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客 | 灵感买家俱乐部:一群孤独的人,不孤独地创作

Editor's Note

Hi 我是鲍勃,分享一篇最近和 Kindergarten Green 的川&萌仔的一次对谈。

引用一下灵买会成员 77 的转发评论:「……特别感动鲍勃的真诚分享。非常适合不了解我日常说灵买会是什么的人,而且写得好棒(比鲍勃本人写得好哈哈哈哈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Kindergarten Green Author 带着好奇心创作的


 
人群和圈层文化是Kindergarten Green今年重点关注的方向。本期「好奇心客厅」,身为主编的我邀请了线上创作者社群「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创始人鲍勃,聊了聊对创作人群的观察与思考。

鲍勃本名傅丰元,是科技文化杂志《离线》的联合创始人,也是线上社群「利器」(liqi.io)的发起人。我曾在网上冲浪时意外进入过liqi.io,像是不小心掉到了创造者的兔子洞,而在此之前,我鲜少考虑过工具如何赋予个体创造的可能性。

2020年,鲍勃发起了「灵感买家俱乐部」(以下简称「灵买会」),起初是一份关于「工具、观念和谜题」的电子杂志,后来进化成「一群独立创作者、自学者和冒险者,和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五个名词一字排开,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空间感。

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你可以轻松抵达鲍勃创建的独立站和网络账号,弥漫着早期互联网的开源精神,聚集着各色有趣的人和生动灵气的主题。我好奇他如何从人群洞察过渡到商业化,又是怎样看待时下那些与之相关的新技术与新概念的。

对话就是这样开始的。
 
 
 
对于曾经想要创作点高质量作品的个体来说,创作的过程总是孤独而艰难的。你会在万般憧憬与自我怀疑之间数度横跳,在想法无数和灵感枯竭两端来回折腾,在自我鞭策和动力不足的状态中反复切换。在缺乏外界反馈或支撑的环境下,很容易耗尽勇气和行动力。

鲍勃也曾亲历过类似的低谷。他花了些时间走出困境,开始以newsletter的方式分享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工具和状态。创作者的聚集也让鲍勃自然萌发了做社群的想法——让孤独的个体连接在一起,在一个「灵活的、反馈相对快的」系统里面「一起各自玩儿」。
 
Q:灵买会的创办灵感来自于何处?
 
2014年的时候,我们拿了一笔投资,一起做了一本科技文化杂志《离线》。大概做到17年停刊,我去找了份创业公司的工作,最后公司也黄了。18、19两年我没再做任何事。

那段时间其实我的状态并不好,老想做点新东西、新计划,但没有勇气。感觉反正已经经历过一两次创业失败了,再做应该也会死。人会变得非常谨慎,陷入到了一个人的封闭状态里。如果这时候你把自己放到一个灵活的、反馈相对快的系统里面,就不至于一个人把自己吃掉。当你快要掉到边缘的时候,是有一个外力打破你的循环的。

我如果要救自己,要救类似的人该怎么办?于是就开始做灵买会。
 
 
Q:那灵买会的这些人,都是自然流量过来的吗?
 
对,最初是我之前做杂志、网站的人,偏文化和互联网类型,大约有100人,大家凭着对我的信任买单,当时我连产品计划都不大清楚。到后面就是「人传人」了,我们有一些小机制,比如参加线上活动的时候,可以带一个朋友过来听,一起感受一下。
 
Q:你给灵买会的定位是「一群独立创作者、自学者和冒险者,和一份创作者社群田野笔记」,你觉得大家有哪些共同特质?
 
