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搞定批判学派,建议你直接打印!

Kyh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扫码加入21新传考研群



 这篇稿子是来自一个同学的选题


真题矩阵迎面而来▼ 
 

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2020北京师范大学)

伯明翰学派(2019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学批判学派(2019上海大学)

美国批判学派(2019吉林大学)

法兰克福学派(2018西南交通大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2018重庆大学)


简答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特点(2020北大新传334)

简述批判学派各学派的特点和影响(2019北京大学)

简述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2019上海交通大学)

说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在方法论、社会观和传播观上的差异(2018华南理工大学)

利用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分析其对中国传播业现状的借鉴意义(2017北大新传)

简述受众商品论的现实意义(2016北大新传学硕)


来,请大家在脑子里构思一下,这几道题你会答吗?
 
会?能拿满分吗?能吗?不能吧……那还不好好看此篇梳理!!
 
不会?那还不赶紧把此篇关于批判学派的梳理收藏在看,以便随时复习!
 
可都是啊!!!

(本文框架图,大家可以点开保存哦~)


 

1

批判学派的起点


“批判理论”这一概念由霍克海默于1937年在其《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首次使用,之后但凡在学术上使用了“批判理论” 这一词都被认为是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流亡至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

其中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对现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可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开山之作。

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于《社会研究杂志》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可以被视为批判理论的宣言。

 


2

批判学派的特点


大体上说,批判学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女权主义学派等。除此之外,无法命名为派别,自成一家之言的,更是不计其数。由于批判学派不像经验学派那样存在着一个统一而严格的研究方法,在统一派别内,还会有不同的取向,因此用“批判学派”这样一个大而化之的名称来指称众多理论,本身存在着不严谨之处。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大致的区分,用来区别实证主义取向的经验学派。

总体而言,批判学派整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❶ 在研究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强调定性、全面、宏观,反对实证主义取向。🔗 实证主义(点击文字可以查看实证主义的详细解释)


 在研究观念上,秉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是不平等的,大众传媒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用来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必须对其进行批判和改变。”


 在研究立场上,认为理论和价值不可分割,必须对研究者自己的立场保持批判性和反思性,不能盲目地以客观中立自居。



3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




4

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法兰克福学派


➤ 代表人物: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赫伯特·马尔库塞、瓦尔特·本雅明


➤ 代表理论: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 主要观点:主张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观点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商业体制下文化工业的批判,剖析和批判了西方传播媒介的垄断和“霸权主义”本质。


图源自“豆瓣读书”

 
❶ 文化工业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的相关理论。他认为,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是为了消费而生产,为了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不同的文化类别,都具有统一性。
 
文化工业将一切艺术作品变成商品,用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了。
 
比如,我们去听一场演唱会或购买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带来的愉悦,而是因为一票难求或者周围的人都在购买(也有可能是为了发朋友圈),通过行为来表征自己的生活品味,用商品来装饰自己。
 
资本主义通过文化工业,把工人的闲暇时间也纳入到与在工厂时一样的精神状态中,我们被动的接受着资本主义的逻辑,仿佛那是人唯一的、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
 
文化工业激起我们的欲望后,不但没有使其升华,反而压抑了这种欲望。
 
我们不断从大众文化中获得新的许诺——广告中的美好生活、影视剧中轻易的成功,励志书中用十个诀窍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肥皂泡又无情的破灭。
 
而我们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命运。这些肥皂泡掩盖了真相,维护了体制的稳定。文化工业是对大众麻醉,导致其判断力丧失。
 
文化工业产品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简单模仿;(🔗相关热点分析:抄抄抄就知道抄,这些国产综艺真是尬出天际 )另一方面为了让受众购买新的产品,必须推陈出新,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个性本身会变成一种模式,被纳入到商业逻辑中。标准化是让我们觉得消费的内容让人熟悉和安全,仿佛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标新立异”则是让我们忘掉自己已经消费过同类商品。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考题:用传播理论来分析一些综艺节目、音乐或电影等,我们就可用“文化工业”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逼格直线上升有没有!


