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词之州论坛之四:待得月明归去也

湖州学院 2023-03-30


湖州山清水秀,风景旖旎。阮元诗中提到:“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这里的四水指的是苕溪、前溪、馀不溪以及霅溪,这四条溪水将湖州紧紧环绕。湖州多山脉,如卞山、毗山、昇山等等,因此得到苏东坡赞誉说“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叶梦得《建康集》卷四:“我葬先君于卞之麓,遂将终焉,因以卜筑。”政和十四年(1114),叶梦得将其父埋葬在湖州乌程卞山,之后便开始在此筑造自己的住所,而他与湖州的渊源也便由此展开。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湖州人,21岁登第,一生传世有103首词,词作内容丰富,其中写到湖州山水的词作极多,很好地展现了那段时期湖州的山水风貌。本文就从湖州《石林词》中体现的湖州山水情怀以及历史意象两方面展开来对其湖州《石林词》进行研究。



《石林词》中的湖州山水情怀


《石林词》中叶梦得对湖州山水描写是“真山真水”,其中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具有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统一,体现了词人清雅脱俗的山水情怀。但叶梦得历经“靖康之变”,亲身经历国家衰亡,面对山水少不了“国破山河在”般的悲愤与苦闷。叶梦得在湖州游历了很多湖州山水,有24首词中写到了湖州的山水。具体整理如下表:

以下便从《石林词》中写到的“卞山石林”、“骆驼桥”、“道场山与法华山”中的山水进行分析。


1


卞山石林

卞山是叶梦得在湖州居住的地方,有着优越的山水条件,为叶梦得山水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资源,孕育了梦得超凡脱俗的山水情怀。

《石林词》中写到:“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溪。”(《江城子·登小吴台小饮》)词人就用“青山”“溪湾”“潺溪”这些简单意象,不加任何修饰,似乎很平常,然而读者细细咀嚼,眼前浮现画面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宣和六年,卞山石林园中承诏堂、知止亭建造完成,叶梦得作词《八声甘州·寄知还倦鸟》。开头第一句抒发了词人内心情感,“寄知还倦鸟,对飞云、无心两难齐。”正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之句相呼应,无论是写“飞云”还是写“倦鸟”,事实上都暗含了自己厌倦官场生活,只想“漫飘然欲去,悠然且止,依旧山西。”从中表明了自己的退隐之心,奠定了本首词的感情基调。“况是岩前新创,带小轩横绝,松桂成蹊。”为了游玩的方便,叶梦得开辟了不少蹊径,此时又登上承诏堂、知止亭获取到较好的观景视野。“云海与天地”可见词人所在地之高,词人所看到的是茫茫大海,与天地相接,正如词人所描绘的“送沧波、浮空千里。”这种壮观的山水景观足以让人震撼,难怪叶梦得会抒发“此生心事,老更沉迷。”的感慨,梦得寓情于山水,于山水中见其超凡脱俗的山水情怀。

绍兴五年,词人登上卞山峰顶的绝顶小亭,登山望远,将卞山石林的山水美景尽收眼底,填词《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开头第一句便刻画出了一幅开阔高远的景观,崔嵬的千峰,一下子加深了视觉的广度。此时的词人独自登临卞山峰顶,站在绝顶亭上,俯瞰着山河破碎的国家,发出“与谁同赏”的感慨,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妥协政策的不满以及自己力求抗金主战、收复失地的美好愿望。接着词人从所见所感又回到所见之景“万里横烟浪”,“万里”在这里正是指吴兴以北至沦陷区这广阔的区域。北望中原,却只见茫茫云海与自己平视,祖国山河何时才能收复,答案也正如这云海般缥缈,模糊,词人借用山水表达了内心苦闷情怀。但“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词人已年老,但依然以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抗金赴敌。可是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只能是“空惆怅”。即使这样,词人并没有放弃希望,转而勉励着年轻的一代要把握住年轻,有所作为,叶梦得在字里行间也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旷达。


2


骆驼桥

骆驼桥位于湖州中心,典型的拱桥,据宋嘉泰《吴兴志》“骆驼桥在子城中心,唐初建。”又载“以其形穹若骆驼背”故名。《石林词》中的《定风波•千步长虹跨碧流》是词人于宣和五年,携友(葛胜仲和陈彦文)泛舟,在骆驼桥赏月时所作。

