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新高考改革难点重重,AI能否念好这本经?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以订阅哦
全文长1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
编者按
从2014年起,新高考作为教育的关键词从未离开我们的视野。而随着山东省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以及今年9月改革即将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又把新高考推向了各省各校的“热搜”榜。
“从各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来看,其中的差异点,也正是纠结点。”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熊永昌在接受校长派·校长智库采访时,这样说道。无论是浙江省的“补丁”文件,还是各省市在等级赋分上的差别;无论是走班、排课、选课、综评还是生涯规划……在新高考改革的漩涡里,各省各校都有自己难念的经。
生涯规划或成高考改革新难题?
尽管问题在日渐凸显,但改革经验也愈发充足。在改革前被关注的“排课”问题,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可以完美解决。走班制带来的慌乱,也通过大走班、小走班等各种灵活方式有了进退的余地。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行尽管艰难,却也有名校与名企在不断致力于开发和完善……而生涯规划教育似乎成为了新高考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新难题。
熊永昌认为:在新高考过程中,能否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改革的设计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且是依据兴趣和特长,如果我们仅从博弈心态来选课,并不能达到改革的初衷。”
然而对于生涯规划教育来说,即便是在名校,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这是一件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的准备都不够充足。家长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资源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其实这未必妥当。而老师作为指导者,尽管服务可以更周到、贴切,却除了学生分数以外,并没有更科学的判断依据”熊永昌说。
判断学生潜能需要人工智能参与
在4月1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2018年会员日暨新技术支持未来教育展示观摩”活动上,科大讯飞作为承办方召开了“智慧教育,因AI而能——人工智能助力新中高考试试策略”分论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本中应邀出席。他提到,当我们的学生从选大学过渡到选专业的时候,如何能够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志向、潜能?庞大的数据量还需要依靠人工智能的参与。
北师大心理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骆方在此次会议上以“新高考改革政策下学科潜能测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为题,分享了她对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无论是着眼于未来的职业发展,还是当前的学科决策,首先都要了解个体的能力、兴趣和性格,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依据需要规避或者弥补短处,因为对学生的能力、兴趣等进行准确的度量,是做任何决策的先决条件。”
“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手段,就像是去医院拍片子、做化验,基于科学的数据,老师才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骆方这样形容信息技术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为了解决学校在进行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的弊端,科大讯飞联合北师大测评专家研发了高中生学科潜能测评系统。系统能够准确评估学生在每门学科上的潜能和兴趣。“如果老师能够拿到这样的科学分析,加上学生家庭背景、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结合,对学生进行选科指导,将会更加科学。”
这套“学科潜能测评系统”也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发布。
人工智能难以取代教育
当教育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向前发展的时候,人工智能会“取代”教师甚至学校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这样的观点也并没有被所有人认可。
骆方教授谈到:人工智能在当前阶段还是只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并不能说取代了教师,而应该说是帮助教师完成了一些他们无法完成以及重复性的工作。
熊永昌校长也有着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的辅助作用本身并没有变,只是比过去更加凸显,而从人的培养和发展角度来看,取代学校教育的可能性还并不大。学生需要过群体性的生活,也需要教师去影响、设计、规划、引领学生发展,人仍旧需要人来培养。但教师如果不能主动适应和了解人工智能,便很有可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未来教育 | 陈锋:学生、学校、校长、教师,未来教育的四大挑战
两会·独家 |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视频及文字实录)
独家•深度 | 新高考风云变幻,六省市校长“达”者喜、“穷”者忧
|作者:王乙琨
|编辑:校长派
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