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嘲笑那些爱搞批评的人,他们可能比你更爱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牛皮明明 Author 诗人牛皮明明


不要嘲笑那些爱搞批评的人

他们可能比你更爱国

文:牛皮明明 编:先知书店店长李强


对这些敢于搞批评的人,我们真的应该珍惜。他们用理性的批评,反倒让我们对自我和社会,时刻保持几分警惕和热量。真心希望这个社会,当大家在一致赞美的时候,也应该在厅堂之上,给搞批评的人留一把椅子。


近三五年,中国人的嘴里兴起一批旧社会的词,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汉奸”。


作为一个热爱汉语且长时间写字的人,我对国人驾驭汉语词汇的能力深信不疑。无论是文人的笔墨文章,还是老百姓的日常寒暄,一个词有一个词的讲究,一个词有一个词的智慧,一个词有一个词的修养。

 

可这些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粗暴,用词越来越鲁莽。读了这么多历史,从没见过像今天这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汉奸”的词汇满天飞。我都怀疑自己不是生活在物质文明的当代,而是活在了八点档的抗日神剧里。

 


今天我就想好好聊一聊,这个“汉奸”的问题。

 

首先,判定一个是不是汉奸,必须看一个前提,就是他有没有做汉奸的资格。如果避开这个前提不谈,后面一切都是扯淡。

 

要知道卖国从来都是高难度的工作,绝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如果我们把自民国以来写文章的人,都算作读书人,这个数量起码有几十万。但这几十万的读书人里,真正当过汉奸的人,也不过只有几个,最出名的一个是汪精卫,一个是周作人,一个是胡兰成。

 

胡兰成


他们无一例外,都很有才,都掌握着权力或者公共资源。汪精卫在投靠南京伪政府前,曾是中华民国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还是个大才子。周作人、胡兰成在汪伪政权前,都是可以和鲁迅比肩的大文豪。

 

只有他们,当真卖过国。我们要批评他们,谴责他们,但更多时候,更多的事实告诉我,真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卖国的。

 

每次看到大家骂这个是汉奸,那个是卖国贼,真是哭笑不得。因为据我观察,被骂的人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上班族、服务员、工人、普通文化人、普通作家,说他们卖国,这是说笑了。

 

在今天,一个人如果真要当汉奸卖国,其实普通人没有这个可能,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这个可能。道理很简单,普通人用什么卖国呢?



 

我们再说一下汉奸这个词,这本来是一个旧时代的词,但上百年过去了,至今还无处不在。这依旧是一个赞美和批评的问题,是民众眼睛看到什么的问题。

 

最近几年,似乎民众只愿意看到赞美,不愿看到批评。

 

一些人习惯用赞美和批评来划分阵营,认定对国家提出赞美的人,就是爱国,提出批评的人,就是汉奸。在各大网站、微博,只要有人真心地、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的弊端、国人的缺点,他们就会迅速跳出来,拿着“汉奸”的戳,在人身上一戳。

 

但难道搞批评,就代表不爱国吗?显然不是,我看到所有搞批评的人,像鲁迅,萧伯纳、马克吐温这些人,一生都在搞批评,但他们不但不是汉奸,甚至比一般人更爱国。他们在自己能力之下,试图期待一个美好的秩序,并畅想一个更为好的未来。

 

大家可能觉得我举的都是过去作家的例子,说的有点远。那就举个距离近的例子,比如你生活的小区,如果永远有一个人为大家去批评,批评安保问题,批评排污问题,批评物业问题。可能你看着他批评的时候,还觉得闹心。但一旦哪天没这个人了,你会发现情况或许会更糟糕。

 

同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并不会因为批评者消失而变得更好,只会变得更糟糕,我想只会变得越来越好。

 

就拿一直拍中国落后地区电影的导演贾樟柯来说,他有一次参加一个国外影展,轮到一个中国留学生发言,他站起来嘲讽贾樟柯,说:你为什么老拍中国的阴暗面,而不选择赞美中国?

