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怎么看待疾病,就能知道他的思维处在那个时代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4-16


一个人怎么看待疾病
就能知道他的思维处在那个时代
文:晓书童  编:李强
 
2020年,疫情来势汹汹,2021年,我们仍然要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健康难题。
 
没有谁天生就懂得如何面对疾病,非专业人士也不可能掌握大量的临床医疗知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病人的修炼”,获得医生的智慧,学会如何科学的管理自己的健康;在疾病面前又应该如何决策?以及最后怎么理性的面对生命的终点。
 
▌少即是多
 
149年前,英国皇家海军的超级铁甲舰“船长”号,号称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战舰,结果它第一次的航行就遇到风暴沉没了,船上473人全部遇难。
 
事后调查发现,错误非常明显,就是画蛇添足。这本来是一艘蒸汽动力船,却同时安装了毫无必要的风帆桅杆。
 
毕竟是世界第一战舰,都想将最好的堆给它,结果却导致战舰整体重量相比于设计严重超标,丧失稳定性,沉没在风暴之中。
 
这个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味堆砌最好的东西,并不能带来完美,反而会造成隐患。这与我们的健康同理。
 
很多人常常以为,治疗越繁复,吃的药越多,病就会好的越快。但稍微了解一些医学常识,我们都知道这是严重的误区。比如,过多过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引发细菌耐药以及二重感染,甚至会让脏器受损。
 
还有的人认为,身体只要出一点异样,就要赶紧治疗,把疾病掐灭在摇篮里。这也是不准确的。比如一些年长的人,经常腰腿疼痛,会不会觉得这应该用药或者手术?冠心病人血管变窄,是不是一定要用支架撑开就能恢复正常呢?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在退化,出现异常症状未必是病了而只是老了。如果针对每一项症状都逐一用药、治疗,反而可能会叠加治疗,甚至遮蔽真正的健康问题。
 
很多时候,吃药只能带来“症状解”,但是要环节真正影响健康的问题,需要“杠杆解”。
 
比如,有人同时得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以及血管狭窄,甚至出现心绞痛,倦怠,睡眠质量差等等。他同时吃着降压、降糖、降尿酸、心脏病药物和帮助睡眠的药物,甚至还做了动脉搭桥手术。
 
对于这些严重的疾病,吃药没错,但是如果只吃药,那就只能缓解症状,我们同时还需要找到这些问题背后的节点,也就是寻找一个撬动所有问题的杠杆解——生活习惯。
 
其实有这些毛病的人,都有不运动和肥胖的问题。如果能在吃药的基础上,改变生活方式,吃药+控制饮食+减肥+运动,这就是针对疾病的杠杆解,就是用最小的干预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就是我们在面对自己健康问题时,需要做到“少即是多”的应有之义。
 

 
▌科学管理
 
前面说“少既是多”,但是不代表我们就对自己的身体“自由放任”。有句话说:疾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被突然发现的。
 
非专业的医学人士可能对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不了解,但是我们却对自己的身体很熟悉。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在病情恶化前,提前去医院的原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老师:从高危因素、人体修复和疾病隐性期这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对我们的身体进行科学的健康管理。
 
第一, 避免高危因素。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高危因素就是我们的身体危墙。
 
客观的高危因素有基因遗传,还有慢性病毒或者细菌感染。
 
比如,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有一种乳腺癌易感基因1号,所以她早早的就采取措施,降低自己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
 
主观的因素则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与体重。
 
在我们中国,由饮食结构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钙、膳食纤维、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红肉、加工肉类、高钠饮食、含糖饮料摄入过多。
 
另外吃的东西太烫也是高危因素。如果食物温度超过65摄氏度,就会损伤食管上皮,导致上皮细胞加速分裂并长期处于修复状态,这就大大增加了发病的风险。
 
而肥胖增加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第二, 保护机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
 
人只要活着,人体的细胞和基因就在不断的受到损伤,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迈进了一条永远不可能逆流的生命之河。修复和代偿是我们得以生存的一个关键机制,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与适量运动都是保护并改善机体修复和代偿能力的有效方式。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细胞依然在分裂,分裂就会带来基因损伤,基因损伤就会带来衰老和癌症。很多病我们难以预防,而且很多病和癌症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
 
