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妈 分享 回
3
起源 解读 龚
4
中共中央
5
赵紫阳
6
写小说
7
南京李志
8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妈 分享 回
3
起源 解读 龚
4
中共中央
5
赵紫阳
6
写小说
7
南京李志
8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著名口述史学者Portelli的一部被忽视的口述史作品 | 一个工业小镇的传记:意大利特尔尼(1831-2014)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成就不等于自信:培养一个自信孩子的三大“关键”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1-11-08
成就不等于自信
培养一个自信孩子的三大“关键”
文:
网摘
编:
先知书店
父母们大概很熟悉这个情景:拥挤的公园游乐场,女儿正预备从溜滑梯上溜下来,却被另外两个孩子挤开,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沙坑里儿子一转身,小铲子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他眼带愤怒、责难,却开始向你求救。
即使再讲求礼让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自己的孩子据理力争,甚至宁愿他负人,也不愿他被人欺。有的父母开始怀疑,“为什么我女儿那么没自信,连对这矮她半个头的小孩都没辄?”、“为什么我儿子那么畏缩,不能理直气壮地自己去把玩具抢回来?”父母担心,三岁时无助的眼看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到三十岁会不会把大好的工作机会拱手让人?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这种强悍地把别人推开的自我中心特质,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斩获?这就是所谓的“自信”?
▌成就不等于自信
德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顾推开别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许能拥有一份人人称羡的事业、一辆奔驰车、存款、股票足够用到下辈子,但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等于自信。这样的人爱吹嘘,表现出掌控大局的气势,实际上却经常不满足,有错总怪罪别人。这是一种虚假的自信。
心理专家们认为真正有自信的人,能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而且承认自己的错误,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他坚持自我,能在重大时刻(不论涉及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作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他讨人喜欢,很少陷入恐惧,不诉诸暴力,不易上瘾。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的形成需要内在和外在的安全感,”德国海德堡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疗师荷博格表示。
自信不仅代表深信自己能充分发挥,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同时也需要被周遭的人接纳,希望别人尊重和肯定自己的成就。当一个人的自我观感和别人对他的印象没有冲突时,自信就油然而生。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该如何协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
德国的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都一致建议,要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三大原则缺一不可。
当然,父母不可能、也没必要每天都战战兢兢的恪遵这三大原则。重要的是,这三大原则在每天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原则1:用同理心回应孩子情绪
人类辨识自己的第一面“镜子”,就是他的父母。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婴儿就从父母的脸庞和反应上,辨认出自己,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映”。孩子咧开嘴,就报以笑容;孩子感觉孤单,就把他抱起来安慰他,感觉无聊,就逗他玩、让他高兴,饿了,就喂他。孩子慢慢从这些互动中学到“我很有价值,如果我很无聊、饿了,有人会来照顾我。”
婴儿透过和父母的亲密接触,认识周围环境,学习表达自己。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观察婴儿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觉,并适当的回应,就能教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主动表达。而且能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躺在摇篮中的宝宝哭了,是需要安静,是害怕,还是希望被抱起来?是尿布湿了,累了,还是饿了?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适当的反映出来,或者成人做出一种婴儿不能理解的反应,婴儿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扭曲。
“试想,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被塞进母亲的乳头或奶瓶、奶嘴,小婴儿就在怀疑中学到,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可以‘吃’来回应。”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提醒。
当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时时相符,但是为求得片刻安宁而塞住他嘴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郝斯娜柏建议,父母只要听从自己的同理心、花点时间,就能了解孩子的“语言”,并帮助他表达自己。
因为“儿童发展的每一大步,不会凭空而来,是植基于每一天的练习。”她强调,父母的日常行为和活动,足以影响孩子的期望、经验、情绪。
▌原则2:父母应设定明确底线
孩子成长到两岁,自我渐渐成形,开始挑战成人的权威。透过不断问问题、主动密集的冲撞既定的规则及体验其后果、挑衅大人的反应,孩子才能找出那个年龄典型的行为空间。
德国立科堡的教育顾问柏华格表示,他需要“父母定出界限”那种“爸爸妈妈最伟大”的感觉。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底线到哪里。
这个答案要具体而简明。不论是扩大他活动空间的“可以”,或明确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须前后一贯。
只有设定一贯的、清楚的界限,才能帮助孩子适应他周遭的环境,而且提供一种“有些规定永远必须遵守”的安全感。
每个两岁小孩都觉得按钮打开爸爸的CD音响夹再关上是一大乐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却又只在一旁摇头叹气,孩子就会怀疑,“他到底让不让我玩?”结果反而导致孩子不断的开开关关,直到他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止。
柏华格表示,其实不需轻打小孩手指以示处罚、不须争吵也不须吼叫,只要简短、坚定的“不可以”三个字,加上一句解释的话就足够了。如果孩子不理解或没有行动,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时,每天都做同样的动作。