 

贾樟柯说: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难道我不应该对现实保有批评?

 

贾樟柯


结果那个女生轻蔑地一笑,说道:为了祖国的尊严,你当然不应该。

 

那一刻,贾樟柯觉得自己被惊成了傻子。他从未想到,连现在的大学生,都加入到了对批评的集体逃避中。但是拍那些脏乱差的贾樟柯,真对社会有害吗?我想一定不是,至少他展现了另一个角落的真实,并试图让那些角落更加干净。


这始终是一个常识,而显然我们这个社会,某些时刻,某些人已经不再尊重常识了。

 

一个国家,难道只需要一味的赞美,而不需要批评吗?

 

我想人的眼睛,可以往左转,也可以往右看。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一部分来自选择,一部分来自良心。你可以选择看见赞美,但也要承认批评的存在。

 

事实上,能搞批评的人,往往对很多事情饱含热情。而无条件的赞美,却多少含有几分愚蠢的成分,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还想说一下“汉奸”这个词,从词语的使用能力来说,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低能的词。
 
低能词汇,就是概括不了事情本身的复杂性,没有能力探讨真正的人性,也没有能力分析中国。只能拿着大戳子到处乱按,给人扣帽子。越标签化越好,越简单化越好,简单中蕴含着足够的粗暴,简单中也蕴含着足够的无知。
 

这类低能的词,现在这个社会无处不在,包括现在的渣男、渣女、油腻、男婊、直男癌、傻白甜等等。这些词汇,在我看来,无不低能。
 
这些词汇暴露的问题,是很多人在用词上,基本没有词汇正确的实用能力,已经主动将智力降为零。既没有做到对词汇的尊重,也没有做到对内心的尊重。
 
真正意义来说,其实社会上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他展现了人性的多面和人性的复杂,并不是一个粗暴的词汇,就可以将人打到原形。就一个人的智力来说,他可能在某一个方面存在矇昧,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却很清醒。当你用一个这么低能的词,去概括一个人的复杂,一个人价值观的选择,显然是非理性且愚蠢的行为。
 
和汉奸一样低能的词,还有走狗、卖国贼、五毛党、美分党、递刀客等等。
 
今天在网络上,谁只要用这些低能词去骂别人,动辄都是几千上万的点赞。但这其实是主动把这么多年的教育,这么多年读的书,化成婴儿式的表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能词热?
 
我想很大的原因,是近些年整个社会直没有一种智慧,只有一种鲁莽。如果我们的国家比作一个人,他在民国到21世纪初,走过了艰难的一程又一程,到了最近一二十年的时间,他突然陷入了对思考的倦怠。整个社会集体出现去思考化、去深刻化,产生对知识的怀疑,对知识分子的鄙视。
 
社会的反智,本质上,我想还是跟国人骨子里输不起、死不认错的面子文化,不敢面对现实的弱者心态有关。在这种心态下,人越来越追求简化思维。凡是跟自己一样的,都是好人,不跟自己一样,都是走狗。凡是赞美的都是好的,凡是批评的都是汉奸。
 
这种民间情绪的堆积,只看自己的好不看别人的好、轻易划分阵营的心态,对社会毫无好处,甚至会带来了巨大伤害。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爱国。
 
现在的爱国,似乎变成了一种划分阵营的需求,拉开人和人的距离和智商的需求。
 
我理解的爱国不是这样的,他不是以一种强加式的,对比式的。爱国对每个人来说,每个人理解的爱国都不一样,我理解的爱国应该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应该是贯穿衣食住行,生活里的朴素情感。可是现在,怎么变成发个牢骚就是不爱国,说错一句话就是不爱国,甚至连写一篇文章,都会变成不爱国,甚至变成卖国了。
 
