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鸿章的悲剧:耗尽心血却难逃历史洪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牛皮明明 Author 牛皮明明



李鸿章的悲剧:
耗尽心血却难逃历史洪流

文:牛皮明明 编:屏营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没有国歌。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首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个老人就是大清权臣李鸿章。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就不会知道,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官场多风波,随处起波澜

1840年, 22岁的李鸿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长脖子,渴望能从榜单上找到他的名字。可把榜单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看到“李鸿章”三个字。
 
陪他一起来看榜的父亲摇着头:“走吧,跟我去见一个人。”

父亲带李鸿章见的人,是当时在京城声名日隆的曾国藩。

从此,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着他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三年之后,李鸿章信心满满走进考场。

这一次,他一举考中进士,他被钦点进翰林院学习。

这一年,李鸿章25岁,成了大清三十年内会试考场上最年轻的得中者。
 
从此之后,李鸿章仕途一路扶摇。从咸丰三年的正七品编修到咸丰八年的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不到五年的时间,官升七级。
 
官场多风波,随处起波澜。做官太顺利,李鸿章处处遭到排挤,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经是寸步难行。
 
1858年,35岁的李鸿章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辞去官职,到老师曾国藩门下当幕僚!
 
当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难,难的是应对进退,难的是在路途段穷之际,朝天一跃,另起一段。

李鸿章深知继续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换条道路,重新出发!
 

只打巧仗

在曾府当幕僚,李鸿章跟曾国藩学习,学他如何带兵打仗,学他如何处理政务。这三年,李鸿章进步飞快。
 
曾国藩有个习惯,和幕僚吃饭时,喜欢围坐着谈论,讲学问经济,也讲为人处世。

每次陪曾国藩吃一顿饭,李鸿章都受益匪浅,他说:“和老师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1861年,太平天国调集重兵猛扑上海。上海陷入重兵包围,岌岌可危。

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去镇守。李鸿章率领淮军到达上海,先给军队撂下一句话: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们马上滚出上海!”
 
当时淮军9000人,太平军10万人,李鸿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让人虚扎了好几个营盘,旌旗招展。太平军看到营盘就用火炮轰毁,几回下来,太平军的弹药就已经消耗大半。
 
为鼓舞战士,李鸿章亲自督战。他拿把大刀,神情严肃地站在队伍最前面:“一会儿谁敢后退,我就先把谁砍了!”

淮军听到这话,个个拼命前冲。到达上海的第一仗,李鸿章赢得干净漂亮!
 
收到捷报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上折,保举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

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都交给了他。
 
曾国藩画像

变则新,不变则腐
变则活,不变则板

当了江苏巡抚后,李鸿章的仕途开始真正的“一飞冲天”。李鸿章的官位定律为两年一升,每隔两年,官升一级,平步青云。
1864年,41岁,李鸿章被赐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岁,李鸿章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
1868年,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一言以蔽之,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爷和皇帝!
 
晚清,在与世界对赌国运中,西方国运往上,中国国运往下。

为了挽救中国,晚清权臣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以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

许多学者至今评价,如没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会早亡50年。
 
身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励精图治,当时的中国已风雨飘摇,他在寒风中扶着这只大船,生怕这只大船随时沉没。李鸿章给朋友书信中写道: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李鸿章第一“变”,是变中国之体力,用武器强大中国。
 
1865年,他亲自出马,托人去美国购买机器,聘请高级技师和工匠。在上海,成立了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李鸿章第二“变”,变中国之脑力,为中国培养近代化人才。
 
他挑选各省聪明幼童,赴美留学。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后,依次回国,报效祖国。
 
这些留学生都成大气,他们中有电报局长梁金荣,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唐国安 ,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学生。
 
李鸿章第三“变”,变中国之实业。
 
我们可以看到一张脉络清晰的李鸿章实业清单: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而这些诸多的“中国第一个”,创办者都是李鸿章!

至今,他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依然影响着中国,现在招商银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子企业。
 
然而,古老的中国穿越千年尘埃,已经接近她的终点。

她疲惫、衰老、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前,她窘迫难堪,风雨欲来,大厦将倾,单靠李鸿章这样的权臣孤身支撑,又怎么能够支撑得住?

1881年,开平矿局修建的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后,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幕僚乘车视察。

中国挨多少次打
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

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约》,从那天开始,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
 
中国挨多少次打,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
 
1895年3月20日午后2时半,73岁的李鸿章在随行官员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登上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
 
还没落座,李鸿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边安置了一只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声,面色严肃地坐下,开口就说:“首相大人,我还没老!”
 
谈判进行了四天,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点,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乘轿车返回驿馆。

快到驿馆时,混乱的人群中突然窜出个日本男子,朝他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随从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来第一句话却是:
 
“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报国矣!”
 
他不准医生给他动手术,只让医生将伤口简单缝合起来。

三天后,李鸿章头裹白纱布,又坐在谈判桌前。世界舆论哗然,开始谴责日本。

舆论压力下,伊藤博文主动提出减少赔款一亿两白银。
 
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已是疲惫不堪,在谈判桌上,我们看不到那个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他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辞拒绝。李鸿章又还价:
 
“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
 
最后,无奈的李鸿章甚至说:“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等到的还是拒绝。
 
国弱呀,国弱,李鸿章放下了全部的尊严,只是为中国省一点银子。
 
大家只看到李鸿章的“卖国”,却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艰难!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身疲惫和那颗耻辱的砂弹启程回国,船离开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鸿章对身边人说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这屈辱,他真的受够了!
 