所以,第三,应对疾病的隐性期,我们能做的就是定期筛查。
 
早发现早治疗,不仅效果好、花费少,而且病人的痛苦小,生存率也高。
 
薄世宁说:让你健康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理性决策
 
当然,再科学的管理也无法阻止我们生病去医院,到了医院还有很多决策亟待我们完成。
 
这时候有的人就会走极端,要么都交给医生全权决定,要么自己亲自干预每一个细节。
 
这两种态度都是有问题的,那在疾病面前我们要怎么正确决策呢?最重要的是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
 
沟通的前提是患者自己能对疾病有基础的理解,也能针对性的与医生交流。那么,日常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通识就十分有必要了,这能够帮助我们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了解疾病的状态和治疗的利弊,用这些信息支持我们对将要面对的问题做出理性抉择。
 
同时,医患双方互相信任的心理前提也是理性决策必不可少的环节。
 
比如病患疼痛难当的时候,或者亲近的人得病,病人和家属很容易选择激进的治疗方案,而忽视了冒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越是时间紧迫,越是生死攸关的决策面前,病人和家属就越难以决策。
 
另外,任何医疗决策都不是完美的,反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面对疾病,与自己的爱人,家人和信任的医生一起决策,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这就是最佳的选择。
 
薄世宁说:在疾病面前,做到最大程度的知情,学会彼此信任,与医生共同决策,这就是聪明的病人。
 

 
▌最好的告别
 
我们对疾病的恐惧,很多时候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然而,我们却非常缺乏对死亡的正确理解。
 
在对死亡的正确理解上,医学常识能够教我们什么呢?
 
台湾著名作家,琼瑶阿姨曾在网上公布了一封给自己儿子的信,其中有一段,就是他的生前预嘱,她说:
 
虽然你们一再说,完全了解我的心愿,会全部遵照我的遗嘱去做,我生怕到时候,你们对我的爱,会成为我自然死亡的最大阻力。
 
我叮嘱如下:
 
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我能做主时让我做主,万一我不能做主,照我的叮嘱去做。
 
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也就是ICU。不论什么情况,绝对不插胃管,如果我失去吞咽能力,就等于失去了吃的快乐,我不想那样活着。
 
不能在我身上插各种维持生命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那些抢救措施,气管切开、电击、魔肺也全都不要。
 
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琼瑶的这封信是建立在她对医学的基础了解之上的,从中我们可以读到:过度抢救虽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同时也延长了痛苦。
 
著名医生,白宫最年轻的健康顾问阿图·葛文德医生说:“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
 
可以说,基础医学常识不仅能够帮我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延长我们快乐生活的时间,也能够在我们人生走向终点时,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个人都能读懂的医学通识
 
以上关于健康、疾病和医学的观点,都出自《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让每个人都要懂点医学常识,在疾病面前,才不会那么无助,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
 
纠偏错误认知,普及医疗常识,科学维护我们的健康
 
最权威、最前沿、最科学:作者薄世宁是北大医学博士,在北大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超过18年,专业程度自不必说,他也非常理解每一个病患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心理状态。

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作者用“战争中的能量投送”这个模型,讲述静脉输液;用“交通和立交桥”这个模型,讲冠心病的原理和治疗……清晰可感、形象立体。专业深奥的医学原理,瞬间变得直观易懂了。

本书自去年10月份出版,到今年4月,短短6个月时间,已经印刷到第10次了。可见其市场欢迎程度。

 

冯唐:薄世宁医生的书,直击医学本质,就像庖丁解牛,既淋漓尽致,又通透明晰。无论是否有医学基础,这本书都将帮助您读懂医学。

 
感兴趣的书友,可识码一键收藏,科学维护自己和心爱之人的健康。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对生命的关怀,是最深刻的启蒙丨龙应台
《当你老了》:生命不可抑制的虚无
乔布斯手术的启示:人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
哲学的最大价值,就是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懂点医学常识,面对疾病才不会那么无助
如果悲伤和焦虑成为宿命,那生命必将虚无
我们都是幸存者 ——对生命和灾难的思考
卡夫卡: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