一群信奉「一起各自玩」的人。我们无论是语言上还是社群机制上,都为实现「一起各自玩」设置了一个漫长的过渡带。一端是极力维护个人权利的,你可以很独立、很孤独,不需要跟任何人连结。因为创作本来就是特别孤独的事,孤独首先是被保护的或者鼓励的。但同时,如果你需要让孤独产生更加持久的活力和创造力,是需要跟一群人去连接的,要在一个系统里面去创作的。过渡带的另外一端是去鼓励大家连接在一起。

可以想象成一个光谱,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在这条光谱上面舒适的区间。有的人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参加我们的活动,但是他如果做完之后会来分享,他是在作品发布的时候才开始介入系统。有些人是从一开始有idea 的时候,就在社群里面跟大家交流。
 
 
(你提供了一个场,里面有一些机制和文化,但其实怎么生长要看个人?)
 
对,我们做场的目的是提供环境和工具,最聪明的创作者应该知道,他们该怎么利用这套工具和环境,为自己所用。
 
Q:灵买会的初衷或者目标是什么?
 
让一群本来孤独的人,能够不孤独地去创作,自由地创作,开心地创作,有活力地创作。
 
 
共识是驱动社群续存的底层动力。但一群人在行为和目的上的共性、兴趣喜好和技能点的相似性,是否会让社群的「同温层」越来越厚,以致于阻碍新点子和创造力的萌发呢?而看似先进的技术,又是否能帮助这样一个创新性社群更好地发展?
 
Q:对于一个小规模的创作者社群,这个系统的训练人群和测试人群都是同一群人,是否会形成一个「同温层」,缺乏创新?
 
我之前对「同温层」是不敏感的,但是现在我发现这个词特别好,为什么我们要批判它?一群人能抱团取暖,我没觉得有任何问题,他们各自执行自己的目的就好了。这群人也在变化,在学习、更新。社群本身是流动的,有人来有人走。

当你真正想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在社群中可以找到对应领域的人,你永远在一些方面业余,另一些方面专业。
 
Q:社群如何帮助独立创作者在专业上持续精进?
 
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大家启动,并不是帮助大家成长或成为专精。启动应该是先把好奇心给保护起来,或者是把最初创新的种子激活起来。我们提供一个让大家随便做点什么的、无拘无束的环境。

像是去年4月我们就开始关注AIGC,当时Midjourney还在内测,会发邀请码,大家差不多都是从那时起步。但再过半年之后,有些人已经用 AI 技术完成了自己的职业转型,开始拿投资创业,但也有些人还是停留在更换各种工具去 AI 画画。

做社群就像种植一样,你不应该给每一颗植物施肥,而是给应该给土壤施肥。你只能把土壤建设起来,但是具体哪种植物怎么吸收养分,就是个体的造化。
 
 
Q:看到灵买会,投资部伙伴的第一反应是DAO,你听说过这个概念吗?你是否相信共识是驱动社群存续的底层动力?考虑过用DAO改造自己的社群吗?
 
其实我一直在关注,但现在如果做DAO,很有可能吸引来的人,核心目的不是创作,而是赚钱。你去到任何DAO的社群,哪怕号称是创作者社群,也看不到任何创作者的作品。他们只会告诉你DAO是怎么治理的,公会是什么样子的。

社群必然建立在共识之上的,不然大家不会聚在一起。大家留在社群,也是在维护一个对自己友好的生态。当社群人数很少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有太多自动化的程序去完成人之间的信任,而完全可以通过提供基础共识和文化去形成的。DAO更多解决的是社群壮大之后的问题——创始成员手中的token是否能增值?如何用合约来预防未来不可预知的反叛和独裁?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DAO是一种新的技术,更合理的是采用更合适的、能满足我们需求的技术,而不是更先进的技术。正因为我了解它的变化,所以会更谨慎地去使用新的技术。
 
 
 
「野乌咖啡馆」是灵买会的线上活动空间,鲍勃将它描述为「一个大家白天在自习,晚上在交流,一起各自创作作品的线上咖啡馆」。

这和如今元宇宙里的虚拟空间颇有些相似,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场」。但与少有人真正在日常使用的虚拟空间相比,野乌咖啡馆则更有「人味儿」:里面的物件是大家慢慢放进去的,点击能跳转到相应链接。它更接近一个真实的建筑空间,随着时间的积累,留下更多的故事与痕迹。
 
Q:野乌咖啡馆的idea是怎么来的?
 
