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教育说到底就是在办文化
全文长 3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作者丨蔡守东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旗兴仁中学校长
办教育就是办文化。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首先要抓的中心环节就是从观念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文化的软要素看似无形。但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信念及行为,起到导向、激励、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1
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和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节奏,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脉,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自信。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富有生机,归根结底就是传承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文化自信。
学校是文化自信教育的关键场域,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和理念方法的创新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性,是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植育学生的梦想之根,熔铸学生的信念之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学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知道,文化是底蕴,是积累而成,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文化的重要意义,也需要将文化渗透到教育中,作为校长应该思考在未来20年、30年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乃至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的文化教育才能做到这一点?
2
家庭文化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文化的影响最明显的两个方向就是教师和家长。我们深知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他的《儿童教育讲座》中这样告诫儿童的父母:“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命令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我们总说“言传身教”,仅靠言语是不能完全表达与落实对学生的教育的。孩子们会无意识、下意识的去观察师长的一举一动,这些点点滴滴,都会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印记,很多时候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不去可以更改,这些印记真是是会伴随一生的。经过实际的观察,很容易出相应的结论。在学校,某班主任教师有着自己习惯性的动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班级的很多学生身上都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动作。同理,这样就出现了很明显的“班级风格”。干净利落、雷厉风行的班主任所带出的学生也比较干脆,不管是班级劳动还是学习过程中都体现出那种“稳准狠”的气势。反之,稳重、不冒进的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尽管也是“年少轻狂”的时期,也会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那种“稳妥”的风格。
但是在孩子对环境最敏感的时期,接触最多的依旧是家长,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呢?我们有理由相信每日爆粗口的家长是无法教育出谈吐优雅的孩子的。家庭成员思想方式、行为举止,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个特点,当一个孩子的性格有不合群的现象,并且出现某些偏激的情况的时候,他的家庭一定有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很可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产生的或者仍旧长期持续着的。
孩子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学习”,这种“学习”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知识学习,同时包括了行为举止、谈吐方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会对身边的一切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这个时候他所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接触到的就是他以后的发展方向。这个时期的孩子,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他只知道他的父母、他的家长在这样做。
而部分抱着“玩闹”的家长,看着孩子在外人面前出口成“脏”,在很多的时候并没有及时去制止,而是像“炫耀”一样,向别人说笑。那么这样的行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模仿兴趣,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什么,他只知道:我的父母在笑,那这可能是对的。
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品行去感染孩子。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习惯,因为这种习惯很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
但是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很清晰的认识到,家庭因素几乎不可控,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教导怎样的孩子,我们只能去改变自己的教法,去当引导的老师。
3
学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参观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文化底蕴的积累最初就是学校里形成的。
办教育就是办文化。教育不传承优秀文化,就不是好的教育;学校缺少文化,就不是成功的办学。
我们实际教导的是生命、生活、生长!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走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之路。因此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这里的文化,不仅仅指的是传统文化,还包括其他的内容,朱建民先生提到了包括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在内的五个方面。
1.课程文化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人才质量。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力,说到底是对课程领导力。课程反映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怎样安排课程,不同的课程由怎样的老师去教导,对孩子的兴趣引导、基础夯实、能力提升都有不同,各有侧重,这也是一个学校课程文化所在。
2.课堂文化
不同学校的课堂风格也是不同的,一堂好课老师要敢于放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思维碰撞,让学生敢想、敢说;要有留白,学生要有问题生成,学生要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代表能进行思考,主动地思考绝对比被动的接受更能提升思维。
遵循这样的逻辑,把课堂打造成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兴仁中学一贯的理念与想法,并且在逐步践行、完善的过程中。
3.教师文化
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神坛上走下来,学校推行“快乐大课堂”改革,推动教师转型,课程设计、教学设计的主体和课堂一样,都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辅助。
4.学生文化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更是鲜活的课程资源。朱建民先生提到可以利用社团这种方式,培养未来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当学生自己设计、实施、规划、筹备社团课程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将自己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不仅学校生活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孩子自身也会喜欢这种氛围。
5.校园文化
办教育实际就是在办文化,办校园也是在办文化,一个好的校长就应该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与内涵,并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对学校历史文化进行再创造,形成学校自身的风格特点,就想黄冈中学的严苛、毛坦厂中学的高考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金琪,位而善育 学校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变革,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6,第68页
陈晓秋著,静待花开 我的教育理想,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1,第290页
往期精彩
◀深度丨比勤奋更重要的是学习力
◀深度丨魏勇: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要想清楚教育的基本问题
◀深度丨校长要积极引领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深度丨校长管理教学六招
作者丨蔡守东
编辑丨校长派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