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论坛发布 |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2》,系列第五本
导读:2022年是北京金融街建设和发展三十周年。11月22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专场活动“金融街之声——金融街发布”中,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2)》。该报告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推出的系列年度该报告的第五本。
发布会现场,杨涛代表课题组从五个方面分享了《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22)》的研究框架与要点。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状况、演进动态与市场前景,充分把握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变化,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的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报告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
杨涛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委员
01
(1)大数据
我们看到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作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领域,其核心技术、产品和平台已形成支撑数据要素发展的整套体系,深度参与数据要素“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活动,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
业界主体正致力于充分释放大数据容量大、类型多、速度快、精度准、价值高的“5V”特性,研发释放“5V”特性的技术产品及平台,破解制约“5V”特性发挥的堵点难点,尤其是金融领域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大数据实践案例。
(2)人工智能
在“十四五”规划的顶层设计下,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重点产业和数字底座,其战略重要性不断凸显。开放共享的基础设施、聚焦落地的工具流程、多元广阔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与市场空间。
在技术方面,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无疑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未来将形成大小模型与云边协同发展的智能体系。
在治理方面,人工智能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已从理念层面进入到建章立制、落地实施阶段,发展可信AI成为核心内容。
在金融应用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和金融领域客户服务、产品创新、运营管理、风险防控等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对金融服务全流程进行模式重塑和智能赋能,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渠道融合和服务升级,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成为金融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源泉和驱动力量。
(3)互联技术
在万物互联的世界,互联技术发内涵得到进一步延展,我们从三个维度分析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基础设施层、技术组件层和场景生态层。
其中基础设施通过提供算力存储和网络资源连接各方,主要探讨5G网络、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技术组件层从系统互联的角度着眼,结合架构转型的趋势,分析了中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态互联层着眼于应用层面的设备终端之间互动,以及人机之间的互动,主要分析多端混合交互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
(4)分布式技术
云原生的理念已经被行业广泛接受,并对行业带来新的驱动力,不仅基于云原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节奏在加快,相关领域跟云原生的结合也变成了必然趋势。同时,由于金融科技领域存量的云环境比较多,如何高效整合现有资源并形成合力将是该领域持续需要面对的问题,可预见“混合云”将是一个持续的市场需求。
在区块链领域,新技术及商业模式仍在不断的探索,但在国内,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区块链服务平台和应用方案,完善监管机制仍然是未来的重点。
分布式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方面,由之前单纯的使用分布式技术,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开发层面与低代码进行结合,建设思路由单一系统往面向全局的“中台化”进行发展,真正实现由“支撑使能”向“价值赋能”的转变。
(5)安全技术
面对金融领域业务信息化程度高、信息系统复杂度高等特点,如何用安全技术保障金融安全,成为越来越受行业瞩目的话题。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评估规范(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在2021年的陆续出台或意见征集,对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治理相关的安全技术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
02
(1)银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行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战略布局: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对未来的转型方向进行部署。同时,对于金融科技子公司、直销银行、开放银行等组织架构的探索仍在继续,对于金融科技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此外,商业银行还通过对外合作,进一步加深与政府、企业等第三方的合作程度,不断扩大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便民平台覆盖范围。
服务水平的提高:金融科技的应用使银行开拓下沉市场深化自己的业务渠道并优化客户服务体系,进而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效率,并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风控能力建设:新的金融科技允许银行更加严格地监控数据的内部使用情况以及用户的风险暴露情况,从而使得银行可以更加精细地管理自己的渠道风险、业务风险和信息风险,加强风控能力的建设。
研发投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且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四类技术进行,并呈现出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
(2)证券业的创新与发展
证券行业金融科技能力不断提高,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在IT治理方面,科技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资源投入不断增大、金融科技生态逐步建立;业务监管支持方面,基础平台不断完善、金融科技应用不断深入、数字化理念不断推行;系统建设方面,响应能力不断增强、智能化技术不断推广、绿色化运行不断尝试。
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能力持续加强、技术建设能力持续提高,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目标,推进金融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扎实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强化数字科技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撑。
(3)保险业的创新与发展
保险科技创新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二是保险中台建设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四是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势在必行;五是健康保险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保险科技的创新发展,推动保险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保险服务不断丰富,风险抵御与管控能力不断提高,保险的服务和价值创造作用不断凸显。同时,随着我国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从转型路径到实践模式,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与深度参与。
