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 | 新传理论44

coc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2-12-15


 


果冻

3分钟前:

北大汇丰财新传媒将《新闻社会学》列为参考书目,可见作者和此书的重要性。相比新闻学的其他重要文本,《新闻社会学》成书时间、环境更贴近我们身边媒介环境的状态,为当代新闻媒体的起源、结构、文化以及运作实践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具有社会学背景的阐释。因此,读完迈克尔•舒德森,我们对当下新闻学的理解角度会更丰富。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是当世美国新闻传播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现任教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享有盛誉的哥大新闻学院的四位博士生导师之一,并同时兼任哥大社会学系教授。舒德森被广泛视为媒介社会学(media sociology)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学术著作主题涵盖了媒介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深入至对美国当代公共生活的探讨。



在同辈学者中,舒德森以理论著述丰富而著称。其主要著作有《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新闻的力量》、《新闻社会学》、《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公民文化》前四部与新闻业关系密切。除此之外,《好公民》虽并不直接考察新闻业,却也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影响。这些著作探讨内容不尽相同、表面关联性也并不强,却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始终坚持“新闻业的非中心化”和“新闻学的非学科化”,亦即在新闻业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中讨论其存在方式与价值,进行新闻理论的建构。

 

一、舒德森的学术逻辑


1. 研究方法:通过历史进行祛魅

舒德森的绝大数成果可归入历史研究范畴,他选取历史研究方法将概念置于其形成的语境之中,从而实现对这些概念的祛魅。对舒德森来说,深入历史语境是把握一切概念的形成与流变规律的关键所在,即使如“客观性“、”知情权“和”公民权“这样对于美国政治生活而言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也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准确在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


2.研究思路:知识分子与权力结构

舒德森的研究思路是“现代性”的,即努力挖掘那些对我们的视野产生影响的各种观念背后的东西。他追求一种“纯粹”的知识分子身份,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独立于权力结构,并始终对后者保持批判性和疏离感。而这种姿态和身份,正是“西方学术传统”的一个重要的标签,也是舒德森看似散乱的研究议题往往指向相同价值旨归,并且能够以一种稳定的逻辑而非某一个具体的领域得到同行认可的原因。


3.研究反思:新闻业的现状与未来

舒德森关注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和全球经济体系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同时基于他作为一位来自历史与社会学传统的学者身份,他认为应当始终对新闻业的种种变化及其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保持冷静的态度,避免因沉迷于技术而掉入任何形式的决定论的窠臼。舒德森坚持认为并不是所有有着“新闻”标签的内容都可以被视为真正的新闻;对社会和公共生活具有真正影响力的新闻始终是传统印刷媒体生产出来的对“全国及国际事件”的严肃报道,传统新闻业仍然有不可替代的话语优势,而技术只是对新闻内容的形态产生了(几乎是消极的)影响而已。


4.思想内涵:新闻学的非学科化的理性呼吁

舒德森对于“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合理性表示质疑,认为此举会导致学者视野的狭窄化,阻断相关社会科学对新闻研究的有益支持。而新闻研究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其与多个学科的关联性之中。

 

  • 对舒德森学术成就的评价与回应

在宽泛的社会学领域,舒德森的学术成就始终存在质疑的声音,面对种种质疑,舒德森回应了自己的理解。


舒德森的研究路径是一种“文化中心主义”,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回应:

舒德森认为这一批评是公允的,其思路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他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左派学者使用马克思话语理解社会,将一切问题归结于经济(有时是技术)。但是他不认为经济是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的唯一甚至首要的考量,倡导要脱离在诸多社会因素中选择一种并其视为“唯一”或“首要”因素的基本事实错误。


舒德森较少关注技术的维度,在技术影响力日趋强大的今天是否不合时宜。


回应:

舒德森明确反对技术决定论。认为无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还是流行观念中,技术的重要性被严重高估,而传统的新闻机构虽然在现有机制中疲弱,但仍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公共生活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对传统新闻业过于乐观的态度


回应:

舒德森对传统新闻业持积极乐观态度。他反对“多数决”的民主,向往和珍视法律和规范框架下的民主,可以保护少数群体,决策集团的决策过程也更加严肃持重。舒德森是在对现实做出准确地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自己始终在精神上保持乐观。

 

二、舒德森的“新闻观”


总述:

在新闻学研究文化范式下,迈克尔.舒德森将新闻视为“故事”,关注作为特定文化形式的新闻生产方式的历史生成。


1.新闻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故事”

