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896年《纽约时报》专访李鸿章
1896年《纽约时报》专访李鸿章 文:纽约时报 编:木叶
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油轮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李在美国受到了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这篇采访,现在读来,依然后背发凉。
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时,纽约报纸用李鸿章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来打响广告:“李鸿章从来没有错过星期天的报纸。”
9月2日上午9时许,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本文是1896年9月3日《纽约时报》对这次采访情况的综合报道,李的回答实事求是、有理有节、不卑不亢。
李鸿章: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美国记者: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李鸿章: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翻译插话:“在清国,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李鸿章:(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李鸿章: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利法》(现译《基瑞法案》,原文:GearyAct)的言论,我只是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利法》进行较大修改。
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
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因为你们禁止使用廉价劳工生产的产品,不让他们在农场干活。
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帮助华人一臂之力,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报纸介绍到贵国吗?
李鸿章: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象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
这篇《纽约时报》对李鸿章的采访,以独特视角的记录了中国近代史的另一面,读之令人唏嘘不已。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更多的时候是被骂为“汉奸”,这篇报导却完全展现了他不卑不亢的一面。
李鸿章是复杂的,作为晚清“第一重臣”,他既是大清的“裱糊匠”,也是大清的“替罪羊”。读懂李鸿章,是读懂中国近代国运变迁的一把钥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身处巨变时代的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想负重前行,到底需要怎样的智慧和勇气? 在信息过剩的今天,我们不但需要一本关于李鸿章、扎实而又视角独特的作品。更需要叩问晚清历史真问题的作品。但,国内关于晚清的书虽然很多,但质量、版本良莠不齐。 为此,我们推荐历史学家雷颐老师《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签名版,本书曾入选第九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是了解李鸿章的绝佳选择。
本书记录李鸿章从刀笔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的起伏人生,把李鸿章宦海四十年中一些最重要的奏稿、信函拿来作为全书的焦点,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细加评讲,展开议论,品人之效,可谓妙哉。
雷颐老师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读懂李鸿章,读懂中国近代国运变迁。
李强好书伴读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