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家熊彼特: 在痛苦时代呼唤未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投书局客 Author 智宇琛



在痛苦时代呼唤未来

文:智宇琛   编:李强

自经济学产生以来,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都在研究总结前人的经济思想,并凭借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观察与思考,探索着人类社会和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经济规律。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他的著述中,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理论,并创造性地系统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

▌幼丧慈父,母爱以成

1883年2月8日,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迈恩市特里施镇。熊彼特的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熊彼特的母亲乔安娜出身良好,她的父亲是附近的伊赫拉瓦市市立医院的院长。

幼年熊彼特在呵护下成长,但优渥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在他4岁那年,父亲便在一次狩猎中意外身亡,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熊彼特的母亲在丈夫亡故后展现出了可贵的坚强,她深知特里施镇太小,无法给熊彼特很好的教育和发展空间,于是她带着孩子搬到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

格拉茨

当地求婚者纷至沓来,但乔安娜的选择谨慎而深思熟虑,直到在熊彼特10岁那年,32岁的乔安娜答应了65岁的陆军元帅西格蒙德·冯·克勒尔的求婚。

在当时欧洲最繁华的首都,熊彼特在母亲和继父的支持下,进入了只有王公贵族才可以进入的特蕾西亚公立学校学习。熊彼特如饥似渴地阅读和学习各类书籍,高中的最后几年,他甚至还到附近大学里旁听。

终其一生,熊彼特都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爱和教导——他的母亲在他中学毕业后就结束了与冯·克勒尔元帅的婚姻,并从此保持单身。

因此,在他所有的著作中,企业家都是作为“伟大的英雄”和“勇敢的骑士”形象出现的。在他的笔下,整个社会除了“静态的”“享乐的”人之外,还有一种“动态的”“充满能量的”人,这种人就是企业家。

熊彼特认为,这种充满能量的人热衷于社会实力、地位和自我的个人能力,富有对成功的喜悦和对胜利的热情;对于这种人来说不存在“均衡”,只有永不停歇地去寻找新的领域;这种人建立企业帝国和经济王朝,这种人的不知疲倦便是资本主义不会停歇的源头。
 
▌年少意气,鲜衣怒马

1900年前后,正是奥匈帝国最为强盛繁荣的时期,鲜有人会意识到此时距离帝国的覆亡仅有不到20年时间,多数人都生活在平稳、繁荣的社会之中。

在熊彼特进入维也纳大学的时候,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已于1871年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门格尔提出的主观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大行其道,同时其提出经济学作为独立理论的观点也获得了广泛认可。

继门格尔之后同一时代,奥地利经济学大师频出。熊彼特非常幸运,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师从多位大师。最为重要的是,帝国的繁荣使得这些学术巨匠在构建学术体系方面格局高远,他们的鸿篇巨著成为了熊彼特学术大厦的参照物。

维也纳大学

熊彼特还很年轻,为了搞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他决定先来一次旅行。1906年秋,他离开维也纳,开始在欧洲的“游学之旅”。

在柏林,他参加了著名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经济学讨论课,结识了许多德国朋友。接着,他又前往巴黎,参观了久负盛名的索邦神学院。秋天的时候,他抵达英国,在那里停留了整整一年。

年轻的熊彼特恣意挥霍着老天对他的恩宠。1907年11月,就在刚到伦敦后不久,他迎娶了比他大11岁的葛莱蒂丝·理查德·西维尔为妻。婚后,为了解决经济来源问题,他远赴埃及开罗,在一家意大利律师事务所做律师。

到1908年10月他返回伦敦时,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以支撑未来几年的生计。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理论经济学的本质和内容》。

熊彼特以这本书为敲门砖,在导师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极力推荐下,回到了维也纳大学执教,并于1909年秋天获得了帝国边远城市赤诺维茨一所大学的教授职位。

虽然不是什么知名学府,但“奥地利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这一名号,仍然让熊彼特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但是,熊彼特的这种人生道路,并没有让他的母亲满意,她了解自己的儿子,也深为熊彼特的选择而担心,甚至拒绝出席儿子的婚礼。事实证明,母亲的担心是对的。


正如熊彼特母亲担心的那样,他把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新婚、赚钱和享乐上,导致他非凡的才华没有得到很好的沉淀和打磨。

熊彼特对这座几乎无人知晓的大学并不重视。在这两年期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傲慢自负的名声并非空穴来风。

在一次院长召开的全院大会上,所有同事都正装准时到场,唯独熊彼特不仅迟到,还穿着一身骑装,并对院长出言不逊。另一次,他因为图书馆管理员不让他的学生借书,竟然跑去跟管理员决斗!这些行为都让他给外界留下了并不太好的印象。