舒德森认为,一则新闻故事,既是新闻,也是故事。作者必须从事实的清单或历时序列出发,建构出一个故事,使读者或观众不仅看到事实的总和,而且要辩识出事实之间的关系。无论含蓄或明晰,作者要学会将事实裁剪成一种具有内在意义的形式。可见,在舒德森看来,新闻是记者依据社会现实的素材所建构的故事,这一分析确立了其新闻观的基调。


新闻所讲述的是特定类型的故事:新闻故事必须不仅是有趣的,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公共生活产生冲击。这里涉及到了新闻故事的两个重要特征:趣味性、与公共利益相关所带来的重要性。


概括地说,新闻是记者建构的故事,记者讲述的是特定类型的故事——重要的、有趣的故事,其重要性和趣味性建立在特定的文化价值观之上;记者以特定的方式讲故事,遵守专业的叙事规范,而叙事规范的应用又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2.新闻是一种历史形成的范畴

舒德森认为,新闻并非从来就有的,是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事物。


对于这种新闻观念,舒德森将其视为关于新闻产生的文化观点,他将这种观点与所谓的“社会组织”观点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指明其特征:


关于新闻如何产生的理解大多融合了两种观念:一种是以讲故事为中心的‘文化’观点,一种是已经讨论过的各种关于新闻制作的‘社会组织’的观点,这两种解释在分析上是有差异的。关于社会组织的观点将新闻看作公司、市场和资源之间互动形成的每天更新的产品。文化的观点强调新闻从业者的传承性,甚于他们的创造性;不是强调社会性的生产,而是强调新闻的象征性比事实本身更重要。


3.新闻的研究方法

舒德森遵循典型的社会学方式,作为一种特定文化形式的新闻,其生产方式与文本呈现方式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作为社会学家的舒德森眼中,新闻生产方式也可以视为一种制度和惯习。其所提出的总的研究问题就是:作为文化的新闻,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讲这样的故事?通俗地说,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生产和报道新闻?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历史社会学的路径,即将新闻生产方式视作制度与惯习,到历史中去寻找其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轨迹,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展开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4.舒德森“新闻观”的理论实践:

舒德森广为人知的首部著作《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即是循此路径的佳作,该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为何客观性成为新闻业的理想与职业规范?该书的副标题明确显示了研 究路径——社会史。考察舒德森后来出版的多部著作,可以发现其新闻社会史研究思维与路径贯穿始终。如,1995年出版的《新闻的力量》一书,四章总标题“历史视野下的新闻”;2003年出版的《新闻社会学》一书,专门两章探讨“新闻业的历史”和“今日新闻业的变迁”。


舒德森的新闻社会史研究采用共时性分析与历时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采用纵向历时性分析,描绘出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生成、变化的轨迹;具体到某个历史阶段,又展开社会结构与情境分析,从而达成对于关键性节点的深度理解。

 

三、相关著作及介绍


1.《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



1)研究焦点——社会媒介史

舒德森写此书时,即1978年, 社会史”是一个时髦的词,指的是非自上而下的历史,意味着我们应该把眼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但《发掘新闻》中的“社会”并非特指社会底层。舒德森关注的是一个越来越活跃的群体,即记者群体。他们不是报纸的老板,而只是为报纸工作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出了一套价值观并建立了自己的职业团体。这些记者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做了什么? “社会史”也可以被称为“文化史”,关注的是新闻业的观念和理想(ideals) ,并试图通过对社会因素的分析对这些观念和理想做出解释。


2)主要内容——“客观性”理念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主要研究美国新闻业中“客观性”理念的发展历史,通过分析美国现代新闻业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在这本书里,舒德森以美国报业发展史作为脉络,从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革命写起,历数60年代职业化浪潮和90年代的信息模式,以及一战结束后20世纪20年代“客观性”理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新闻业意识形态的过程。


在舒德森看来,民主市场社会神话的破灭和科学权威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事实,怀疑价值,从而导致对客观理念的推崇。而它之所以能够保持其在新闻业中的主导地位,称为统治性的意识形态,背后隐藏的除了必须这样做的实际原因之外,还是一种巧妙地逃避,以看似专业的“中立”立场,逃避报道新闻可能带来的问题与责任。由此他认为,“客观性”理念实质上揭示的是人们在审视现代社会时的失落感和怀疑。

 

