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相信组织

2017-12-07 清风徐来 海豚学研社

海豚原创 第081


「  组织可以再生,而你,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胞。 」

from Mr. F.



01

3个人的职场故事


前阵子看网络热文《人到中年,职场半坡》,里面讲了3个人的职场故事。


方勇,高德地图一个部门的负责人,由于公司被并购后组织架构调整,他负责的团队被并到另一个部门。在新的部门,接收部门的头儿明确表示不欢迎他,他被实质架空。


一个月后,他主动辞职。这年他39岁,成为职场中失意的中年人。


张思宏,戴尔亚太区前销售总监,在IT行业被互联网冲击的时候,他也裁过人,其中包括1名40多岁的、在戴尔呆了8年的中层管理者。IT行业不景气后,张思宏从戴尔跳槽到了亚马逊。但不久他就意识到,在本土公司的夹击下,外企整体在中国市场都出现了水土不服,包括亚马逊。


之后,46岁的张思宏从亚马逊跳槽到了民营企业乐视控股。不久,乐视危机爆发,张思宏铩羽而归……


张翀,曾在华为和银行工作。在银行工作的9年间,他的职级只升了1级半。张翀研究的领域是数据分析,在AI大数据兴起的时代,他成了猎头抢夺的紧俏人才。


35岁前夕,张翀下定决心去互联网公司拼一拼。他从银行辞职,跳槽到京东金融,成为成功切换跑道的中年人。



02

关闭的丰田工厂


很多人把这篇文章看作对中年人职场危机的警示。而在我看来,这和“中年”本身并不见得有多大关系——只不过是故事中的人物,恰巧都和中年的无奈和悲凉叠加在了一起。


在一些行业下沉的时候,总有另一些行业被催化成新的风口。


只是这个时代的变化超出以往,说不定什么时候风口停了、寒冬来了、公司合并了、技术革新了、业务转型了……


这些,才是造成个人职业发展起伏的根本原因。


组织就像一个生物,会随着市场竞争和行业兴衰不断地调整和进化,而人,只是构成这个生物的一个细胞,跟不上的,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今年10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关闭了其在澳大利亚的制造工厂,就此结束丰田汽车在澳大利亚长达54年的汽车制造业务。丰田汽车在澳大利亚的员工人数将从3900人减少到约1300人。之后,丰田澳大利亚公司的业务重心将从生产,转为销售和研发培训。


我的一个朋友,由于工作关系,9月的时候访问了关闭前的澳大利亚工厂。他说,一切都很平静。工厂还在有条不紊地运行,工人们也都各司其职地在工作。


尽管,他们知道1个月后他们将失去工作。


“事实上,丰田大概在1年前就宣布了工厂关闭的决定,也制定了详尽的员工退出方案,甚至还提供了用于再就业培训和兴趣培养的专项基金。”朋友告诉我。


我相信以精细化管理和人本主义著称的丰田汽车,能够提供全世界最优厚的退出机制,但是,仍旧无法回避的是,这2600多人还是被组织遗弃了。


由于市场本身的饱和和进口关税的降低,福特和通用已经关闭了它们在澳大利亚的工厂,丰田是三大汽车厂商中最后一个退出澳大利亚的制造商。离开丰田后,这些从业者将很难再找到类似的工作。


我在网上找到工厂停产仪式的照片,大概是这个样子:



鲜亮的车间,即将变成废墟。


工厂负责人在停产仪式上讲话,感谢员工与供应商为丰田所做的贡献:


“正是你们的努力,让丰田在澳大利亚成为品质、可靠与可信的代名词。”


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通过视频画面,向全体丰田澳大利亚公司员工致意。


我在想,这会是一个凝聚着什么样气场的场合?


据在现场的朋友说,有一瞬间,死一般的寂静。



03

并没吹响的集结号


几年前,有一部电影叫《集结号》,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空前惨烈。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以便让大部队安全转移。他们约好,听到集结号之后,就可以突围撤走。但全连战士始终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吹响,最后,只有谷子地一人被老乡救下,其他的战士全部战死。


此后,寻找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成了谷子地一生的追求。几十年后,他才得知,三团团长早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而团长的警卫员道出了集结号的秘密:


当年大部队转移的时候,团长根本没让号手吹号,当时已经决定用一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


明明知道是一场必输的战斗,还要战士们死守到最后一刻。这样的事情,在战场上发生,在企业里也会发生。


在战场上,你确保了大部队的安全转移,是值得歌颂的英雄;而在企业里,你延续了组织的生存和活力,却很可能成为一枚被遗弃的螺丝钉。


不合情,但合理。



04

组织的负熵


企业管理里面,有个概念叫做“负熵”。


一般的生物,会经历出生、成长、巅峰、衰退、死亡的生命周期,多数企业也一样。这个过程,就是“熵”,是一种描述所有系统走向解体和终止的原理。


但是,


组织有一种潜能,就是经历创立、发展、巅峰、衰退、更新、再生……的生命循环,这个过程叫做“负熵”。


也就是说,企业组织有可能通过自我更新,防止衰亡,实现再生——这是组织和其他生命系统的关键区别。


要实现负熵,企业组织通常需要不断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做快速有效的组织变革——包括战略和业务领域的转型、流程和组织架构的调整、人员的更替……等等。


