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观察 | 杨涛: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导读:每经商学院记者与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在杨涛看来,中国金融业正受到新兴金融科技的重大冲击,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业态、金融产品、金融功能加速革新。而在科技之外,我们更应该回归到金融的本质,在探索新边界、新领域的同时,加强监管引导,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
当前,中国经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与此同时,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持续深入,金融新业态与新模式纷纷涌现,不断塑造着新的边界。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如何看待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题?为此,每经商学院记者与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在杨涛看来,中国金融业正受到新兴金融科技的重大冲击,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业态、金融产品、金融功能加速革新。而在科技之外,我们更应该回归到金融的本质,在探索新边界、新领域的同时,加强监管引导,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
持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当前金融科技发展主流
Q:整体而言,目前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A:在历史上不同阶段,随着技术的加速迭代,金融要素的复杂化,二者的结合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
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之前,我们讨论的金融与科技的结合,更多的是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的IT改造,大家讨论的是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这样一些东西。2013年附近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以P2P、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这一阶段,大家开始思考有没有一些全新的组织模式、产品模式,可以对原有的模式进行补充,或者是替代。一直到2015年初到2016年,这一阶段是互联网金融为主的探索阶段。在这一探索阶段,逐渐出现许多重大的金融风险与挑战。各方面也意识到,如果探索过程中,没有清晰的监管边界,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以,我们看到2017年、2018年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和改革不断加深。由此开始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慢慢地回到金融科技的顶层设计、发展思路上来。诚然,金融科技本身带来的金融创新足以改变金融的业务、流程和产品。但与此同时,还应该遵循金融的基本规律。这一阶段,围绕金融科技发展的思考回到了“主流”上来——金融科技的探索是有门槛的、高风险的、有明确边界的。
自去年以来,随着金融科技从业主体的变化调整,我们进入到了第四阶段。通常而言,金融科技从业主体包括四大类:持牌金融机构,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纯技术企业,互联网金融类组织。据我观察,目前阶段,政策的导向越来越突出:重点支持持牌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创新;大型科技公司发展平台经济必须规范;技术企业只要你不直接从事金融业务,可以通过合规的方式间接进入到这个体系中来;最后一类组织则会遭受更为严厉的监管,你要做金融,就必须要有牌照,如果不做金融,你就做技术。所以说,当前阶段,思路更加清晰了,进入到一个以持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抓手的阶段。
Q:后疫情时代,金融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和特征?A: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求端的压力在倒逼金融领域发生变革。因为,金融是服务实体的。在实体经济中出现了新的变化与需求,越来越多数字化、分布式、智能化、小而美的经济模式与经济生态涌现,倒逼着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变革。
第二,即便没有来自需求端的压力,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本身也在变化。无论是在产品设计上、还是金融机构的组织形态上,都天然地和新兴技术密切关联。金融市场上很多产品、衍生品,实际上就是根植于一些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的。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天然地对金融自身的机构组织、产品设计、风险定价等带来深刻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还关注到,越来越多全新的金融模式开始出现,这些模式伴随着加密数字货币,加密数字资产扑面而来,引发了全球央行的广泛关注。目前这些模式和实体经济、金融稳定有什么关联,大家还在探讨中。
小微企业融资痛难点长期存在 需借助技术之外的力量
Q: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的通知》,运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信息审核系统”对业务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引导地方支持扩大实体经济领域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成本,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您如何看待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A: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背后,我们应该关注到这样几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首先金融机构在提供小微金融服务的时候,始终面临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你同样的团队,同样的资源,面对一家大型企业和100家小微企业的时候,背后的成本与效益是有显著差异的。这在金融业务拓展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
另一方面,当我们把视角聚焦在小微企业,实际上,小微企业内部长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抵押物相对来说不足,增信手段相对有限等。加之,现有征信体系对其覆盖不足,也就造成了小微企业想要获得信用类的贷款及金融支持的难度较大。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小微企业本身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如果遇到经济环境剧变,这些小微企业往往首当其冲,被迫快速地退出市场。疫情爆发前,相关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普遍是3年左右。而此次疫情将再一次缩短其生命周期。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其提供支持是有很大难度的。