虽然在生活中表现得放荡不羁,但进入学术的世界时,熊彼特却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帝国的偏远一隅,废寝忘食,潜心治学,无论身在何方,这一点他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1911年底,弗朗兹·约瑟夫皇帝在维也纳皇宫接见了熊彼特,亲自授予他大学教授头衔。

1912年,熊彼特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熊彼特以经济的循环流转为起点,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入手,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自身特点导致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探讨了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深层次结构等重大问题,从而建立了动态和长期的、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经济分析模型。

在帝国最后的荣光中,在导师无私的帮助下,熊彼特迎接了青年时代最高的辉煌。他也许不曾料到,接下来的人生路上,他将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坎坷与曲折,而这些坎坷与曲折,也将把他推向新的人生高度。
 
▌折戟沉沙,痛失挚爱

熊彼特在格拉茨大学的时间并不长,学校师生都不喜欢他,1912年10月,就在熊彼特到任后不久,便遭到师生们的“讨伐”,在孤立的环境中,熊彼特日益觉得“水土不服”,于是跟学校商量,暂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以作为权宜之计。

与此同时,熊彼特不被母亲看好的婚姻也出现了裂痕。他的妻子葛莱蒂丝与他共同的爱好仅在崇尚体面优雅的生活方式上,要维持长久感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1913年熊彼特赴纽约任职时,葛莱蒂丝返回了利物浦的老家。虽然熊彼特次年从美国返回时前往英格兰试图与她和解,但葛莱蒂丝再也不愿意返回格拉茨。随之而来的战争中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音信全无。


熊彼特返回格拉茨大学的时候,一战爆发,面对局势的剧烈变化,熊彼特也跃跃欲试——他认为机遇来临,自己可以从幕后的学者一跃成为政界的领军人物。

他早年在维也纳的贵族朋友圈此时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宪法法院大法官海因里希·兰马希(后担任奥匈帝国最后一任首相)的领导下,熊彼特于1916至1917年提交了3份重要的研究报告。

他对战争对奥匈帝国带来的危害、战争对德意志—普鲁士统治带来的危害、战争的灾难性后果以及美国参战的可能性等重要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十分关注帝国统治下多民族问题带来的影响。

凭借这些研究报告,熊彼特在维也纳政界声名鹊起,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他的维也纳大学同学的帮助下,熊彼特开始了短暂的政治生涯。

时年36岁的熊彼特哪里有过一天的政治经验!战后的奥匈帝国,面临着诡谲的国际局势变化,更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而不是年轻的教授。

1919年1月,他前往柏林工作;3月他就被任命为财政部长。他希望将奥地利变成金融中心,把刚刚独立的多瑙河沿岸国家变为一个经济联盟。他浪漫的想法与严酷的现实格格不入,仅7个月后,他的财政部长职务就结束了。


后来熊彼特和他的朋友退出了政坛,但获得了进入银行的许可。1920年冬天,熊彼特获得了他一生唯一一次涉足商业的机会——担任比德曼银行的行长。

他待遇优厚,持有大宗股份,运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在维也纳股票市场赚了很多钱。此时的熊彼特,春风得意。他衣着光鲜,美女相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战后经济形势的恶化,维也纳股市在1924年终于崩盘,银行产生了巨额的亏损。同时,他还被同学所骗,为之做了高额的商业担保,从而负债累累。熊彼特辞去了行长职务,带着一身债务离开了首都。

在政界、商界折戟沉沙之后,学术的世界再一次拯救了他。

波恩大学著名经济理论家阿图尔·施皮特霍夫知道了熊彼特的情况,把他拉回了学术世界,为熊彼特争取到了波恩大学的教授职位。施皮特霍夫不仅是熊彼特回到学术道路的引路人,也是他在学术方面的知己。

刚刚从柏林和维也纳勾心斗角的名利场退出来的熊彼特,在波恩大学宁静的校园里,和施皮特霍夫共同探讨着企业家、创新、经济循环、经济周期⋯⋯这也是对他最好的疗伤和休整。

经过人生起伏,熊彼特平静了很多。他一改昔日桀骜不驯的作风,变得平易近人起来。波恩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也因为熊彼特高超而独特的讲课方式,波恩大学很快成为青年学子们追求新理论的殿堂。

波恩大学

不仅如此,熊彼特还在这里找到了他一生的挚爱、比他小20岁的姑娘安妮·莱辛格尔。这个自信、时髦、让人喜欢的姑娘在熊彼特最为落寞的时候走进了他的生活。

1925年11月,在熊彼特于波恩大学任职后不久,两人结为了夫妻,朝夕相伴,爱意融融。婚后,他们住进了莱茵河畔一栋漂亮的别墅,过上了一段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然而命运多舛,就在熊彼特刚刚安定下来,准备继续学术之路的时候,他人生最大的灾难悄然而至。1926年6月18日,他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他赶回维也纳的第二天,母亲就溘然长逝。

