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我已经在言说,所言说的就不是常道。书里的确没有什么不移的真理,这里那里对读者有点儿启发,我就满足了。
——北大教授 . 陈嘉映
我读哲学、教哲学四十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哲学是什么?
哲学绝无一个属加种差之类的标准定义。我们今天在哲学名下所称的那些活动,既包括孔子的箴言,也包括弗雷格的概念文字。难怪,随便打开一本哲学导论,你立刻看到列举出来十几种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探究最普遍的真理”到“反思自己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还可以自己总结出另外几种。的确,可以用多种方式——当然是相互联系的方式——界说哲学。实际上,我们总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看待哲学的,看到很多条路,有些路在游人熙攘的山脚下停下来,有些引我们到巉岩深谷,不期然而与另一条路交汇。
一种主要的方式是从“哲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来透视这个概念中包含的义理联系。“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内容随时代变化。哲学本来笼统包括所有学问、知识、智慧,什么是哲学主要是在永恒知识与变易看法的对照中得到讨论的。依这种对照,哲学的任务有时可以被理解为:提供世界的整体图画或整体结构——从面上看,它是一个图画;从本质来说,它提供一个结构。到中世纪,“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则是与神学或信仰对照获得其意义的。18世纪以来,尤其是19世纪以来,“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了一种颇为不同的意义。这时,它主要是与科学对照提出来的。近代科学的出现对哲学的自我理解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例如,哲学怎么能提供世界的整体图景和整体结构,这件事就逐渐变得可疑了。到21世纪,那不再是可疑——太明显了,哲学不可能做这件事,如果谁还像我们的教科书那样说,哲学提供世界的图画,你会觉得那是在搞笑。霍金跟你说宇宙大爆炸,你可能不懂,但你信他不是在胡侃。要是哪个哲学家来告诉你宇宙这样发生那样发生,宇宙五十万年后是什么样子,你只当他在说梦。哲学本来就是哲学—科学, 科学蔚为大国之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尖锐的乃至致命的问题,成了哲学本身是否还有意义的问题。哲学本来是西语词的译名,不过,我们早已习惯把中国传统中与西方哲学多多少少相应的那一部分称作“哲学”了。从中国哲学来想,我想,把哲学理解为“好道”应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好道”这个提法的一大好处是,我们不完全站在外面来概括哲学是什么,而是把这个问题跟哲学对我、对我们的意义连在一起来想。不过,我们画画、下围棋、解牛、办实业、从政,也可能“所好者道也”。有多种方式达乎道。如果能把道和理分开来说,那我愿说,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关乎说理;这个特点把哲学与解牛、办实业等等区分开来,也把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上公共汽车有个先来后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上的事情,很多都是有道理的。也有人认为,天下的事情都是有道理的,王弼注《易经》说,“物无妄然,必有其理”。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我们起居行止劳作,春播秋收,婚丧嫁娶,待人接物,都要依循道理。若不依循这些道理,简直寸步难行;统治者做得不合理,据韩非讲,将“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韩非子·解老》〕。说话更要合乎道理。张三偷了李四的钱,这话听得懂;张三偷了李四的牙疼,这话就听不懂。甚至不讲道理也得合乎道理地讲,“我是流氓我怕谁”够不讲理,但也不是乱讲的,要么他怎么不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怕谁”呢?“道”的一个意思就是“说话”,“道理”就此可以解作“说话之理”,说话要让人听懂,就得合乎讲话之理。怀特海说:“致力于一般地刻画我们的周遭世界,这是人类思想的罗曼斯。”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这些刻画包含着弄明白道理,人类思想总是致力于理解我们周遭世界的一般道理。有时候,道理明摆着;有时候,道理深深隐藏着,需要琢磨、分析、探索。
我一上来引用了韩非子、黑格尔,翻翻书,还能找到很多类似的语录。这些话泛泛听着,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也都说得蛮对蛮好,但我们若停下来细想,却会生出一些疑问。天下的事情,究竟是有些合乎道理抑或统统合乎道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合理吗?我们做事若不合情理便不容易做成,但是不是真像韩非所说的,统治者不合道理必定“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缘道理以从事者”真的“无不能成”?西班牙王后弄错了天文地理,她资助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齐史坚持真理,被崔杼杀了。当然,真理最后胜出了,后人都知道崔杼弑其君,但对于齐史,这一天似乎来晚了。再说,我们谁都没活到世界末日,我们怎么知道合理的事情最后都能做成?这类疑问,我们普通人也常会生出,王弼、黑格尔、韩非这些大哲想必不会不知道,他们仍说物无妄然,仍说缘道理无不能成,这只是由于哲学家有过度概括的陋习?也许应该像我们普通人那样说有些事情合理,有些事情妄然?但这么说似乎味同嚼蜡。抑或他们另有更深的道理,只是我们俗人眼皮子浅,看到这不合理那不合理,毕竟,在上帝的安排里,在物理学里,一切都井井有条。但物理学里一切井井有条,与人事的纷杂芜乱似乎离得太远,道理这个词能够用得这么远吗?道只属于人事抑或遍盖万物?什么道理, 初说起来, 都像是可以成个道理,稍加追究,却难免生出疑问,需要进一步澄清。这样从一个道理追向另一个道理,谓之穷理。所谓哲学,大致就是穷理。陈嘉映老师被称作: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他的声音对这个时代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声音,但他被夺去了公共话语权。”
他在知识与真理的求索中保持着“光荣孤立”,以外部世界的眼光审视着内里环境中的人和社会,从而意图达到更深层次的追求。尤其可贵的是,这位最当得起“哲学家”称号的人,从未失去过对于真实世界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
他一直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观的关照。他的作品为我们在常识和理论之间搭建起知识的桥梁,被学者简宁评价为“像读小说一样轻松”。而他的文字和他的人一样,质朴、真诚。
为此,诚意推荐三本陈嘉映老师亲笔签名代表作:
他能够站在人类认知本质的高度,帮助我们梳理了科学和哲学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为我们在常识和理论之间搭建起知识的桥梁。现在各科知识都高度专业化,弄懂任何一门都需要多年专门学习,因此我们很难对科学、哲学与历史形成整体认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陈嘉映老师的这套书来的正是时候。从日常生活中,思考人生与知识的真谛。识图扫码,一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