千步长虹跨碧流。两山浮影转螭头。付与诗人都总领。风景。更逢仙客下瀛洲。

袅袅凉风吹汗漫。平岸。遥空新卷绛河收。却怪姮娥真好事。须记。探支明月作中秋。

第一句“千步长虹跨碧流”中的“长虹”就是指骆驼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骆驼桥横跨霅溪形态很好地表现出来,霅溪(今改名东苕溪)是湖州重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天目山。这一句中的一个“碧”将霅溪之清澈描绘出来。此时月光漫照,在湖面上泛着点点银光,两岸的山、桥上的石饰倒映在湖面上,微风阵阵吹过,湖面的倒映若隐若现。词人与友人在月光下驾着一叶小舟,游倘于霅溪间,于骆驼桥之下赏山水,山水情怀与朋友情谊浑然相融。“袅袅凉风吹汗漫。”刚刚好的习习凉风,非常舒适。小舟慢慢靠近岸边,与岸边齐平时停下,梦得在这里与同游者一起静静欣赏月光下的山水美景。“遥空新卷绛河收”抬头仰头天空,十五的月亮越发皎洁,即使是晚上的天空,也仿佛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明亮。赏月观景,与山水为伴,与嫦娥传情,填词作乐,确是一番风味!词人的闲情雅致也可见一斑。


3


道场山和法华山

道场山位于湖州城南五千米。叶梦得《石林词》中有一首《水龙吟·舵楼横笛孤吹》: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玉树风清,漫披遥卷,与空无际。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拚年年醉。

这首词正是在道场山创作的。宣和五年,叶梦得与张少逸游玩道场山。“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伴着袅袅笛音,词人与张少逸在月光下行船,暮云散尽,天空澄澈如水,环境之清绝可见一斑。此时月光也显得更为皎洁,洒落大地,“冰壶千里”,在如此清幽的意境之下“人间底事,忽惊飞堕。”接下去写道:“玉树风清,漫波摇卷,与空无际。”“玉树”“漫波”意象的出现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环境之幽之空灵,在这样环境下的又怎能不让人流连?“谢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词人将月亮赋予了人情味,以月亮的偏照来表达词人对所处环境的赞美,这样的体验是多么美妙,道场山山水之清幽由此可见。而下篇主要以抒情为主,“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拚年年醉。”词人与山水达到情景交融,于山水中感怀实事,借酒消愁。

法华山,也被称为白雀山。《石林词》中的《临江仙·癸卯次葛鲁卿法华山曲水劝酒》正是词人游法华山时所创作的:

山半飞泉鸣玉佩,回波倒卷粼粼。解巾聊濯十年尘。青山应却怪,此段久无人。

行乐应须贤太守,风光过眼逡巡。不辞常作座中宾。只愁花解笑,衰鬓不宜春。

“法华山在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法华寺,故名。”(《湖州府志》)这里山水景致别具一格,周遭环境清幽。叶梦得与友人葛胜仲在法华山的九曲池流觞曲水,填词唱和。词的第一句“山半飞泉鸣玉佩”多感官描写,不仅描绘了从山上飞泻下来泉水的动态画面,而且将泉水如敲打玉佩般的声音展现得淋漓尽致。“回波倒卷粼粼”描绘的是湖水的清澈而激貌,从中足以看出法华山环境之清幽。这首词下阙则抒情为主,“行乐应须贤太守,风光过眼逡巡。”表达了自己尽情山水,乐观旷达之意,又有“不辞常作坐中宾。只愁花解笑,衰鬓不宜春。”那种对自己年事已高却并未有所作为的感慨,梦得的山水情怀由此可见。




《石林词》中的湖州历史意象


1


悠久的文人唱和传统

湖州文人唱和传统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的柳恽和吴均。柳恽在吴兴当太守时,吴均是他的主簿,两人关系密切,写下了很多唱和赠答之作,例如柳恽作有两首《赠吴均》诗,吴均也作《答柳恽》诗。到唐代,湖州已成为许多诗人必经之地,尤其是以颜真卿为核心的“吴中诗派”曾在这里风靡一时,他们在一起交游唱和,活跃文坛。而后来张志和的渔父词正式开启了湖州词作唱和之风,大历十二年,他与颜真卿饮酒唱和,第一次唱《渔歌子》,在当时影响颇深,尤其是他的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写得格外精彩,极具江南水乡的意境,清丽脱俗。北宋时,很多词人开始大力效仿唱和词作,湖州本地词人尤为突出。随着政治重心南移,湖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人唱和传统成为士大夫们或仕或隐的聚集地,叶梦得就是其中的一位,居住在湖州卞山期间,继承湖州唱和传统,留下了较多的唱和词。

叶梦得曾与林德祖唱和,作《水调歌头·次韵叔父寺丞林德祖和休官咏怀》其中林德祖为苏州人,因他的年纪长于叶梦得,因此词人称其为叔父表尊重。“寺丞指的是大理寺丞,林德祖曾担任宣德郎,而宣德郎寓秩于旧官著作佐郎、大理寺丞,故以寺丞称之。”此词创作具体年份尚不知,王兆鹏《两宋词人年谱<叶梦得年谱>》认为是叶梦得罢官归居湖州卞山之语气,大概作于1133年。林德祖与叶梦得同处于罢官的境地,感同身受,于是作词唱和以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开头“今古几流转,身世两奔忙。”写出了词人自己过去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辛苦奔波,后面的词句则是传达出自己不必这么固守原来的想法,应该超脱一些,一丘一壑即可了身达命的心声。下阕更是发出了“尘事分付一轻芒”的出世之音,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贺知章那样回归大自然,过上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这里,叶梦得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转变,这种田园生活成为了他心目中美好的彼岸,现实已经无法改变,或许此时隐居便是最好的选择。

