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城垣杯 | 专家采访【王引】:规划新技术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决策 Author 城市决策
本期导读
2019年2月,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第三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正式拉开帷幕,大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数百名实力战将,并将邀请业内重磅评审嘉宾,上演一场绝对刺激的模型大战。本期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胡腾云专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引教授,作为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主办方,王引总规划师和我们聊聊对于第三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举办意义、北规院信息化整体发展、北规院决策支持发展历程、对空间规划改革的认识等等。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专访王引总规划师,聊聊:
北规院举办大赛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北规院信息化工作整体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北规院决策支持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北规院大平台建设促进规划管理与决策进步成效如何?
对空间规划改革的认识是什么?
如何把握规划方法论与规划发展方向?
.......
王引总规划师如何解答这些问题?更多精彩观点,尽在完整版视频
完整版视频
部分精彩观点剧透
胡腾云:北规院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作为主办方之一,当初是在什么背景下策划这个大赛?两届大赛的举办对于推动城市量化研究在规划行业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引:新技术的运用在近二十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新技术于各专业中的运用并不完全均衡。当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而传统的城乡规划编制或管理无法与其相匹配的时候,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科学合理的共同协调的发展模式以应对这种情况,这也是城乡规划具有复合性特征的一个体现。城市量化研究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规划的模式,转变了规划原有的观念理念。我们举办竞赛也是希望借助外脑,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促进新时期规划工作的科学发展。希望我们的大赛可以动员更多从事城市量化研究的学者与从业人员,对新时代的城乡规划做点滴的贡献。
胡腾云:大赛正在试图将一个新的定量化思维方式带入到规划的编制和决策中,这两届大赛的确带来了一些非常好的影响,北规院现已将两届获奖作品汇编成册并正式出版发行,我们希望更多的同仁参加大赛,在这个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王引:规划模型就是一种量化的计量分析方法,以前编制规划大部分依靠人脑做一些评判,用图纸和统计计算的方式得出推测的结论。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引入各种大数据的支撑以及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同时揉合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城乡规划已不局限于原来简单的人脑评判,而是趋向于内容愈发丰富的情景分析,这也有利于从问题出发,以目标为导向开展综合分析。
胡腾云:王引总规划师负责北规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北规院在基础数据库建设、规划决策支持研究、遥感研究、大数据研究、知识管理探索等方面均取得很好的成绩,算是行业的领跑者,请您以北规院为例谈谈如何构建规划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王引:北规院信息化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成立的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数据所,算上同期开展的“北京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等多项基础科研工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以2000年做一个分水岭,2000年之前是探索阶段,2000年之后是起步阶段。大概在八十年代中期,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但是城乡规划中计算机的实际使用尤其是推广使用大约在2000年以后。
我们院作为城乡规划的编制部门,在信息化的运用方面,也就是计算机辅助城乡规划编制方面,是走在行业前列的。2000年以后有一个飞速发展,从那时候开始基础数据库建设、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大数据研究以及后来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都有比较大的飞跃,同时构建了我院的规划决策支持平台。
胡腾云:北规院这三十年的历程,内容很丰富,是几代人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结果。北规院的规划决策支持模型的研究起步很早,不仅建立了一套国内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也基于这个框架体系开发了一套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能够让规划人员可以简便地使用定量模型,那您觉得规划决策支持这么发展过来之后,有什么样的成绩或者问题吗?
王引:我们院的确花了比较大的“力气”来做这件事,有失败也有成功,客观的评价是现在还不是十分完美,这个规划决策支持体系的建设由“一张白纸”逐步走到今天,也是一个“投石问路”的过程。
在最初建立规划基础数据库的时候,很多的技术人员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技术,也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不过随着我们规划信息化内容的不断完善,新鲜血液不断增加,大家对这个新鲜事物的认同也在增加,同时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发展也对规划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我们所建立的规划决策支持框架体系、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也日渐完善,也为规划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数据库和模型框架的建立、系统平台的统筹到各类量化模型的应用,这些年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2006年我们研发了静态交通支撑系统和交通承载模型,也在同步研究市政方面的量化模型,到了2010年以后,其他专业方向比如消防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等工作都基于决策模型做了很多尝试。
可喜的一点是我们的这些尝试是与我们实际工作紧密衔接的,由原来的人工计算到现在可以运用量化模型,实现了更加高效、准确的规划支撑工作。当然,计算机运算与人工决策之间也需要相互校核,“投石问路”这段过程虽然艰辛但希望还是非常大的,而且前景也会很好。
胡腾云:北规院“大平台”建设理念由您首先提出,基于此理念,整合了各类信息系统及数据库资源,为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请您谈谈当时提出大平台概念的初衷,目前这个理念实现成效如何?在之后的探索过程当中有哪些感触?
