,因为国际传播就是随着国家诞生发展而来的,但是狭义的国际传播就涉及了新闻领域的传播。
@LERBYSK-
国际话语权提升应该怎么论述哇,因为我们感受理解的是国内的舆论场,国外的舆情也许不一样呢!
@虫虫师姐
大家有想过为什么咱们作为中国受众不清楚吗?
我感觉其实是有意识形态的问题在里面,但是答题时建议大家不去碰触这个点!
@鸭脖儿
之前不知道在哪看的,美国这样的事很多,但章莹颖是中国人
细思极恐。。。
@虫虫师姐
包括大家有提到“暗网”的,这个胡师姐公号前几天也发过一篇文章,可以复习一下,当做一个名词去学习。
@余雷宇
我们对这件事关注度高跟事发地是美国是不是也有关系,毕竟之前我们对美国的印象都是自由平等和平(个人感受)……
@虫虫师姐
而且其实克里斯滕森也是高学历人士只是他以及他女朋友的录音被曝光,很多细节就很有争议。
@胡师姐(突然闪现并扔了个大瓜)
众人:
可怕……
我的天啊,他可真是个戏精!
知人知面不知心……
有些杀人者喜欢返回案发地在人群中欣赏自己的犯罪现场的一种变态心理…
@余雷宇
印象管理……前台后台……
@鸭脖儿
我看到那个罪犯的介绍时候,第一反应是主我和客我。
@虫虫师姐
大家记得答题时一定冷静、客观就好,咱们也要有前台后台哈~
@one more
这么一想记者编辑在写新闻审新闻的时候内心也很是煎熬啊……
@余雷宇
新闻从业者跟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是要客观,自媒体会倾向煽动情绪,在事件发生时想像虚构案情是不是也消磨了人们的注意力……
@LERBYSK-
有流量,感觉这是另一个大块了……
群体情绪更容易感染?
@鸭脖儿
似乎大家也需要这么一个发泄的地方……
@虫虫师姐
嗯嗯,那今天我参与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哈~(你们可以再聊会儿)下去后辛苦各位还是要取长补短,补充完善自己的内容,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储备。
另外提到的不熟悉的名词比如新闻搭车、对观监狱这些也要先记下来,随着后面学习的深入可以不断理解体会~
一起讨论的时光总是愉快又短暂的,这次的讨论同学们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大家也发现了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可谓是收获颇丰!相信这些一起讨论的夜晚,在很久以后都是每位同学的珍贵回忆……
最后,阿助希望凶手可以得到严惩,以慰籍章莹颖学姐的在天之灵!也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多一些平安喜乐,少一些伤害!
我们下周讨论,不见不散呀!
📖
更多你想知道的经验帖
北大
北大新传状元:
北大新传:
双非本科9月开始备考,一战成功逆袭19北大新传MJC专硕,靠的是什么?
19北大新传拟录取学姐:六七月刚开始不要怕!规划好了暑假,你就能像我一样一战上北大!
北大新传MJC专硕一战已上岸!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每个月的学习安排!
19北大新传MJC专硕前十:一战跨考八月从人大换到北大,复习过程一波三折,终究成功上岸!
在职考北大:
北大新媒体状元: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
北大传播学硕总分第三:99年生的我就这样成为了准北大研究生!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已录取:敢报考北大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北大健康传播专硕:
北大新传MJC专硕健康传播方向一战上岸!超级感恩避免成为失学儿童!
北大新闻学状元:
北大MFA状元:
北大MFA非全广播电视专业总分第一:工作两年的我,如何跨专业考到北大!
北师大
北师大新传专硕专业课总分第一:教你两门专业课如何考到247!
三跨北师大新传专硕一战上岸:别犹豫!别将就!考研就要考名校!
双非一战北师大成功上岸:20师弟师妹们加油!我在新街口等你来!
19北师大新传专硕第七:专业课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抱“应该不会考”的侥幸心理!
北师大考研经验 | 双非辣鸡二本学渣,一战5个月三跨成功上岸北京985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 双非一战19北师大传播学学硕390分已录取!
人大
把自己当作真正的记者编辑 | 19人大新传专硕总分第二学姐告诉你新闻业务该如何学?
其他院校
19一战三跨复旦新传专硕成功上岸!“得暑期者得胜利”是考研最大的真谛!
普通二本三跨一战逆袭北外新传MJC专硕:第一志愿录取生源(非调剂)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北外新传专硕!
万字说深大:深大新传考研备考全解析!20级报考深大新传必看备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