有人必然会产生活动,有活动必须需要一个空间,它是灵买会的线上固定标识,比较容易被记住。
 
 
Q:那后来是怎么想到自己再做一个线上活动空间的呢?
 
我2021年秋天去了上海绍兴路一家叫做明室的书房,老板谢旺说,这个空间到2022年就十年了,我被这句话给震惊了。因为大多数这么文艺的地方是做不活这么久的,而且看起来也不赚钱,它怎么能活这么久?

明室的书籍看上去很多很杂,实际上是有层次的。谢旺曾在访谈里说,书柜最上层的是非常基本、经典的,比如佛经,中层以变化快一些的视觉、语言、符号、声音等相关书籍为主,最下层的是和日常生活有关的物品。这里也会组织不同活动,可以做音乐现场,也可以做版画雕刻、主题分享。桌椅会根据活动需求变化,书籍也可以用香蕉箱装好后简单移动。

这和我们做内容运营的思路的一样的,慢的是提供能量和文化的,但是快的会提供注意力和多元化。建筑也是这样子的,最慢的是建筑本体,70-100年才会拆一次;稍慢一点的是门窗,可能几十年维修一下;再往内是水电,其次是家具的空间布局,最快的是日常物品。我觉得他一直在做建筑。

回到北京后,我决定要把咖啡馆做成永久的,找了虚拟空间服务商,开始为社群搭建线上独立空间。
 
 
Q:说到虚拟空间,我想到已经完成B轮5000万美元融资的gathertown,不少国内外公司也在寻找虚拟空间的交互解决方案和匹配的使用场景。根据你的经验,什么情况下会使用虚拟空间?为什么你觉得它有价值?
 
我想分享之前找日本服务器oVice时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有人味。你可以直接联系到他们团队的人,进入他们的客服平台,运营员工会跟我打招呼,我们聊得特别好。

就像选房的时候会挑小区、挑物业和邻居一样。我当时说我们之所以游离失所了很久,最后决定在这里驻家的原因,就是这里物业比较好。跟线下一样,你要找一个办公室,应该找一个物业比较好的,环境比较好,能够提供价值的。

我们最开始做线上办公空间的时候,总觉得大家应该时刻在线上待着。直到有一次,我和另外一个做线上虚拟办公室的外国创业者线上聊天,他在关停业务时说了一句:「线上办公室除了老板,没有任何人希望待在上面。」我觉得这是不符合人性的东西。对,它的最终目的肯定是大家创造商业价值赚钱或者做好产品,这些都比待在上面更重要。

虚拟空间大多数时候应该还是对应活动场景,怎么多元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Q:你怎么看待Web.3?
 
保守且好奇地了解它。
 
 
灵买会有着「中心化的DAO」的特质,鲍勃也几乎在以一己之力维持着它的日常运营。

在固有认知里,创作者不是一个基数大、支付意愿高、增长迅速的人群。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我自然关心灵买会的商业模式,以及鲍勃做这件事的动力是什么、收入怎么样、发展预期如何?他坦诚地回答了这些「敏感问题」。
 
Q:目前灵感买家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哪些?大家续费意愿如何?
 
