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是之: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被他们带坏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奥派经济学 Author 张是之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被他们带坏的
文:张是之  编:木叶

这个世界无疑是精彩的,即便是荒谬也成为精彩的一部分。正如那带刺的玫瑰,可以欣赏可以赠人,也可能刺伤别人。而现实中的荒诞远比带刺的玫瑰更隐蔽,伤害也更大。

▌没见过这么流氓的经济学家

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最近(2019年末)在纽约时报撰文力挺一位非白人女性国会议员 AOC。

正是这位国会议员倡议对极高收入人群实施70-80%的税率,而克鲁格曼为了表示力挺,又搬出另外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

这位戴蒙德被克鲁格曼称为是世界范围内公共财政领域的专家,也是不平等领域的领衔专家,他的研究认为顶层税率应该为73%。

如此高的税率,几乎就是快拿走人家的全部家当了,而这么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中之一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在戴蒙德这里,边际效用递减是这样解释的。一个人一年赚2万,你给他1000块,他可能会感恩戴德,生活质量提高一大截;而把这1000块钱给一个年入100万的人,他可能连声谢谢都不会说,眼皮都不抬一下。

美国国会议员AOC

也就是说,同样是1000块钱,给穷人带来的满足感要高于给富人。你把它给穷人要比给富人更有意义,你做了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你的满足感也大大增加。所以看上去,这是一个没有损失的事情,多方受益。

于是克鲁格曼说了:

对于经济政策而言,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该关心政策对富人收入的影响。使富人变得更穷的政策只会影响少数人,并且几乎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满足感,因为他们仍然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

见过流氓,没见过这么流氓的吧?而且还是顶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光环的流氓。那为什么不按100%的税率对富人征税呢?人家克鲁格曼也说了:

这将打消他们继续从事任何令其牟取巨额财富工作的动机,从而对经济造成损害。换句话说,对富人的税收政策本身应该与富人的利益无关,而应该只关注激励效应会如何改变富人的行为,以及这对其他人口的影响。

看到了吧,这个世界啊,坏人都是一样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拿着刀拦路抢劫,有的人则冠冕堂皇。极为庄重的皇家仪式背后却是悄无声息的苟且,关键还配上一副为了人类平等的嘴脸。

克鲁格曼

▌诺奖得主克鲁格曼的三大错误

解读《人的行动》的张老师说的好,这种反动到极点的文章,真是多看一眼都令人作呕。

骂一骂可以消解一下看到这种文章的怒气,但终究我们要解释清楚堂堂诺奖得主为什么就错的这么浅,错的这么无知。

其实不用主流经济学那套复杂的计量统计,从三个方面完全可以驳斥克鲁格曼的胡说八道。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不是这样用的。

同样是1000块钱,克鲁格曼认为对于一个年入100万的人来说不重要,这是他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选择了站在上帝的视角,去审视别人的内心。

除非他真的是上帝,否则他完全可能不知道这年入100万的人,是不是需要这1000块钱作为进货的货款,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多的就业。

而穷人完全可能拿钱之后转身就花掉,更有甚者,拿着扶贫款去赌博、吸毒的事也不是没有。

即使年入100万的人,网上买个东西差一分钱都无法完成支付。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克鲁格曼认为富人拔一毛以利天下是大义。

殊不知,这根毛拔的疼不疼,到底有多疼,只有被拔的人自己知道。克鲁格曼是明摆着站着说话不腰疼,让政府拔别人的毛,自己是一点都不害臊。

●其次,富人有更高的消费需求。

克鲁格曼认为抽富人的高额税收,他们仍然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仍然是克鲁格曼的僭越,总想着自己把别人的事情给盘算算计好了,认为富人损失点钱不还是照样吃的比自己好,能买的起豪车豪宅?

