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嘉映:人文知识分子是如何输给科学家的? ​

 

人文知识分子是如何输给科学家的?

文:陈嘉映  编:Kuange李强

 

在近代科学滥觞之际,人们曾因科学与宗教真理相冲突而质疑科学的真理性。后来又有浪漫主义对科学世界观提出强烈抗议。近几十年来,则又爆发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争论,即所谓两种文化之争。

 

1959年,有一个科学家,C.P.斯诺,在剑桥做了一个讲演,题目叫作“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斯诺站在科学文化一边,对人文学者的流行态度提出质疑。

 

 C.P.斯诺

 

当时所谓人文主要是指文学,在当时的大学里,文学教授很骄傲很自豪,看不起科学,觉得学科学的没什么文化,不懂莎士比亚,不会引用荷马,懂点专业,怎么算有文化呢?技术你可以到专科学校去学,而大学应该是要学文化的。

 

斯诺反对这种态度,他认为,我们现在生活在科技的世界里,科学揭示了关于世界的很多新的真理,人文学者连科学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怎么算是合格的学者呢?科学和科学家在大学里应该有更高的地位。

 

今天的现实局面已经完全超出了斯诺的愿望,甚至颠倒过来了。电子学、生物学、理论物理学,这些学科在大学里是最重要的学科,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人文知识分子反过来叫苦了,你出去说你是教哲学的或者你是教现代文学的,人们心想,瞎混混的,没什么真才实学。

 

幸亏科学家们都忙着做实验呢,在报纸杂志上写文章的还是人文知识分子,他们还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

 

他们强调科学技术统治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危险,对科学的真理霸权也提出质疑。科学自称提供客观知识,但他们指出,科学实际上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是受社会影响的,“物理学和化学、数学和逻辑烙有它们的特定文化创造者的印记,殊不亚于人类学和历史学”。

 

再进一步,似乎也可以说,科学是科学家们建构起来的。于是就有了建构主义或曰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对抗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对科学的真理性全面提出质疑。

 

在欧美,一些人文知识分子把科学霸权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其中的极端者主张,科学并不是什么客观知识,而是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谈判的结果;科学理论是一种社会构造,其合法性并不取决于事实性的因素;在科学知识的建构中,自然界仅仅充当微不足道的角色,科学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另一个神话故事......

 

在很多人文学科,特别在知识社会学领域、文化研究及科学学领域,建构主义势力强大。这种局面惹恼了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个物理学家——索卡尔。他认为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攻击是不公正的,而且,这些知识分子不懂科学却经常在文章中引用科学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点儿欺骗读者的意思。

 

索卡尔本人是个科学家,同时是个左派,这尤其令他对建构主义恼火,他认为左翼知识分子不应当用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


 索卡尔事件

 

于是,索卡尔写了一篇“诈文”——《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中他介绍了不少现代科学的成果和结论,然后把这些科学结论驴唇不对马嘴地用来支持一些左派主张,例如把数学里的选择公理(Axiom of hoice)和妇女堕胎自由(pro-choice)扯在一起。反正,这篇长文总的意思是说,最新科学成果表明左翼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对的。

 

他把这篇长文寄给一家最权威的“后现代”杂志——《社会文本》。《社会文本》很有名,但从来没有著名科学家写来文章。不久,这篇文章登了出来,登在《社会文本》题为《科学大战》的一个专刊上。

 

然而一个月后,索卡尔就在另外一个杂志上发了另一篇文章,说明他在《社会文本》发表的是一篇“诈文”,里面引用的所谓科学成果在科学界是些人所共知的东西,而这些成果根本推不出那些社会意义的结论,其中的推导完全是荒谬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文章标题“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就够荒谬了。

 

好几个月里,美国、法国等地的建构主义知识分子目瞪口呆。他们上了索卡尔的套。怎么办呢?似乎只能反击说你索卡尔这样做是不对的,不严肃,缺德。

 

后来,一边有罗蒂、德里达这些大牌文科教授起来批评索卡尔,另一边有很多著名科学家起来支持索卡尔,包括领军物理学家温伯格,鏖战不休。索卡尔事件发生后十年间,很多杂志都还在争论。


 德里达

 

德里达批评“可怜的索卡尔”,说他浪费了一次“严肃反思”的机会。这个批评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我看来,倒是建构主义一方回应索卡尔的时候曲为自辩,不肯检讨自己这边出了什么毛病,反而浪费了一次严肃反思的机会。

 

比如他们认为科学并不是客观真理,科学的身份和希腊神话、《圣经》、阴阳五行、几内亚传说的身份相仿,仿佛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逃脱科学主义的罗网了。但我认为,这样迎战科学主义未免轻率,几乎可说放弃了思想者应有的智性责任,丝毫没有触及科学的本质,因此也根本算不上对科学主义的迎战。

 