这样随便给人扣不爱国的帽子,不太公平,也过于草率。

如果对那些指出国家问题的人,都统称为汉奸的话,那想必中国就没几个好人了。事实上,那些搞批评人的不是不爱国,他们可能更爱国。
  
在一些人的“常识”里,不要对这个国家说三道四,拣好的说就叫爱这个国家,家丑不可外扬就叫爱国。但这错了,真正的公民是有责任的,不光赞美自己的国家才叫爱国,怀着好的初心去批评也是爱国。

我看到身边有一些人,文人也好,企业家也好,平日私下里经常批评国家社会,说这不好说那不好,别人都觉得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但实际上,国家一旦有难,他们都是第一时间冲在前线。无论汶川地震的时候,还是新冠病毒期间,他们都毫无例外捐款捐物。所做的一切,完全不是一个不爱国的人所作所为。而且,平时那些喜欢“吹毛求疵”的人,似乎所做更多。
 
历数历史,敢于批评社会的人很少,能够批评社会,需要一些胆识,还需要一些勇气,很多时候还需要承担很多代价。
 
对这些敢于搞批评的人,我们应该很珍惜。因为他们也许正用理性的批评,让我们对自我和社会,时刻保持几分警惕和热量。真心希望这个社会,当大家在一致赞美的时候,也应该在厅堂之上,给搞批评的人留一把椅子。

自民国以来,一百多年里,敢于思考和保持批评的人,真的很稀少。民国有鲁迅、胡适等人,我们已经熟悉不过。而近代有杨小凯等人。


但,爱国,不能仅仅只是批判,批判是为了捍卫真理,然后建设。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缺乏基本的常识,“爱国”反而会“害国”。这也是区分真正的“爱国者”与大部分随意批判的“碍国者”的分界线。


鲁迅、胡适我们今天在熟悉不过。但,提及杨小凯,大部人的人还是很陌生。殊不知他被誉为“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19岁时就因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引发高层震动。因言获罪,被逮捕获十年牢狱之灾。


而他在牢里苦学英语与经济学。出狱后,国内已无法立足,几经波折,虽去往国外,他依然牵挂祖国。他没有怨恨,依然选择了用宽恕和大爱,爱自己的祖国,爱所有的人。


他在生命的最后三年,杨忍痛放下了自己开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传播,将目光再次转向自己的祖国,将重心从经济学转向政治命题。
 
他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以及社会转型的重量级文章,大部分写于这三年。一篇篇饱含智慧与热血的文章,经由互联网传播,在彼时的中国引发了一场场思想的革命。

正如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今天,我们应该说“吾爱吾国,所以,吾更爱真理”。因为,真理遍地开花的地方,才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杨小凯正是如此,他只有一个人,是真的很弱小,但他真的很勇敢。他不是不怕,但,他因为爱这个国家,所以有勇气敢说真话。

所以在今天,我们谈爱国,无论任何一层,都绕不开杨小凯,更绕不开他们的思想。然而,遗憾的是,他的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无处可觅。

为此,在各方和先知书店的努力下,杨小凯的作品,《杨小凯学术文库》不久前复活。但也仅仅是少量。

本书汇聚杨小凯一声的思想精华,世间已无杨小凯,惟愿他的思想范式和学术成果,能够造福更多的人。更给当下的中国,提供了自我启蒙的新范式。本套书国内外首次结集出版的,该版本系国内首度问世。

爱这个国,爱这个国的每个人。让这个国度,真理遍地开花。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赞赏小编。(注:精装版现已绝版,仅剩不到50套)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爱国的四个层次
纪念杨小凯:先知和他的世纪追问
当代中国最需要思想
刘军宁,一个思想个体户的文艺复兴
得罪常识,后果很严重
秦晖:站在常识与良知一边
提升认知的刚需:十个经济学思维常识
自由和常识面临的四大挑战
“洛克文明底线”:每个现代人都应具备的常识
现代文明的四个关键词
文明社会的六个特征
文明为什么常被野蛮打脸?
叔本华:野蛮人互相吞食,“文明人”互相欺骗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