父母设下清楚且一贯的界限,同时也传递了大社会的规范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约定愈清楚、愈可预期,孩子日后进入幼儿园、学校、职场,就愈有自信和他人相处。他会因为想多了解、积极参与,而主动去找界限、结果、原因,柏华格认为这种透过体验得来的“理解”,不但提供安全感,也能保护孩子对抗无助感。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平衡点的拿捏。设定界限并一以贯之,更是对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验。不但要收,同时也要放,容许孩子实验的行为空间。父母如果连一点小事都不让步,也陷入另一种极端。
设定界限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父母愈有自信,面对孩子就能愈清楚、明确。
▌原则3:让孩子自己面对挑战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个字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个意愿,并且协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藉以学习自己做决定,同时采取行动。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受伤,尤其在运动玩耍时。“别绊倒了!”、“小心别摔跤!”、“你这样会撞到,很痛喔!”父母总是先预期那个最严重的后果会发生,这层担忧反而让孩子不确定,结果真的摔了一跤。
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书《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请父母克制自己的忧惧,“先提醒危险所在,然后提供解决方法,只在孩子的行为太过冒险时才插手介入。”
重要的是提醒孩子:“这里很滑喔!”、“注意!有块大石头!”、“慢点!这里很陡!”但把决定权留给孩子。这样会让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适应变动的世界。
自己尝试过的经验、自己主导的发现都能促进孩子发展,而且这种方式不用花一毛钱。当然,大人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但等待是值得的。
看一个四岁的小孩削红萝卜、拼装电动火车轨道,父母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棒、很有用,因为他可以大声宣称“今天我煮饭了!”在那等待、焦急的五分钟里,孩子可能经历两段轨道兜不起来的挫折,以及终于完成的那份喜悦。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创造了一些事,在过程中发挥了影响,尤其是那种刚开始看起来很不容易的情况。
他必须先考虑,“我要采取的那种方式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方式就是自己找的、试过的,必要时还可以再复制一次。然后他就会一直记得这个成功的经验。孩子会拥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我参与了好多事,我还想再去体验新的事物,而且别人也会把我当成伙伴,我有贡献,有影响力,我知道怎样找人帮忙,我很棒。”
但所谓的挑战并非意味父母强加给孩子新的挑战,揠苗助长只会埋没真正的兴趣。郝斯娜柏劝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个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和注意孩子的反应。
“只因为你怀疑你的4岁孩子还不会画画,便每天硬塞给他一张纸和彩色笔,是没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欢在脑中画,有些喜欢讲故事或堆积木。“刺激孩子代表支持他的各种活动,而非硬塞给他一些东西,每个孩子都能发展出自己的想法,大人只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负担。父母需要的,就是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知道“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快乐地成长。
这就是德国专家们异口同声,呼吁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的自信。
带着这份自信重回沙坑,重点就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没有抢回那把小铲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内在情绪改变,而采取一种他认为妥当的态度或行为来因应。
也许,德国的教养哲学、风格、方式存在着文化和个别差异,但是却提供华人父母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和反省。
曾有人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可哪怕是持证上岗的老师,也未必真正懂得如何教孩子,爱孩子。
旧观念中,“打是亲骂是爱”,一言不合就责罚,其实是一种粗暴和懒惰。
而在衣食住行上无微不至,却对孩子的感情敷衍了事,也远远称不上是爱。
更有人觉得幼儿园老师就相当于保姆,要求太高是矫情。
当家长或者当幼儿园老师是一件特别需要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比所有人都有细心、耐心和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盲目的乐观是空洞的,真正的乐观可以教会孩子懂得他们自己的内心,获得真正的自信,拥有健全的心智。悲观、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陷入无止境的自责,给心理和身体造成双重伤害。教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能帮助他们避免这些焦虑,学习、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他的著作《教出乐观的孩子》中说,在孩子成长中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客观判断每一个问题背后的客观原因。”
“应该避免孩子把他们的失败概括为‘能力差’,因为‘能力’是一个永久的词,这是一个非常悲观的想法。这会让孩子们害怕尝试,下次面对失败会更加无助。”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他们热爱学习、从容面对挑战,也希望他们的生活充满爱,对未来有信心。但这些都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能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他们幸福的秘诀。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自信成长书单”:包括《教出乐观的孩子》在内的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五部曲”和赵洪云的《爸爸与小孩》。
这两套书都很重视心理学在孩子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并教家长如何对其加以恰当的应用,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客观地面对各种问题,潜移默化地塑造自信的品格。同时让孩子们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乐观自信的自己,从而找到真实、持续的幸福。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娱乐本身
父亲是孩子通往世界的引路人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其实是父母内心的恐惧
好父亲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父爱的三重境界
“好爸爸”的三种挫败
感恩孩子是父亲的美德,改善社会是父亲的天职
想象力的贫瘠,正在让世界变得平庸
孩子,就是父母反观自己的镜子
改造社会是父亲的天职——被遗忘的中国父亲节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