越优秀的企业,越能实现负熵。


如果把“企业组织”看作一个生物系统的话,组织是有可能通过变革和进化实现永生的,而人只是这个系统里面的一个细胞。在组织变革和进化的过程中,老的细胞,会被无情地代谢出去。


为了一场战争的胜利,局部的战斗会被牺牲掉;为了组织的进化,局部的个人会被代谢掉。


这是规律。


这种代谢,会随着现今这个时代变化越快,组织变革越频繁,而变得周期越短,越来越常态化。



05

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


有人会说,企业也会发展你啊,他们给你培训,给你设计职业发展规划。


我想说,这是有前提的。


其一,是企业处在生长发展期;其二,是个人尚可发展。如果企业进入变革转型期,或者,在新的商业模式、技术要求下,个人已经陷入无法发展的瓶颈(或发展的成本比新陈代谢要高)了,组织就会淘汰你。


这种情形,只会越来越多。


任何人永远都不要放弃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对你的培训和发展规划,都是为企业和组织服务的,而不是为你个人服务的。


通常,大家都知道企业里面会有人力资源部,或者培训部这样的职能。但很少有人知道,企业里还有一个叫“组织发展”的职能。在大型企业里面,这个职能通常放在人力资源部或战略发展部下面,是一个团队或岗位;而中小型公司,这个职能往往就是高层管理者自己兼着了,或者借助外部咨询顾问的力量。


与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关注“个人”的发展不同,组织发展更关注整个“组织”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包括它的转型、变革和再生等等。因此,在某些场合,两者做的事情是一致的,某些场合,两者做的事情可能会微妙地矛盾。


相信丰田在预见到澳大利亚市场萎缩的时候,负责组织发展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匹配整个丰田的全球战略,从澳大利亚善后退出。而那时候,培训部和运营部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人员技能的提升,继续“让丰田在澳大利亚成为品质、可靠与可信的代名词”。


因为,组织需要永生。


个人发展的事情,永远要自己来上心,千万不能交给组织。企业的HR,本质是为企业服务的。



06

学会应对新的局面


思考“组织和个人关系”这件事情越来越重要,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是太快,组织的变革和进化只会更频繁。在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时代,丰田54年关闭一个工厂,在新兴行业,这个周期可能是3到5年,甚至更短。


以前一辈子才可能碰到一次,还可以侥幸的话,现在,很可能是一辈子必然会碰到几次。


组织本身,已经越来越不可靠。


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必须要学会新的应对方法:


1、学会自己做职业规划


这里的职业规划,不是狭义地指在一家企业内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以自己的“人生”为对象的自我规划。我们正在迎接一个长寿时代,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人生100年很可能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35岁,不是半坡,而只是人生的1/3。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门手艺、一个技术要通吃一辈子的事情,已经几乎不太可能。从这个意义上,人生需要多次规划,life shift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课题。


2、成为多面手


在关注本专业纵向发展的同时,多发展横向技能,甚至可以学点“无用之术”。未来是个技能跨界的时代,懂专业又会写作,就能做自媒体;懂金融会编程,就能做量化投资;懂音乐会AI,就能智能编曲…… 未来的机会,肯定来自你我的想象和逻辑之外。


3、培养商业思维


未来的趋势是,每个人都要直面市场。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就会成为一个组织,成为一个小的市场主体。个人(或者简单的小团队)仍旧是细胞,但它不再构成一个大的组织,而是独立成为单细胞生物,类似阿米巴(一种单细胞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生物体)。


这样,你也可以和组织一样实现负熵,获得再生的能力。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或者某个单一的职能,不能说“我只是负责什么什么的”,而是需要建立直接面对市场的综合商业能力。


这一点,无论是继续留在组织内,还是离开组织独立生存,都一样。因为,大组织本身也在向小型化、扁平化的方向演进。在大组织内的人,也要学会商业思维。


任何时代,技术会革新,工艺会淘汰,但“商业”本身,永远会存在。


4、储备一项离开组织也能生存的能力


无论是教人唱歌画画,还是自己炒股做交易,或者给人做咨询当顾问,总之,培养一项可以成为freelancer的能力。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哪天被组织遗弃后的生存问题。


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对创业也会很有帮助。


很多人在后台问我该不该创业,说实话,我很难给出具体到yes或no的建议,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没有人能保证成功。


面对高风险的事情,用交易的思维,就需要“打安全垫”。


如果你具备了离开组织也能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就是你的安全垫,你就能大胆地去创业——这也是创业者对自己和家人最负责任的做法。



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不是我们不相信组织,而是,这个时代的组织,已经无法让我们相信。




- End -



作者清风徐来,清华学霸,原中大MBA教授,投资达人,学数学的文艺狗,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现为「海豚学研社」社长。



>>> 更多福利 <<<


马上关注「海豚学研社」

回复“50”即可获得

社长送你的《创富思维50则》

回复“PPT”即可获取

《PPT表达课》免费听课资格



MORE | 更多精彩文章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