尽管建构主义的很多主张在流俗议论界风行,但颇少学理上的力量,最多是体现了自然态度和人文态度对科学主义的本能反抗。我自己算个人文学者,呼吁人文精神,反对科学对真理的霸权,义不容辞,非常愉快。但是面对科学主义的挑战,需要比呼吁人文精神这种愉快活动更艰巨的思考。

 

为了在科学认识的巨大压力下挽救道德和艺术,人们有时急不择路。人们引用测不准原理来弥合主客观两分,引用量子力学所依赖的波函数表达来反对牛顿—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捍卫自由意志。他们一面反对科学主义,一面眼睁睁企盼科学为他们提供最终解决方案。这让人想起有些反对西方霸权的论者,动辄引用西方权威,“你看,连西方人都说咱们东方更好”。

 

然而量子活动的概率性质对自由意志并未投以青眼,我们且慢自作多情。正如有识之士指明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固然取消了个人的道德责任,然而,无缘无故的随机事件也并不增加道德责任的分量。

 

科学成果能不能用来论证人生—社会主张?何处寻找论证的途径?这恰恰也是索卡尔的诈文本应引我们从学理上深思的问题。

 

科学认知对我们的道德诉求和艺术理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我们无法因此拒绝科学。科学提供了从大爆炸开始一直到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幅严整画面,这样一个画面是神话、常识、传统哲学完全无法提供的,与各种伪科学理论也完全不同。

 

科学不仅提供对世界的系统的理性的解释,而且它通过对事件的预言以及技术性生产证明其真理性。乃至科学技术的破坏力量,很多也是我们通过科学才知道的,臭氧层出现空洞即其中一例。



亚历克斯·罗森堡评论说,若要理解达尔文进化论何以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主导理论,仿佛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去理解化石记录,更不需要去理解变异—环境过滤的来源,仿佛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了解十九世纪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看它们会允许哪些理论出现。

 

应当提到,罗森堡在这里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理解而非指责,他回护说:“科学客观性的反对者并不在意说服别人承认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的辩证立场很大程度上是防御性的;他们的目标是保护智力生活的领地不落入自然科学的霸权。”

 

的确,如果我们只把某些建构主义者的极端论断挑出来读,那真是一派荒唐。其实他们在科学学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科学史案例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我个人仍然认为建构主义的“纲领”是领错了方向。

 

总的说来,科学显然不是和神话并列的一种意识形态,按照我们今天对真理的理解,而不只是按照科学主义对真理的理解,科学是真理而神话不是真理。有《圣经》研究者据《圣经》文本推算,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出来的。现在我们都认为这是错的。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5亿年到46亿年。

 

两个科学家对地球的准确年龄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个争论很明显不同于关于《圣经》的争论,如果出错,错法与《圣经》的错法也不一样。科学体系有办法改变自己,提供更正确的结论,而对于《圣经》来说,不存在更正确的东西。

 

若说科学是另外一种神话,那它和本来意义上的神话大不一样,不一样到了把它叫作神话对我们理解相关问题毫无补益,只会造成混乱。

 

正如陈嘉映老师所剖析的,建构主义学者拼命与科学划清界限,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脱离科学。因为,科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更精细和清晰的方法论;而更重要的是哲学在当下似乎走入了思考的瓶颈,难以像科学一样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我们今天的生活到处都是科学的印记,人们也更看重科学提供的清晰且明确的答案。但是陈嘉映老师说:“科学是真理,但它不是全部的真理,也不是首要的真理。”那么,科学之外,是否另有求道之途?探求真理,如何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日常世界?当科学无法为我们的心灵和情感提供解答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为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陈嘉映老师的《哲学·科学·常识》一书。陈嘉映老师被称作“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他能够站在人类认知本质的高度,帮助我们梳理了科学和哲学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为我们在常识和理论之间搭建起知识的桥梁。

 

现在各科知识都高度专业化,弄懂任何一门都需要多年专门学习,因此我们很难对科学、哲学与历史形成整体认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陈嘉映老师的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

 

陈嘉映老师的写作一直有趣通俗,这本《哲学·科学·常识》更是被学者简宁评价为“像读小说一样轻松”。这本书已经绝版多年,再版不易,陈嘉映老师亲自参与改写和修订。配合陈嘉映老师另一力作《何为良好生活》一起阅读,能够收获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识图扫码,一键收藏。

注:本文摘选自陈嘉映老师的《哲学·科学·常识》一书序言,编辑需要,略有删减,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延伸阅读:

误解科学导致落后,滥用科学造成灾难

轴心时代:从蒙昧到觉醒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人类的进步只有一个源泉 | 安·兰德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是什么?(视频)

知识没有“特供”:一位农民工朋友的购书单

行为经济学——避免消费“陷阱”

审美的缺失,是一种新的无知

一个人思想越深刻,乐趣就越多|叔本华

毛姆:只有哲学不会让人失望

观念的奠基者:八位西方思想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