王引;“大平台”建设大概花费十年的时间,最初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院内工作管理的需求。2010年左右院里开始升级全院办公系统,因为之前我们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都是人工作业的模式,各部门各干各的,统筹比较差,所以我跟信息中心说能否建立一个“大平台”,将各个部门的相关要素集中到平台里。
信息中心在我提出的“大平台”思想的基础上将其系统化、理论化,这些年经过不懈努力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大平台”在统筹全院规划编制的技术层面走得稍微快一些,但是在管理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所谓技术层面,指的是比如交通、市政和用地方面的数据共享已颇有成效。为什么要把相关的基础数据做共享?就是为了保证数据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下工作,使用同一套标准的数据源去做分析,可靠度就能提高很多。从管理层面来讲,由于我院职能部门较多,各自的需求和特征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大平台”在辅助管理方面还在完善中。
我们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综合办公系统,“大平台”把我们院内的各种数据统筹起来,将各部门的管理衔接起来,这对新老职工了解业务进展、对各部门高效管理等都是极其有价值的。
胡腾云: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组建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体系及规划协调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问题,此次大赛我们也增设了“空间发展战略”与“自然资源保护”两个系列专题,请您谈谈在新形势下规划工作该如何去适应这个大环境?
王引:这是当前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面对这个很热门的题目,我觉得需要冷静看待。所谓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从实际来讲其实就是原有的土规和原有的城规之间的融合。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将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起来,变为真真实实的全域空间管理。以前城乡规划重点放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放在山、水、林、田、湖、草,并不是说两个规划互不交圈,只不过工作的侧重点不一样。现在它们都归属自然资源部管理,以后两方面工作都是重点,尤其从生态环境保护、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山、水、林、田、湖、草的非建设用地管控将越来越重要。
我建议从城市设计到控规,需全面覆盖非建设用地的相关内容,就是城市设计要全覆盖,既要覆盖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房屋管控,也要覆盖到非建设用地的管控,只有这样才能把全域空间管控做好。我们现在叫空间规划管理,这是一个综合部门,就需要规划人员必须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立场上统筹各部门的诉求,去平衡各方的利益才有可能把城乡规划做好。
现在做城乡规划,我个人的观点要强调实施主体。大家都知道,北京市现在实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个侧重点是立足于城市治理而不是简单的城市管理,强调的是城乡规划的实施性。一个规划的“落地”恰恰需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社会治理层面去落实,而我们以前开展规划工作,对这个“干”(规划实施)的过程比较忽略。现在,我们规划要落实于社区和街道,责任规划师就要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规划方式的一种转变。所谓的国土空间规划不是简简单单地把不同的空间“画”好,是要跟踪到底。
胡腾云:您在多次会议中讲到“规划方法论”, 面临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请您谈谈如何把握规划的发展方向,规划信息化建设该如何开展?
王引:要强调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基准,第二个是因地制宜。强调基准是因为信息技术发展,有一些纯技术的内容需要大家遵循。在不同的地区,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可能我们所说的科学方法就不一定能发挥作用,比如很多“高精尖”的东西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可能就不适用,按照唯物主义的思路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有一个基准的、普适性的方法,但不同的地区要有自己的判断,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和对象打交道,才能找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胡腾云:“第三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经进入成果提交阶段,您对第三届参赛者有哪些建议与期许?
王引:希望参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参赛人员的构成越来越多元。我们的参赛队伍可以有从事纯技术研究的,可以有从事规划编制的,还要有从事规划管理的,这样模型的构建和适用度才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就会突显出来,模型的前景也会越来越光明。
更多精彩观点,请看完整版视频
大赛获奖作品集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2017-2018)》正式出版,现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出售,希望大家多多关注!点击了解详细内容
以下链接均可购买
京东:
https://item.jd.com/41843618516.html
天猫商城: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20z.1000880.0.0.iQB0I3&id=587455863602
亚马逊:
https://www.amazon.cn/dp/B07NXWBNZC?ref=myi_title_dp
当当网:
http://product.m.dangdang.com/26912880.html?req=qr
还可识别下方二维码,至中国建筑书店微店购买。
联系方式:荣先生、崔女士
联系电话:
(86)010-88076527
(86)010-88076673
电子邮件:
chengyuancup@city-if.com
cityds@bmicpd.com.cn
cityds@city-if.com
往期回顾
2019开年大赛 | 第三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正式开启
2019开年大赛 | 往届大赛精彩回顾(一)——大赛设置及举办情况
2019开年大赛 | 往届大赛精彩回顾(二)——评选标准与作品特点
2019开年大赛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王良】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就业中心识别及其分类模型研究
2019开年大赛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吕京弘】基于共享单车骑行大数据的电子围栏规划模型研究
2019开年大赛 | 上届优秀获奖团队专访:【黄玲】广州市新一轮总规的量化分析模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