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教育的分寸在哪里?日本曾在这上面吃过亏
以下文章来源于家长会了么 ,作者会长
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精彩导读
灌输式教育和宽松教育是教育的两大极端,为什么我们非要非此即彼,一味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难道不能吸取二者优秀的地方,加以融合吗?
”
而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似乎也宣告了宽松化教育的失败。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从日本开始进行宽松教育的源头说起,才不会被大片唱衰的舆论所挟裹。
日本的“宽松教育”发端于 1977 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
1998 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是“宽松教育”的全盛时期。
“宽松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一些宽松时间以便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具体的做法就是减少学习内容和授课时间。
1宽松教育诱因:灌输式教育
在这样的“偏重知识”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指导之下,“灌输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再加上日本学阀牢牢把握着进入日本各大领域的势力,社会上已形成了“学历社会”、“学历至上主义”的观念。
日本学生肩负着父母阶层跨越的希望、跨入上流社会的诱惑及一不小心就会沦为社会底层的危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上六天课程,作业如海,考试如山,拼命地吸取一切知识。
当时的《读卖新闻》题为《身处考试地狱忙碌的孩子补习班———让孩子更加疲惫》的报道中,对孩子们的状况有这样的描述——
“……每天的生活就是让孩子去补习班。在补习班就是被迫死记硬背的学习。专属于大人们的’神经衰弱’蔓延到了孩子们的世界,这令做妈妈的有多么悲哀啊! ”
然而,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有效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严苛的竞争下,学力不足的学生逐渐被社会淘汰,产生了拒绝上课、校内霸凌、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诸多问题。而那些高学历人才即使在“成才”后,也选择犯罪这一形式来解决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冲突。
且当年的日本福利体制尚未完善,在“每天晚上睡五个小时就下榜,睡四个小时就金榜题名”的“五下四上”教育竞争里,日本父母也承担着巨大的选择压力跟教育费用。
精神、经济的双重负担的加大,直接导致了生育意愿的降低。
日本1970-2010 生育率;来源: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东西研究报告
另一方面,学习跟不上的“差生”也日渐增多。
1971 年 6 月公布的全国教育研究所联盟的 “有关义务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一半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有一半,三分之一的中学教师回答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事实证明灌输式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不十分有利。
2宽松教育真的“宽松”吗?
“宽松教育”全面起始于 1977 年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经过之后 1987 年、1998 年的共三次的修订,日本的基础教育不断继续着“宽松教育”之路。
“宽松教育”的具体内容为: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设置“综合学习时间”,各学校自行设计独具特色的教学计划,赋予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在高中实施选择学习,结合学生的熟练程度开展更进一步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比如“观察及实验”“演讲及辩论”等需要花费时间和思考的学习。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 中小学各科内容削减 30%,降低教学难度,例如——
小学数学课圆周率由3.14 改为 3;
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时间都下降到历史最低值,与 1960 年相比,初中总课时数减少了 595 课时,小学减少了 452 课时……
教育确实变得“宽松”了。
可是,这样的“宽松”教育却没给日本人带来理想的成绩——
经合组织(OECD)每隔 3 年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多项成绩下滑,给了日本教育界当头一棒,而“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这一讽刺言论让很多日本人心塞。
这一教育制度的推行,本来是为了减少日本家长的负担,但事实却完全相反:
看似在宽松教育下,学生有更多选择空间,但如何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超过了大多数家长的能力范围,反倒让家长们对孩子的自主学习手足无措、过度焦虑,以致病急乱投医,给孩子增加无效的学业负担。
且宽松教育只能约束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非但没有减少,还愈发严重,因此,对于更有竞争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过私营办学机构和课外辅导机构来满足。
原来占尽优势教育资源的公立机构,因政策要求,如今只能为学生打基础。为了顺利升学,学生只能投入私立学校和课外辅导班,要知道,日本的私立学校的费用可是公立学校的两到三倍。
经济基础低的家庭压根就没有办法为孩子获取好的教育资源,经济基础足够高的家庭可以购买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占据日本大量人数的中产家庭,只能拼了命地压榨自己给孩子获取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
原本只需要上公立学校就可以满足大多数孩子的教育需求,然而在宽松教育的背景下,日本家长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到教育中。
而那些无力负担的日本家长,要想实现阶层的跨越,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也有舆论认为,日本的宽松教育变成了格差教育,会拉大阶层的差距。
看似宽松的教育,实则只是面子宽松,里子更紧罢了。
3宽松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而在宽松教育(平成时代三十年)下成长起来的日本人,还未曾离去,他们头上仍被冠以“平成废物”的称号,被各种嫌弃,侮辱,也被认为是宽松教育下的“废品”。
然而,日本宽松教育真的就是一场彻底的失败,所谓“平成废物”真的只是因为宽松教育,而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
日本社会似乎都非常乐意认为因为宽松教育没有给国家输送优质的人才,所以日本经济才出现下滑现象。
呵呵,要知道,“平成废物们”才刚刚进入社会,还没有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呢!这锅甩的有点莫名其妙。
社会上,日本用人单位总觉得平成时代的人没有以前的人守规矩、懂礼貌,勤恳,将其归因为宽松教育。
对于宽松世代的偏见与误解,倒是有迹可循。毕竟,中国90后也是在这样的误解中成长起来的,至于其中原因,我想大家都心里有数。
宽松世代,将近400万的啃老族,虽和个体因素有关联,但和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也不无原因。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筛选作用才会显著:只要你努力学习,就能改变命运,就能在社会上好好生存。
现如今日本经济下滑,即使年轻人拼死拼活去学习、去工作,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久而久之,就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反正拼命努力,也养不活自己,还不如就靠父母和爸妈养算了!
但是,这样的大环境下的年轻人颓废,真的只是因为宽松教育?
不尽然。
而日本虽已宣告“去宽松化”,但其“宽松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深度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内核并没有随之删去。
不过是在形式上,把过去减得过多的课时和内容又加回去了,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宽松教育”这一内核。
况且,事实证明宽松教育对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自理能力确有裨益。
灌输式教育和宽松教育是教育的两大极端,为什么我们非要非此即彼,一味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难道不能吸取二者优秀的地方,加以融合吗?
试错或许可以是其他领域改革的常态,但教育改革决不允许,否则带来的只是“平成废物们”的委屈和责难。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决策者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拍脑袋去贸然决定一代人的命运;家长也不要过于焦虑,仔细选择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切不可人云亦云。
参考文献:
[1]从_宽松_到去宽松化的日本教育之启示_何丽
[2]陆一,《日本减负三十年反思》,中国青年报,2017-04-10
[3]刘喜,《被嫌弃的「宽松教育」终将降临》,2019-02-12
家长会了么(ID:jiazhanghuileme),这是一个家长、准家长和以后想当家长的人,都值得关注的公众号。专注于分享儿童教育心得、科学育儿理念、儿童心理研究;探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社会百态。
往期精彩
◀深度丨97岁高龄获诺奖引发的联想:中美基础教育,哪种教育基础打得更好?
◀深度丨校长,请你拉那些抑郁的孩子一把!
◀深度丨付永:学习可以像游戏一样让孩子上瘾
◀深度丨一个中国学生的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压根就没有数学!
来源丨家长会了么
编辑丨校长派
出品丨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