可中国那边呢,等待他的并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骂声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着拐杖,站在甲板上,低头看着海水汹涌,良久,说不出一句话。

海风吹着他纸片一般消瘦的身体,稍微使劲,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历史的尘埃里。
 
《马关条约》签约现场

一个无法改变大局的棋子

李鸿章回国,朝野上下,骂声一片,官员同僚也开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终,他又做错了什么呢?他不过只是一个无法改变大局的棋子,只是一个73岁的快要进黄土的老人。虽然他说: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骂声一片的国内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岁的李鸿章只好出国去躲流言。他从俄国开始,相继访问德国、英国、美国等多个欧美国家。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也没有人唱国歌。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国歌都不知道为何物。
 
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来没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断地捍卫尊严。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伯爵勋章;
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杖赠给李鸿章;
 
李鸿章出使国外

一年之后,李鸿章结束环游欧洲之旅,登上回国的航船。

途经日本时,他乘坐的“华盛顿号”巨轮必须在横滨换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国。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到来,希望能够行使外交礼节,早早等在岸边。随从对李鸿章说:
 
 “中堂大人,我们要上岸换船。”李鸿章脸色瞬间暗沉下来,一言不发。

从《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这屈辱他铭记于心。
 
他绝不上岸!最后随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起一块木板,通过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轮船之间,一块狭窄的木板上,李鸿章,这个74岁的老人,白发苍苍,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坚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迈出步子,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也许风一吹,他就会掉入脚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上船之后,李鸿章并不停留一分钟,也不拜见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启程。

李鸿章是可怜的,也是骄傲的!可怜是因为没有选择,内心却整整骄傲了一生。

1896年,李鸿章与退休的英国首相威廉·格拉斯通并坐。
 
天下最难写的字
就是自己的名字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
 
这年,他78岁,话越来越少,常一个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时候,他像一条刚上岸的鱼,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初秋的一天,经历过八国联军蹂躏的天津城,满目疮痍,一片残垣断壁。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鸿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无处不风波。
 
李鸿章油灯将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弱国无外交,哪里有商讨一说,不过是签字罢了。

可是偌大的中国,不派李鸿章去,又能派谁呢?
 
这一年,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

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那年,李鸿章78岁,庆王63岁。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签完条约,李鸿章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
 

两个月后,李鸿章病情急转直下。
 
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和众大臣逃离京城,全大清能够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个病床上的李鸿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的病床前,几个俄国公使前来,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是油尽灯枯。

但俄国人态度蛮横,强迫他立即签字。

签完字后,李鸿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气没喘上来。
 
身边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

李鸿章瞪圆眼睛,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

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又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
 
听到这句话,李鸿章闭上眼睛。他死后,大清上下,哭声一片。

难逃历史洪流

《华盛顿邮报》评价李鸿章说:他无数次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谩骂、指责。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

时危始识不世才,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

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鸿章扶大厦之将倾,耗尽心血为迟暮之帝国,小有中兴却难逃历史洪流。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滔滔历史,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所有的尊严,也不过是对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签字的人不是他,也许他不会背负那么多的骂名。

一生中,他颤颤巍巍签下30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他自己深知,从签字开始的那天,他就会背负一世骂名。
 
但历史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李鸿章,还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外的一个“背锅侠”。
 
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李鸿章一生跨越了时代,却还得回过头,勉力扶着一个大国,艰难地走两步,退一步,又要争取多走两步。
 
满腔都是血泪史,可叹无处著悲歌。对于时代来说,李鸿章很小,但这个时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最终,让历史吐出了重重的叹息。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便不会知道,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


近些年,“李鸿章热”之所以持续不减,不仅因为读懂李鸿章,是读懂晚清四十年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身处巨变时代的我们,在现有条件下要想负重前行、有所作为,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

因此,在碎片化信息过剩的今天,我们需要一本关于李鸿章的,扎实而又视角独特的作品。但是,国内关于李鸿章的书虽然很多,但质量、版本良莠不齐。

为此,我们推荐历史学家雷颐老师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亲笔签名版,阅读、收藏此书的几个理由:

▌专业水准。雷颐老师是国内晚清民国史研究的“第一人”(吴晓波语),他的著作也是我们阅读这段历史的首选书籍之一。

▌视角独特。没有一本像这本《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一样,通过第一手资料——李鸿章各个时段的“奏章”,与背后云谲波诡的故事结合,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将李鸿章的权谋、挣扎、任事的艰难,晚清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细节和悲哀晚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签名书增值服务。雷颐老师的亲笔签名,让阅读本书多了一份温情与敬意,也让本书兼具收藏价值。不过数量有限,您可识别下图二维码抢先收藏。(注:可在规格中选购雷颐老师《精神的年轮》亲笔签名版)
△左滑查看作者签名照
丨延伸阅读: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他们点亮了灯,我们才开始恐惧心中没有正义,就很容易做伤天害理的事
人如果没有独立精神,那他就会把罪恶当作伟大来崇拜王人博:人其实很矮小,是被书垫高的
王人博:我把现实搁下,从历史废墟中寻找现实的答案
王人博:教师是相信知识和智慧比拳头更有力量的人
学生的回答,让他感到“深入骨髓的绝望”
最大的悲剧:发现了绝望,更发现了绝望之后的无力感
▼ 点击阅读原文,与思想者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