(4)信托业的创新与发展
明确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公司重要战略:目前各家信托公司都以建立规范化、规模化、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为保障目标,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在近年来明确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公司重要战略,通过邀请第三方公司提供战略咨询,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推动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变革,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科技投入增幅较高:达根据信托业协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的调研,2019-2021年行业科技累计投入达60.41亿元,行业平均投入从2516万元提高到3344万元,增幅为33%,营业收入占比也从2.62%提升至3.12%,但相较银行、证券等金融同业仍存一定差距。
具体投向相对集中:近三年来在家族信托、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领域的科技投入相对集中,增幅分别为100%、72%和65%,与当前行业的业务发展重点保持一致。但在集中度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头部效应,投入排名前十的机构投入规模占比进一步提升,从2019年的44%上升至2021年的46%。
03
(1)支付清算的创新与发展
相较于其他细分领域,我国支付产业全面电子化起步较早、数字化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基础。在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方面,近年来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组织和市场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支付行业在金融信创、刷脸支付、隐私计算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在国际层面,虽然我国支付创新应用早、用户多、普及率高,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在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力。
(2)数字货币的创新与发展
全球私人数字货币市场规模在扩大,种类不断增加,风险与挑战也变得更加突出;全球央行加速试验央行数字货币,美联储发布第一份官方文件公开讨论央行数字货币,数字美元雏形已现。
(3)存贷款与资本筹集的创新与发展
“存贷款与资本筹集”类金融科技创新,主要描述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新兴融资与资源配置模式的业务创新。随着有关规章制度的健全,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增速放缓,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由粗放增长向“精细”发展转型,场景设计日趋丰富,生态体系日趋完善,客户群体与供给主体更加多元化。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需求驱动与科技创新促进供应链金融加速发展,但仍存在法律法规配套制度不完善、信息安全隐患、风控成本较高、“信息孤岛”等问题,需加强金融监管,建立行业标准,并通过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强风险管控。
(4)投资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我国投资管理领域的金融科技应用和数字化改造稳步推进,并着重聚焦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的财富管理机构纷纷致力于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二是在监管趋严的情况下,部分机构仍在发力智能投顾服务,且智能投顾对于投资者教育及投资行为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04
金融科技的风险挑战包括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大型科技平台的风险、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跨境监管的有效性等。为了有效应对风险,自2015年英国行为金融监管局(FCA)提出“监管科技”后,监管科技和合规科技便成为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焦点。无论是各国政府、监管部门还是金融机构、科技公司,都试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达到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维持金融稳定的目的。
值得关注的是,就新形势下的金融高质量发展而言,需要处理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既要面对不同维度的任务重点协调,又要直面数字化背景下日益复杂的金融业态。由此来讲,监管沙盒能够为如此复杂的金融工作提供一个现实路径,在维持现有监管模式的“边际改良”同时,进行更高层面的额外“创新实验”,进而把成功经验纳入现有体系改革,并有效控制改革成本与风险。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国家层面的统筹设计,真正把监管沙盒作为一项可持续、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应借鉴FCA倡导发起的“全球金融创新网络”(GFIN),主动搭建或积极参与跨境监管沙盒合作与协调机制。
05
从金融科技的相关文献概览,各国金融科技生态环境比较分析以及各国金融科技监管及法律关系的比较等立足全球视野,“比较篇”努力探索金融科技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范式。综合来看,虽然近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周期、监管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融资活动增速都产生了周期性的下降,但相较于其他领域来看,仍然是最具创新活力、最受资本追捧的领域之一。
在总结部分,杨涛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重点推动底层关键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二是基于实体经济新发展格局培育和发掘市场需求,三是以场景创新来承载技术、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四是全面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治理与生态。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中银协发布 | 2022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结果(内附排名)
金融监管 |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将修订,强调对数据治理和信息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责
国际金融科技观察 | 《金融科技贷款对中小企业的实际影响——来自贷款申请的证据》
“金融科技50人论坛”成立五周年啦,特别感谢热心读者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建立了“金融科技·读者微信群“,发布研究成果、促进交流合作、赠送金融科技图书,欢迎您的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serenazys),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入群,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邀请进群。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
“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发布成立。紧密围绕金融科技理论、实践与政策前沿,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于“政产学研用”的独立优秀学术平台,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交流协作与教育培训。参与出品的《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实践》《中国金融科技青年论文》《CFT50金融科技资讯》等学术成果,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更多内容,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