总而言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点痛点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到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小微企业需求侧接受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条件以及外部发展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Q:根据你的观察,解决服务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金融科技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A:从技术层面去解决上述的难点痛点是当前主要趋势之一。比如,从金融服务供给的角度,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你依靠原有线下和人力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很难的。现在得益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某种程度上,你可以大批量地开展小微金融业务,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我们提到抵押物不足、信用不足等难点。如果说,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评判标准,小微企业无法达到当期的信用评估标准。那么,我们能否利用新的金融科技把替代数据挖掘出来,通过可替代的评估方式,多维度地评估小微企业面临的信用状况,在企业当前信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因素。
此外,我们如果回到金融科技,或者是科技本身。小微企业本身的数字化提升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必然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运营成本高、人员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如果金融机构除了利用金融科技对自身金融业务赋能之外,还能帮助小微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完善业务,甚至帮助拓展一些市场场景,这样的话,金融科技的价值外溢性就更加突出了。
应该说近些年,国家在政策层面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地推进,疫情爆发后又进一步加速。整体而言,我认为现在是处于一个不断加快的发展阶段。
但从根本上来讲,我认为依靠金融科技彻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不太可能的。小微企业不断进入市场,又退出市场,这样的波动性与风险性长期存在。实际上,我们讲的解决痛点难点问题,主要针对的还是小微企业里面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面对那些即将面临淘汰的企业,你的着眼点是不同的。金融科技能解决的事情很多,但你不可能从根本上把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解决了。
实际上,技术的东西相对容易,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还是在制度跟规则层面。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使用替代数据,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企业,这里面会面临数据采集、评估标准、合规原则等种种挑战。因此,我的判断是近2年,金融科技解决金融服务问题的脚步在加快,但很多时候依然得求助于金融科技之外的力量。
加速探索开放式金融 地方金融经历四大阶段
Q: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对开放式金融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请从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功能三个维度分享您的观察。A:从金融业态来看,原有的持牌金融机构在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银行业肯定是主流。过去数字化转型还有所不足的行业,慢慢地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说证券业。早期,证券业所谓的拥抱金融科技,更多谈的是IT改造,线上渠道等。
现在,随着证券业不断拓展国际化的投行业务,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也在客户管理、业务创新、组织流程等方面大力拥抱新兴金融科技。总而言之,当前,从事金融科技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金融的业态也变得前所未有复杂。
如果从金融产品来看,金融科技的影响就更复杂了。银行、证券、保险原有的产品受到很大的冲击,加速探索开放式金融。以保险为例,保险类产品的核心就是风险定价。你有了新的金融科技之后,才能更好地监测财产状况、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精算,这对于原有的保险产品是变革性的提升。
再以证券为例,虽然国内这方面探索较少。国际上已经有比较多大型券商采用开放的API来提供客户服务,他们将自己某一块的投资业务开放给客户。客户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利用其相关模型,进行自助式选择。这实际上有点像“开放银行”的概念,比如著名的阿拉丁平台。
最后,从金融功能层面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支付结算、资金跨期配置、股权细化、风险管理等一系列功能都受到了金融科技新技术的重大影响。近些年,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支付清算。支付它是最底层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尤其在我们国家,无论是零售端还是批发端,整个支付清算与新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受到新技术极大的影响。显然,当前许多金融功能也在快速迭代。
Q:最后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近些年来地方金融的发展与改革?A:我个人认为地方金融的发展与改革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叫做从要素聚集、功能完备、生态健全到价值外溢。
地方金融发展的第一阶段,大家关注的可能是要素聚集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更大的金融市场,去体现所谓金融的繁荣。第二阶段更加强调的是功能完善。聚集了机构,发挥的金融功能是什么?能否弥补现有金融功能的短板,这变成了重中之重。第三阶段,我们更加强调金融生态的概念,无论是“产融”、“场景”、“生态”等一系列关键词,其实都是吻合了追求平台经济模式下生态健全的诉求。
最后的阶段可能更强调价值外溢。意味着我们现在做的金融项目、我们建设的金融机构,它不仅是服务于金融本身,更重要的是完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更加重大的一些价值目标。
(来源: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前沿速递 | 央行启动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金融监管 | 银保监会周亮:促进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的四点建议
“金融科技50人论坛”成立四周年啦,特别感谢热心读者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建立了“金融科技·读者微信群“,发布研究成果、促进交流合作、赠送金融科技图书,欢迎您的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olivia9484),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入群,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邀请进群。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
“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发布成立。紧密围绕金融科技理论、实践与政策前沿,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于“政产学研用”的独立优秀学术平台,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协作与教育培训。参与出品的《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CFT50金融科技资讯》等学术成果,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更多内容,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