2.《新闻社会学》



到了20世纪90年代,舒德森推进新闻生产研究,集中探讨新闻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社会学》是这一时期的著作。此书关注新闻如何影响个社会的问题,特别是对政治的影响。试图回应大众、学术界和新闻界自身对媒介的误解,界定问题所在,描绘新闻机构在现代公共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该书已经成为“新闻社会学”领域的扛鼎之作,浅显而又清晰地勾画了学科轮廓和中心概念。


除传统认定的新闻七大功能(信息提供、调查报道、分析评论、社会同情、公共论坛、社会动员)外,舒德森推出还有另外一现重要功能——宣传代议制民主。舒德森就“民主”这一话题与杜威、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进行讨论,提出民主对话的显著特征不在于平等而在于公众。

 

3.《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公民文化》



1)作为文化权力的知情权

舒德森对知情权的探讨不是或不仅仅是法律、政治层面上的问题,而是一个宏大的议题———在“时代精神”( zeitgeist) 和“舆论气候”( climate of opinion) 中生成的,让社会变得开放的“文化权利”。


知情权已经成为美国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很多领域都有影响,例如人际交往领域等。舒德森的研究是在探寻某一广获认同的文化观念的转变过程或起源,《知情权》便是在追溯社会中的新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他想跨出政治世界,进入社会、家庭领域来描绘出全景。


2)《好公民》续篇及监督民主理论

《好公民:美国社会生活史》提出了“监督员公民”概念:比以前的公民更了解情况,不必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只用监督政治环境,在发现问题之后才采取行动的公民称为“监督员公民”。


《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提出问题:监督员公民何以可能?


观点:监督民主理论

舒德森认为现如今的新闻报道的解释性和批判性比以前更强,新闻媒体可以为民众解读政治事件、监督政治世界,监督民主因此成为可能。


政治观象台是监督民主的重要支柱,可以替“幻影般的公众”监督政治世界,没有这种机构,监督民主恐难以为继。在政治观象台中工作的人必然是某种类型的专家,强调政观象台的作用,也就是在强调为什么民主需要专家。


李普曼在1920年的《自由与新闻》中提出了建立政治观象台的设想,他赞同李普曼的民主观——广大公众并不“知情”,就连指望他们“知情”也是不切实际的。舒德森意欲推出一个“李普曼版文化研究”。但是,舒德森未在《知情权》中提出一套新的文化研究学说,而只是在借李普曼之名阐述自己的“民主现实主义”观念。


3)监督民主理论的外围——对开放的文化潮流或透明文化的研究

兴起原因:舒德森拒绝用“阶级斗争”“权力结构”“政治运动”等概念分析历史。他认为日常政治、日常活动中的偶然事件”以及美国的两党政治则是透明文化兴起的重要原因。


探讨内容:舒德森将特定个体、制度、事件作为主要议题,探讨“特定个体”如何推动与知情权相关的立法活动和改革(事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掀起追求公开或开放的文化潮流。


主要推动者:透明文化的主要推动者不是“将军”(总 统)也不是“步兵”(民众),而是“少尉”(社会中层人士),例如名不见经传的议员和新闻记者、为议员提供信息和研究服务的幕僚、为议员提供建议的大学教授、致力于消费者权益改革的活动家。舒德森认为,这些“少尉”就是民主所需要的那种专家。(推崇李普曼“民主需要专家”观点)

 

总结:

舒德森对于知情权的探索采用了他一贯的路数———从美国的经验出发,不以具体的理论为指引,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考察广获认可的政治观念的起源和转变过程以求“祛魅”,并显现出与他先前的新闻社会史著述类似的特征,例如反对技术决定论、鼓吹现实主义民主观、关注社会中高层而非底层、论述略显零散但有清晰的主线串联。


四、对传播学学科建制的贡献

 

迈克尔·舒德森可能是美国新闻社会学理论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是他能够跻身新闻学者和重要思想家行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传播学科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1.对新闻生产研究领域的贡献。他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对新闻传播专业主义的研究,将传统的“把关人”研究推进到知识生产社会学的研究。


2.将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引入传播学研究的先驱。研究方法层面,舒德森的社会学教育背景和知识积淀使他自然地将社会学领域的重点问题与自己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知识社会学认识论贯穿始终,他将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等纳入对新闻以及广告的考察,以此开拓了一个新的传播学方向。舒德森这方面的著述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多视角研究的经典文本,以自身的学术实践推动了美国传播学从狭隘的定量研究向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转变。