他把母亲安葬在维也纳的西清墓地后,就匆忙赶回波恩。在母亲去世的打击下,熊彼特在安妮产前情绪低落,经常与妻子争吵。1926年8月3日,安妮大出血,送到附近医院没多久就母子双亡。
  
▌背井离乡,心安何处
 
母亲和爱妻去世后,熊彼特在波恩度过了非常艰难的时光。他不得不想尽办法挣钱,以偿还在维也纳时期所欠的高额债务。

从1927年开始,熊彼特受哈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哈罗德·伯班克和经济学教授弗兰·陶西格邀请,多次前往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在美国也受到了比在德国高得多的礼遇和尊敬。

熊彼特到哈佛大学的时候,正值美国1932—1933年大危机的年代。作为从帝国时代跨入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开始关注经济周期的规律及成因问题。

作为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熊彼特在二战期间经常表达出反对战争、反对罗斯福的政策、担忧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等观点,这让他在哈佛大学陷入孤立的境地,对于他而言,喧嚣的校园,几乎变成了荒漠。

1940年11月,曾邀请他到哈佛任教的陶西格教授离世;1942年,曾陪伴他走过低谷的亲密女友米娅在南斯拉夫被杀害;战争期间,他在欧洲的很多朋友、学生陷入困苦甚至死去⋯⋯1939年到1942年之间,熊彼特落落寡合,悲愤交集。

重压之下,他的才华再次显示出逼人的光芒,一部在痛苦中呼唤未来的旷世巨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横空而出。


在该书中,按照熊彼特的观点,资本主义创造了过去两个世纪的经济进步,过去的增长必须归功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资本主义与其他体制不同,因为它提高并放大了经济理性,而且是反英雄主义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家将逐渐失去创新作用,资本主义企业趋于把进步变成常规。资本主义开始蚕食自己的制度结构,小企业将屈服于大厂商。全社会对资本主义的敌意都将增加,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资本主义的捍卫者,资本主义终将自己摧毁自己。

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生产的数量将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分配成为官僚性决策,个人将自由地以自己选定的方式花费他的收入。社会主义通过指挥劳动者避免非自愿失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不存在摩擦,技术进步更快且更有效率。

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熊彼特。在50岁那年,他遇到了第三任妻子伊丽莎白·布迪·菲鲁斯基。伊丽莎白自己就是经济学家,因此她能够理解熊彼特的思想,帮助他完成很多艰难的研究工作。


熊彼特一生都非常重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并将其视为经济学成为科学的重要手段。他曾经花了很多精力,试图构建支撑自己理论的数学模型,但从今天看来,这种努力无疑跨越了时代。

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熊彼特自知时日无多,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分析史》的写作上。直到去世,他都未能完成这部书稿,幸好伊丽莎白帮助他整理了遗稿,并最终付梓成书。

1950年1月7日,星期六的晚上,熊彼特做完研究,放下铅笔,倒空衣袋,阅读着一本希腊文的欧里庇得斯戏剧沉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在这本摊开的书上,我们或许会读到这句话:
 
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一颗宁静的心。——欧里庇得斯


熊彼特生平跨越两次世界大战,亲身经历了盛极一时的奥匈帝国的覆亡和纳粹德国的兴衰,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在历经政商挫败、亲人离去和一系列人生跌宕之后,熊彼特将其璀璨夺目、博大精深的经济思想付梓成书,在经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留下了那个痛苦时代中对美好未来的呼唤和期待。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挚为您推荐熊彼特的两部大作《经济发展理论》和《资本、社会主义与民主》。收藏、阅读本套书,至少有三大理由:

◎权威:熊彼特的企业发展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思想之一,是对古典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也因此他被誉为“现代企业思想之父”,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升级认知:熊彼特的作品视角宏大,跨越古今,仿佛外星人一般俯瞰人类世界,发现人类经济的基本脉络,读他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经济周期复始运转的规律。

◎物有所值:思想深厚,内容重磅,经济学大师之作,价格却十分便宜,《经济发展理论》单本只要27元,两本加在一起也只要72元,真的是物美价廉,绝对物超所值。

库存所剩不多,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下单收藏。

来源 | 选自《传记文学》

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现代人必懂的十个经济学常识
行为经济学:让经济学回归“现实”
张维迎:企业家异于常人的8种观念
自由的捍卫者: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
张维迎:埋葬凯恩斯主义,拥抱哈耶克
张维迎: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精华版)

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时,只有他敢站出来

托马斯·索维尔:一个被低估的美国黑人经济学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