但殊不知,富人还有潜在的需求没有被创造、被激发出来,他们想买的也许不是现在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比如未来可能出现的太空旅行、月球旅行或者火星旅行,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很遥远。

但就在一百多年前,那个时代想象飞机旅行、汽车自驾、高铁火车,同样是看上去遥不可及。这些都是所有人的潜在需求,而只不过是通常富有冒险精神的富人,先人一步享受罢了。


而这些潜在需求的创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恰恰又离不开资本的积累和投入,这些都需要有富人的消费需求打头阵来支撑。

不用多想都知道,同样的钱在富人和穷人手里,哪个对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更有帮助。

克鲁格曼只顾自说自话,用古代农民想象皇帝一定是用金锄头刨地的智慧,来想象抢走富人点钱,富人该买啥还买啥,完全意识不到,他剥夺的是富人本应该去开拓的、更广阔的、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消费需求。

●最后,是产权问题。

我们都知道产权的重要性,稳定的产权是市场发展的先决条件。产权稳定意味着不能随便抢劫,但克鲁格曼却是在鼓励合法抢劫。

一个富人一年辛辛苦苦挣100万,1000块你说给就给,你倒是大大方方,又是立法又是税收的。

站在前面两点的立场上,唯独不征求产权人自己的意见。前面两点的严重逻辑漏洞,无法服人不说。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富人基数小,穷人基数大。

克鲁格曼举例说1000块给一个穷人,可真实情况是,福利政策鼓励之下,100个人立刻向你伸手,每个人都找你要1000块,这就是10万。

另外还有不够条件的,正在想方设法让自己达到伸手要钱的条件,更多的人在排队等待政府拿富人的钱来慷他人之慨。

这就是高福利养的懒人越来越多的原因所在。



▌诺奖赋予了经济学家不应有的权威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克鲁格曼真正做到了凭一己之力拉低了整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水准。

克鲁格曼、戴蒙德,还有写了《不平等的代价》的那位斯蒂格利茨,都是诺奖得主,都是这种水准。

其实,经济学奖的设立和诺贝尔没什么关系,它是为了纪念瑞典国家银行建立300周年,才于1969年设立的,所以这个奖项准确的讲,叫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瑞典央行的一个奖,蹭了诺贝尔的热度。

1974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哈耶克意外获得了这个奖项,哈耶克领奖时表示,倘若当年征询他的意见,肯定不建议设奖。哈耶克的理由是,诺贝尔奖将赋予那些经济学家不应有的权威。

经济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一位物理学家即使获得了物理学奖,他的影响也十分局限。

经济学家的影响面则更广,影响的人又通常是政治家、记者和一般公众。而大家又常常急于寻找权威来为自己的政策寻找理论依据,诺奖给予的光环伴随着不应有的权威,在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和政客、和大众走到一起。


政策对了算是幸运,而政策一旦错误,加上获奖之后的膨胀,势必将有害于社会。

结果,就会出现所谓“知识的僭妄”。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坏政策,其实都是经济学家狂妄自负的产物。

所以说,哈耶克反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因为要警惕“致命的自负”。 

实际上,哈耶克的获奖时发表的演讲,第一段就提醒世人:“我们的学问已经引起了一大堆麻烦。”

很不幸,从克鲁格曼等人的表现来看,哈耶克的警告正在成为预言和现实。

这些诺奖得主带着诺奖的光环,游走在世界各国,鼓吹自己的理论,打着平等的旗号,干着破坏市场的勾当。

科学远未普及,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被他们带坏的。


经济学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帮助我们规划自己的生活。然而,正如张是之老师在上文中描述的,世界上却有很多有毒的经济学思想到处流行,这些思想严重违背常识,却具有巨大的迷惑性。常识远未普及,好书极度稀缺。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经济学入门好书:张是之《经济学入门50讲》签名版。

张老师在这本书中写道:“基于错误的观念而采取的行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定目的。 经济学研究真实人的真实行动,这个行动最终只能通过人们所面临的真实环境来观察。”


《经济学入门50讲》这本书从真实出发,从基础讲起,既通俗易懂,也不乏深刻。读者可用比较低的学习成本,学到真正的经济学智慧,提高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张是之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打开经济学的大门。

来源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作者:张是之。感谢张老师。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19岁前我深信读书无用,今天才体会到无知有多可怕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情人节的爱情经济学
乌托邦的掘墓人——哈耶克
“精致利己”是经济学无知的体现
哈耶克:为何错误思潮总是卷土重来?
眼镜蛇效应:事与愿违的经济学教训
提升认知的刚需:十个经济学思维常识
通往自由与繁荣: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
中国情与自由梦: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
哈耶克: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铺成的
观念的囚徒:哈耶克从未过时,却注定是少数
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时,他是为数不多站出来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