宣和六年,葛胜仲从湖州离任,在卞山石林谷叶梦得与葛胜仲以《浣溪沙》相互唱和。叶梦得作词《浣溪沙·与鲁卿酌别,席上次韵》。“二年歌笑擁朱轮”写的是葛胜仲于宣和四年来到湖州至今已有两年时光,这段时间里,叶梦得与葛胜仲唱和于山水之间,乐趣甚多。“翩翩却忆上林春”是词人的回忆,想到当年词人与葛胜仲同年进士,两人都风度翩翩,春风得意。下阙则抒发了词人对葛胜仲美好的祝愿,希望他回到朝廷,为国家效力,做出贡献。


2


“浮家泛宅”意象

“浮家泛宅”文化意象的产生与湖州思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代以来,湖州盛行佛教,涌现了诸如道宣、仁岳、皎然这样的佛教代表人物,后来又有道教文化渗入,因此事佛奉道,烧香拜佛成为湖州百姓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佛教的人生如幻意识、道家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思想与江南水乡融合后,形成了一种空灵的人生观,为“浮家泛宅”意象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张志和首次提出“浮家泛宅”文化意象。张志和号“玄真子”,博学多才,曾经担任过多种官职。后来母亲和妻子去世,他便浪迹江湖,也在这时,张志和开始了一段在湖州渔隐的生活,称自己为“烟波钓徒”。张志和在湖州时朋友很多,他们经常一起游玩。颜真卿于大历九年到湖州担任刺史,张志和乘坐着破旧的船前去拜访,颜真卿看到后想要为其制造新船,而张志和拒绝说“倘惠渔舟 ,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之苕霅之间,野夫之幸矣。”这也就是“浮家泛宅”的来源。“浮家泛宅”营造的是一种以水为家,逐波漂流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也正是江南水乡的映射,“清雅”、“精致”而“秀丽”。

生活在湖州,叶梦得自然受到了“浮家泛宅”文化意象影响,因而在他的《石林词》中反复出现这个意象。他的《八声甘州》开头第一句便写到“问浮家泛宅,自玄真、去后有谁来。”乘船漫游于山湖之间,仰望见青山,俯视见烟波,云和山峰的倒映在湖面上,若隐若现,就如词人所写“漫烟波千顷,云峰倒影,空翠成堆。”,真是别有一凡滋味,难怪词人要说“江村路、我歌君和,莫棹船回。”。“棹船回”喻指兴尽,词人与同游者我唱你和,徜徉于山湖之间,难以尽兴,流连于其中,不想回归,可见这种“浮家泛宅”生活给词人带去了无尽的快乐,让词人尽赏山湖美景,悠闲自得。

当湖州贴上了“浮家泛宅”的标签,对于寓居湖州的叶梦得来说,他词的创作自然而然有了“浮家泛宅”般的清丽旷达。如《南乡子·池亭新成晚步》,“池亭”是叶梦得石林园中的景观,一句“浅碧蘸鳞鳞,照眼全无一点尘”描绘出了洁净无暇的湖泉,湖面波光粼粼,如镜子般清澈见底,即使百花已过,但依然有翠竹和槐树,可见石林环境之清幽。“午醉醒来尚欠伸。待得月明归去也,清蘋。更有凉风解送人。”词睡过午觉正是一天中最为炎热的时候,此时来到这里,让凉风吹去酷暑,与湖泉相伴,这是多么轻松惬意的生活。这种“浮家泛宅”的生活为叶梦得提供了精神载体,在此可以尽情山水,陶然忘事,也正是清丽的山水以及成就了叶梦得“清旷”的词风。



湖州的山水、唱和传统、“浮家泛宅”意象等都为叶梦得《石林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成就了其“清旷”的词风;同时叶梦得的《石林词》中展现的山水情怀和历史意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记录了词人在湖州居住的生活,折射了当时湖州乃至整个两宋之交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对湖州《石林词》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湖州乃至宋代社会文化的整体面貌提供了便利,《石林词》也将始终在湖州市以及整个中华文化史上,散发出灿烂生辉般的气息。

作者:邱宇佳   人文学院中文系20192432班学生


往期回顾


_

军训特辑 | 这是属于你们的“军训限定回忆”吗?

► 点击阅读



_

转光明网评|勿忘“九一八”国耻, 在奋进中开启未来

► 点击阅读


_

飒!飒!飒!

► 点击阅读


融媒体中心

校  对 | 周怡彤

排  版 | 黄   恬

海  报 | 周志远

责  编 | 史   册  

           张   祁

终  审 | 谈铮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