❷ 单向度的人

图源自搜狐网“文学教育”
 
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个人已丧失了合理的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了这种能力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始终是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根本原因。
 
在消费社会里,人受到新的压抑,使之屈从于社会强加给他的生活方式。
 
人自身的需求,也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和利益是否认为它是值得向往的和必要的。
 
对此,他认为应该区别人的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

➤ 所谓真实需求即出自人的本性的自主的需求,而非社会强加给予的。

 

➤ 虚假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如广告、娱乐、消费等等。
 
这些所谓的需求似乎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但隐藏在背后的是他受控于统治阶级。
 
公共运输和通讯工具,衣、食、住的各种商品,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固定的态度和习惯,以及使消费者比较愉快地与生产者、进而与社会整体相连结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产品起到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它们引起一种虚假的难以看出其为谬误的意识。然而,由于更多的社会阶级中的更多的个人能够得到这些给人好处的产品,因而它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现在我们的社会逐渐变成了:数码科技、流行时尚、名车豪宅逐渐成了现代文明的代名词。
 
山清水远的自然世界变成了眼花缭乱的“数字世界”(最典型代表李子柒)

图截自B站
 
当我们除了经常拮据的预算约束以外,沉浸“双十一”“双十二”“六一八”的消费主义狂欢;
 
当我们只剩下咀嚼着商业电影、流水线音乐、时尚杂志、综艺偶像所勾勒出的繁荣文化盛宴;
 
当我们依照无孔不入的广告所渲染出的样板来引导自己的欲望和未来生活想象;
 
当我们在日复一日、永远也刷不完的抖音、农药吃鸡、绝地求生时……
 
希望我们能转变追求标准化、完美生活方式的思维方式,希望我们也能摒弃单向度的思考方式。

2.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代表人物:达拉斯·斯迈兹、赫伯特·席勒、文森特·莫斯可、格雷厄姆·莫多克


➤ 代表理论:受众商品论、文化帝国主义


➤ 主要观点:将传播视为一种经济活动,考察传播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主张把资本主义主流媒体的传播实践视为一种生产活动,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是由媒介所有权所决定的。


图片来源“豆瓣图书”

❶ 受众商品论 

1977年达拉斯·斯迈兹发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标志着受众商品论的形成。

他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

受众不仅仅是消磨时光,他们还在工作,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最终是通过购买商品时付出的广告附加费来实现的。

其不公平处在于,受众在闲暇时间付出了劳动,为媒介创造了价值,但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反而需要承担其经济后果。

不仅如此,斯迈兹认为受众的闲暇时间被剥削不仅限于媒体消费,我们从小就在学习各种品牌的知识,学习如何在超市一大排相同的产品中做出选择。

其实我们一直在为广告商劳动,在消费媒体过程中观看广告并从各类信息(新闻、电视剧,可以再加上现在小红书、淘宝评价等)学习商品知识,只不过是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温习和强化既有知识而已。



为了缩短选择时间,我们使用广告,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更多的非理性消费。

总的来说,这种受众观让我们感受到了斯迈兹作为学者应有的温度和关怀,他试图将受众研究从学术研究领域延伸到社会语境之中,从而唤起受众的主体意识。

但受众商品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矫枉过正”,将能动的人降低为无生命的被动商品。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秉持多元的视角,可以更多的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就像卡茨所说,“应该给‘人’留个位置,将它作为在传播媒介的刺激与意见、决定和行动的合成品之间的介入因素。”

❷ 文化帝国主义

图源自“豆瓣图书”
 
在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 ,赫伯特·席勒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这一命题,将矛头直指美国。
 
他指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发展中国家在传播影响力上不如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又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传播资源,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会通过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他媒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潜在的影响,这样更加有利于维护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际地位。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经济的,另一个是政治的。
 
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
 
娱乐商品的出口是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是替代制造业出口在世界范围内获利的手段。有些学者这样说:漫威电影是美国输出美国梦的一种手段。
 
在政治上,文化帝国主义在于将人们从其文化之根和团结传统中离间出来,并代之以新闻媒介制造出来的,随着一场场宣传攻势变幻的“需求”。最终把人们从其传统的阶级和社会的圈子中分化出来,并使得人和人之间产生隔阂。
 
❸ 数字劳工

“受众商品论”的现象弥漫在逐渐发展的互联网场域,有学者用“数字劳工”的名称取代了“受众即劳工”,以此突出信息传播产业对互联网使用者的劳动剥削。
 
英国学者蒂兹纳·特拉诺瓦(Tiziana Terranova)借用了“高科技礼品经济”的理念,即人们“出于寻求与人合作的劳动乐趣”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生产与传播,从而极具创意地提出了free labor这一双关概念。
 
