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志勇:学校教育中,德育第一!

校长派 2021-09-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德育 Author 张志勇

全文长 3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作者 | 张志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省教育厅原巡查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即我坚持德育第一论。

——张志勇



01

德育,重点在解决学生的这两大问题


我个人认为,德育就是育德,而德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引领受教育者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价值的过程。


从我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德育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学生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践行。


解决不了这两个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育德过程就不会发生。


德育课程是基于人生实践的生命价值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育应该是一门引领人生走向幸福的科学。


陶行知当年说过,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套用他的这句话,我认为人生只为幸福来。作为芸芸众生,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的。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人生的积极体验。当然,它是有价值的体验。所以我们可以说,幸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文明和野蛮之别、有境界高低之不同。


既然幸福是个体对于人生意义的认知和定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德育就是要引导孩子们不断地去认知、体验和内化人生的价值,这才是学校德育最根本的任务。


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说,让学生能够享受幸福、体验幸福、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体验,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德育的重大任务。


有研究指出:自1994年开始,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没有明显上升。这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阶段有关。


经济学界有一个研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和8000美元是两个重要的节点。


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进入现代化的一个起点,意味这个国家和民族开始摆脱了贫困、过上小康生活。中国大概于2008年到达了这个小康水平。


8000美元是经济学上一个公认的拐点,越过这个拐点之后,幸福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之间就没有显著的正相关了。


有数据显示,我国在2016年已经达到了人均GDP8000美元这个拐点。


因此,当我国总体上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对于德育来讲,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成为我国德育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为了金钱、为了改变命运而奋斗,那么,这样的国民教育体系对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培育来讲,会造成一个重大的陷阱。


为什么教育价值观要转型?从德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讲,到了人均GDP8000美元之后,国民教育应该有一个重大的转型。此时,德育在未来公民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升方面,应该承担更重大任务。


我们过去更多地强调人生奋斗的一面,当然,人生永远需要一种奋斗精神。但是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来说,让人有尊严地生活,能够积极地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更为重要。


这将是我们德育的重大任务。


02

学校教育中,德育第一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


我的观点很明确,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即我坚持德育第一论。


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的教育起源来讲,教育最早的任务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其实质就是学习社会的伦理秩序,因此它也是一个德育问题。从人类教育的起源来讲,教育的本质近乎等同于德育。


所以,康德曾经提出过一个命题: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


回到我国,我们的先哲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我给很多人讲过,孔子的教育思想,最伟大的就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


孔子说的很清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孔子眼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做人,只有把孝悌的问题、谨言慎行的问题、诚信的问题、推己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有余力去学习知识和文化。


从教育的功能来讲,教育最初是要教给孩子知识、传承人类的文明。


智商


后来,法国人比奈提出了智商的概念。他强调,人要变得聪明、要应对社会,需要培养人的智力水平,提高人的智力商数。接着,人们又开始重视情感的问题。


情商


199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以至于人们认为情商决定了一个社会人的生活成就,有人曾经说情商要占人的成功要素的80%,等等。


意商


再后来,人们又认为意志品质很重要,叫意商。


细究今天我们所倡导的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大家可以看到,在教育的功能里面,人们越来越强调的不是什么知识、聪明和智慧,而是情感、道德和意志品质。这也意味着,从教育的功能来看,德育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坚毅


所以,西方现在整个教育的重心都在转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他们把这种获得成功的能力称作“坚毅”(Grit),认为这才是教育应该培养的人的最关键的要素和品质。


这里提的“坚毅”,指的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取得成功的性格特质、健全人格、心灵力量和意志品质。


这一研究再次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越来越指向人的德性的成长。


03

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


我们从教育的历史来看,立德树人中的“立德”是怎么出现的呢?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从此以后,“三立”说成为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和君子追求的一个至高道德境界,成为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朴素道理。


“树人”这个词语最早在西汉的《管子·权修》里面提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里的“树人”乃是道德修养的概念,意在让国民形成礼义廉耻的道德品质,属于治国安邦的范畴。所以,古人所讲的“立德”和“树人”都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


立德树人至少有三重意义:


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毛主席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基本上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都没有变,但是在2007年、2012年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中,党的教育方针有了重大的调整。

 

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了德育为先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理念。至此,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德树人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这就决定了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多种价值观并存,而青少年学生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立德树人更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


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


德不立,行不远;德不立,人的整个发展水平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发展。


我当年在研究创新教育时提出过一个观点,叫做“有大德,才有大智慧”,我把它看作创新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强调德性成长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

 

所以,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规律。

 

在这里,我把英国教育战略学者巴伯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课程公式介绍给大家:WE=E(K+T+L),其中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E代表道德品质。

 

可以看出,将括号里的三者加起来还不够,最关键的还需要道德品质驾驭它们。

 

这个公式表明,课程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其核心是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所以,德育在整个教育当中应该是处于核心培养地位的。


04

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关于人的道德培育问题,我坚持德育生态论。


今天,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常常提5+2=0的话题。所谓5+2=0,是指学校辛辛苦苦教育孩子守规矩、懂礼貌,但是一到星期六、星期天离开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回归原形了。


当我们讲5+2=0的时候,我们自然地想到人的德育是系统化的、社会化的、整体性的,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认识人的道德培养问题。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资深教育家劳伦斯·A·克雷明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


他之所以提出教育生态学,是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急剧变动,民众对教育的状况很不满意,对教育的指责非常多。


这种情况跟今天的中国差不多:


老百姓一方面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另一方面对教育很不满意;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变化很大,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教育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投入水平、教育装备和教育条件都在改变,


另一方面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

 

这一观点指出,教育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自身的事情,教育和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相互作用论,认为各种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整个社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考察教育问题,必须要坚持生态学的思考方式,全面地、有联系地、公正地来看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今天需要学会运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问题。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协同论


我想强调,德育的主体不仅包括校长、教师和家长,而且包括这个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影响他的所有人。所以,我们需要这些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协同配合,发挥教育的合力。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环境论


所谓的德育环境,既包括儿童得以容身其中、迈开双脚行走的物理空间,也包括在他生活当中接触的所有人和他之间所构成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两种环境构成了德育的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系统论


就影响孩子德性成长的因素来说,成长的要素是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我们天天哀叹5+2=0没有用,必须要看到所有的因素都构成了儿童品德成长的环境。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和谐论


这里所谓的德育和谐论,是指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倾向性。


我们需要坚持德育开放论


我们无法把孩子封闭在一个纯而又纯的环境里,必须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面,让孩子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实现真正的成长、健康的发展。


4月29日—30日
张志勇教授将出席
由校长智库主办的
“回归与预见”校长智库峰会之
全国中小学新时代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更多专家阵容
点击标题或图片查看详情



往期精彩



◀头条丨李镇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头条丨教育的问题(深度好文)



◀头条李希贵:作为学校管理者,最应重视一切可能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事情


◀头条丨郑英: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

来源丨中国德育

编辑丨校长派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