我们最主要还是要跟个人收钱。第一是会费,非常公开的就300个人的会费,这是现在的规模,对,一年是350块,续费率在50%左右。盲鸟营地*第一次尝试把客单价提高,一个半月1500块,想测试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愿意买单。

我一直觉得我们提供的价值是远高于 350 块钱一年的,但这个东西可能因人而异。我最近在想的是,也许让每个人为自己的体验付费,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交付完成后,邀请参与者为体验重新定价。比如在体验结束的时候,会重新让他赞赏/打赏,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相当于细分用户人群,重新定价。
 
*「盲鸟营地」是一个让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大人度过一段闲暇的学习和创作计划,每期六周,线上举行。你将在此与一群创作者、自学者和冒险者一起休息、迷失和重建。项目包含了许多自我探索的工具和交流活动,帮助营员找寻热爱、学习新事物,互相支持。
 
 
Q:让你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我几乎是靠意念坚持下来的,不是靠逻辑坚持下来的。哈哈哈,对。

我想做的事情的确是想呈现一个人做一件事儿。都没到创业,就是一个人做一个小生意,大概能赚到什么规模。对,因为我们俱乐部很多人就是这样的状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次实验,把这件事情给做出来。
 
Q:从商业的角度看,只有服务的圈层形成一定规模、产生强有力的复购,才能让商业体良性运转。而灵感买家俱乐部目前面向的人群规模这么小,为什么会想服务这一小众人群?你对后续会员的人数增长有怎样的预期?
 
如果一直做社群,我想它是一个非常小体量,一两个人在做的项目。

现在灵买会只是我和另一个会员Forrest一起在做,她是兼职帮忙。我们一直没有想把它做成更加公司化或者团队化,想尽可能压缩它。一定程度上有点像DAO的设计思维,怎么能让它自动化一些,或者让不需要人力去维护它。基于物理限制和人力限制,它不可能做更大。

从社群角度来说,一个人能够触及到的人是有限的,社群本身也是排外的,社群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希望更多人进来抢夺土壤养分的。除非能为社群供给来创新,社群才会欢迎这个人。

而且我觉得一个创新的社群,本来就应该是小规模的。如果社群里面有一些人发现自己也可以做社群,就出去再做一个好了。最好的生态环境,应该是有成百上千个百人、千人级别的社群,而不是有一个巨型的社群。
 
 
Q:对创作者人群来讲,灵买会陪伴他们的也许通常是起步阶段。从产品生命周期和投入产出比来讲,拉新和促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很难留存。你怎么看?
 
今年我们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先说情怀,我是每天能收到会员到期邮件的。你每次看到一个人离开都觉得很伤心。不过换个角度想,也许他离开是因为他不需要了,不代表他不喜欢。

如果从学校的角度去想,我们只是帮助一个人启动创作,他怎么去深耕,怎么做商业化,可能是他自己要去做的事情了。学校也是人来人往的。
 
Q:之前听你说2021年是建造(build),2022年是维护(maintain),2023年是修补(tinker),是维护的分支。主要的差异点是什么?2023年会有怎样的修补计划和期待?
 
应该从建造第一年开始,之后每一年都是维护。维护是一个比建造更难的事,更加令我兴奋。就像一个建筑能活百年,它是怎么维护的?这件事远远比建造更难。

在维护方面,我们先是把建造框架梳理了一下,围绕着一个创作者的生命周期提供工具和服务,把固定活动变成社群的仪式。梳理之后是沟通,从最初的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社群的机制,变成未来社群300个人都理解这套机制。

我们希望一个新人加入后可以play solo,通过一套自助指南或者活动时间表,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参加活动,可以做点什么事情。确保solo也能和大家一起玩。
 
 
 
聊天接近尾声,我问鲍勃觉得创业和创作的共性是什么,他说很多时候不是用户需求驱动,而是源于自己想清楚要做一件事,最好和最烂的东西,都是一个人琢磨出来的。作为新年第一位做客「好奇心客厅」的朋友,鲍勃也送出了他的新年祝福——「祝大家永远开心地孤独」。

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产品经理小万的《做产品经理不是做题,产品经理要找到创造的欲望》,好的东西往往源自个人渴望创造的原点。与其四处搜寻别人的需求,或许,找到自己想创造的感觉更加重要。

那么,新年一年,就让我们继续保持好奇和热情,勇敢去创作和创造吧。Kindergarten Green期待在这条路上与你相遇。
 

好奇心精华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