一方面它指代互联网使用者自由浏览网页、自由聊天、回复评论、写博客、建网站、改良软件包等行为,同时还包含了受众为互联网产业所付出的劳动的“免费”属性“免费劳动”是一种被当成生产性活动的知识性消费行为,这种生产性活动广受欢迎,但同时又被无耻地剥削。
 
英国学者克里斯蒂纳·富克斯(Christian Fuchs)总结了商业资本剥削“数字劳工”的三种方式:

 强迫性:着日常交流与社会关系的网络化与数字化,人们不得不使用互联网;

 

 异化:互联网公司而非用户自身占有平台,并从中获取利润;

 

produser的双重商品化:使用者本身是一种商品,使用者所生产的信息也是一种商品。



如果上面的内容使大家觉得晦涩的话,没关系!
 
我们可以简单思考一下:
当我们累了一天回家追剧、刷抖音的时候,这些能被视为真正的休息吗?
 
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此时,我们仍然在劳动,为互联网公司继续工作,我们都可被视为是“数字劳工”。当我们点开微博,微信,实际都是在为其挣流量。
 

3.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


➤ 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安东尼·葛兰西


➤ 代表理论:编码-解码、霸权理论。


➤ 主要观点:将传播活动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对工业社会的普遍异化进行批判,以唤醒主体意识,揭示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倾向,并考察受众对符号解读的多样性。


❶ 编码-解码

图源自“新浪历史”

 

霍尔认为任何种类的传播都不是自然生成的,我们在信息发送之前必须对它进行重新构建。
 
信息的构建是诠释的、社会性的,必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可感知的因素,如制度结构、播送方式与网络、隐性的因素,如从业者自身的技术、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知识结构等,甚至还有日常操作程序和历史地界的影响。
 
因而,同商品一样,在编码环节中,编码者必须在一个有意义的话语形式内生产符码。
 
信息编码完成后,便开始进入了流通环节,也就是信息从编码者被传送到受众的过程。
 
霍尔认为编码的信息一经传送,编码者便对其失去了控制权。简单来说,这可能就是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会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

 

继而他指出编码信息的意义仅仅会停留在语言符号的层面,受众对信息的解读会根据自身的语意环境进行,也就是解码可能会是多义的。

 

受众的解读模式可能有,偏好解读、协商解读、对抗解读。这三种模式不是绝对分离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结的,就像标尺上可滑动的游标刻度。

 
❷ 霸权理论


图源自“布衣书局”
 
霸权理论的提出者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其提出者安东尼·葛兰西(1891-1937)是意大利的共产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十年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度过,在狱中他对文化与政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批判,创作出《狱中札记》。
 
所谓霸权,确切的说是文化领导权,是指一定阶级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市民社会的统治。
 
葛兰西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国家和市民社会。
 
对于国家的统治,可以通过暴力或强制,但对于市民社会的控制,则不能单纯依靠外在的武力,必须诉诸文化。

这种文化的领导权是建立在公民的“常识”和同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领导力量并不是一味地动粗用强,还会通过一定程度的让步和妥协,寻求咬合点,与被统治者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1]应笑妍.社交媒体中的“数字劳工”现象解读[D].辽宁大学,2017.
[2]Tiziana Terranova(2000).FreeLabor: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Social Text,63(18),p37.
[3]吴鼎铭.“公民记者”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反思—以“数字劳工”理论为研究视角[J].新闻界,2015,(23):4-9.
[4]Fuchs,Christian(2012).
Dallas Smythetoday:the audience commodity,the digital labour debate,Marxist politicaleconomy and critical theory.
Prolegomena to a digital labour theory ofvalue.
triple C:Open Access Journal for a Global Sustainable InformationSociety,10(2).pp.692-740.


/END/

依旧搞不懂批判学派的小编 | 北北

看完之后马上去打印全文的责编 | 二喵

声明 |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此处仅为配图表达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通知我们,万分感谢



 推荐阅读 
1.为什么我对《乘风破浪的姐姐》有点失望了2. 爆红的李子柒和《一剪梅》,外国网友的high点怎么捉摸不透?
3. 从顶替上大学到考研中的猫腻,我来告诉你为何教育的黑暗绝不能原谅!4. 《隐秘的角落》这么火,从传播角度来看,原来是因为……5. 我……能不能给新京报“洗个白”?
 课程咨询   Silva或观风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暑期集训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