3. 观念史的开创作用。舒德森对于史学尤其是观念史的关注和重视均折射在他的著述之中。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独树一帜,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观念史”的佳作,通过对美国“客观性”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的考察,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史框架。


4.对新闻社会学理论的贡献。舒德森虽然是社会学博士,但是从学生时代起便以新闻为主要考察和研究对象。在此后的学术生涯中,他成功地将自己的学科积淀与研究对象结合起来,在新闻社会学领域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2003年《新闻社会学》一出版,成为该领域具有总结意义的“教科书”,他用扎实的例证、严谨的思辨以及开阔的视野为“新闻社会学”这一研究方向勾勒了大致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让骷髅跳舞”——评迈克尔·舒德森<知情权的兴起:美国政治与透明文化>(1945-1975)》 郑一卉

2.《迈克尔·舒德森:新闻学不是一个学科》  常江

3.《论知情权和媒介社会史的书写——与迈克尔·舒德森的对话》郑一卉等

4.《作为文化的新闻及其研究路径——基于迈克尔·舒德森和詹姆斯·凯瑞新闻观的探讨》田秋生

5.《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胡翼青


推荐阅读


  1. 四川大学新传报考分析 | 新传考研报考分析03

  2. 听说你要加入抵制美货大军?这就是民族主义!| 贸易战专题02

  3. 5G牌照发放,你可能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4. 清华大学史安斌教授为你解读2019年全球新闻传播趋势 | 传媒业界报告精读05

  5. 有哪些听起来以为已经离世,其实活得好好的传播学大师?



📖

更多你想知道的经验帖



 北大 

北大新传状元:

北大新传专硕第一:想要跨考逆袭名校,北大是你的不二选择!

北大新传:

双非三跨考北大:我如何用80天一战考上北大新传专硕!

双非本科9月开始备考,一战成功逆袭19北大新传MJC专硕,靠的是什么?

19北大新传拟录取学姐:六七月刚开始不要怕!规划好了暑假,你就能像我一样一战上北大!

北大新传MJC专硕一战已上岸!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每个月的学习安排!

19北大新传MJC专硕前十:一战跨考八月从人大换到北大,复习过程一波三折,终究成功上岸!

在职考北大:

已婚工科女青年,工作5年在职一战考上北大新传MJC专硕!

北大新媒体状元:

北大新媒体第一:三跨考生如何做到专业课双120!

北大新媒体第三:零基础一战三跨的工科学姐教你怎么逆袭!

北大新媒体第七:双非三跨一战考上了北大新媒体专硕!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

北大传播学学硕前三:跨专业的我就这样一战圆梦北大!

北大传播学硕总分第三:99年生的我就这样成为了准北大研究生!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

北大汇丰深财专硕已录取:敢报考北大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北大健康传播专硕:

北大新传健康传播方向历史最高391分:我为什么能考第一

北大新传MJC专硕健康传播方向一战上岸!超级感恩避免成为失学儿童!

北大新闻学状元:

从钢琴湖到未名湖:19北大新闻学初试第一万字超详细备考经验

北大MFA状元:

北大MFA非全广播电视专业总分第一:工作两年的我,如何跨专业考到北大!

19北大MFA电影专业状元:我如何跨考北大MFA总分431分!


 北师大  


北师大新传专硕专业课总分第一:教你两门专业课如何考到247!

北师大新传专硕总分第二:双非本科的我艰难的华丽转身!

三跨北师大新传专硕一战上岸:别犹豫!别将就!考研就要考名校!

双非跨考零实践零证书不勤奋!但我也能一战考上北师大!

双非一战北师大成功上岸:20师弟师妹们加油!我在新街口等你来!

19北师大新传专硕第七:专业课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抱“应该不会考”的侥幸心理!

北师大考研经验 | 双非辣鸡二本学渣,一战5个月三跨成功上岸北京985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 双非一战19北师大传播学学硕390分已录取!

 

 人大  


19人大新传专硕第一424师姐教你如何做笔记!

把自己当作真正的记者编辑 | 19人大新传专硕总分第二学姐告诉你新闻业务该如何学?


 其他院校  


19一战三跨复旦新传专硕成功上岸!“得暑期者得胜利”是考研最大的真谛!

19清华国新拟录取:沉淀一年后,我拿到了清华国新和国社的双料Offer

普通二本三跨一战逆袭北外新传MJC专硕:第一志愿录取生源(非调剂)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北外新传专硕!

万字说深大:深大新传考研备考全解析!20级报考深大新传必看备考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