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中的应然与实然

乌里单刀 乌里单刀 2024-04-0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本文略有删改,阅读全文需要6分钟左右]

文/乌里单刀

顾名思义,所谓应然,就是“应该是怎么样”的意思,而实然则是指“事物实际上是这样”。

吉恩·卡拉汉在《真实的人的经济学》中说道:“英国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以类似的语调将人的行为描绘为行为人用“应然”(what ought to be)代替“实然”(what is)的努力。”

“人的行为的来源是不满,或者说如果你看见杯子里只有半杯水,“不满”就是生活可能会比现状要好的想法。“实然”在这种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完善的。如果我们对当下的境况完全满意,我们就不会有动机去采取行动----任何行动可能只会把情况搞的更加糟糕。”

但是,光是不满意并不足以让人采取行动。为了从“实然”转变到“应然”,行动人必须能够支配足够的手段。这个手段并不一定真的能够达到目的,行动人只需要相信他所支配的手段能够达到目的就会采取行动。

就是说,为了采取行动,观念正确并非必要。比如有人相信关公保佑人们发财,送子观音可保佑人们生儿子等等。用卡尔·门格尔的话来说,这些错误的因果关系的手段是“虚拟财货”。不过,无论观念正确与否,它都指引着人的行动。

具体来说,如何区别应然与实然呢?

打个比方,我之前买的房子太小了,住的不够舒适,这个当前让我不满意的境况就是实然。我觉得我应该换个更大一些的房子,那样会让我住的更舒适,让我更满足更幸福,这是应然。

假如我有足够的钱可以买下更大的房子,我就能把应然变成新的实然。但是,天(天是只手遮天的天,手是“看得见的手”)有不测风云,限购了,首付款翻倍,现在买不起了,这是另一个新的实然(限购)阻止了我去实现应然。

再举个例子,张三遭受李四的暴力侵犯,这是实然。张三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理所当然的处于不满意的境地,除非他是SM。为了解除这个不满意的困境,张三想要、也有权制止李四的暴力侵犯,作出自卫反击,这是应然。

但张三是否自卫反击,取决于其有无足够的手段击败李四。假设张三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手段击败李四(万一失败的话会遭到更大的伤害),他就不会自卫反击,制止李四的侵犯,那么李四的侵犯这个实然就会作为现实持续下去。

人的行动是人用“应然”代替“实然”的努力。正是因为我们对实然不满,所以要去改变实然,以应然去代替实然,使应然成为新的实然。实然不能否定、证伪应然,否则将陷入套套逻辑(指以结论为前提去证明结论的循环论证)。

我们时常看见某些经济学爱好者以实然去证明实然,并以此否定应然,不自觉的陷入了套套逻辑谬误之中。

为了反驳应然,他们常常指出“现实如此”,应然(或理论)从未成为过实然(现实),所以“存在即合理”,或“现实是约束条件下的合理选择”。

这等于为一切不合理的现状提供合理的借口,为一切违背经济学原理的干预政策提供辩护。因为干预是一种强制力,任何干预都会造成某种现状,即实然的状态,而在干预的同时就必然拒绝了正确的理论,拒绝了应然。只要干预存在一天,应然就永远没有替代实然的机会。

这就形成一个循环论证:干预造成实然(现实),同时拒绝了应然,所以应然无法实现为实然(现实);因为应然无法实现为实然(现实),所以应然是错误的,不现实的理想,那么实然(干预)就是对的或合理的。

循环论证是一种错误的、无效的论证,因此实然不能否定、证伪应然。应然是人运用其心智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要反驳应然同样只能够从逻辑上指出应然的不可能。

具体来说就是指出错误的因果关系,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手段不能达到实现应然之目的。比如对最低工资、房租管制等批判,经济学家就是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了这些干预政策不可能达到这些政策制定者们所宣称的目的。

奥派经济学爱好者常常面临这样的责难:既然反对公立教育就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公立学校;既然反对公立医疗就不要去公立医院看病……否则就是言行不一,精神分裂。既然你们没有付出行动去实现应然,那就说明你们认为实然是令人满意的,至少也是“认同”实然的。

这些批评者中有一些人常常运用“约束条件”这一概念分析人的行动,不过在批评应然(奥派理论)时反而视而不见约束条件。

人的行动是人用“应然”代替“实然”的努力,为了把“实然”转变到“应然”,除了要有对因果关系的正确认识,还必须支配一定的手段。缺乏必要的手段,仅有正确的观念并不能使人付诸行动。

社会制度是由大多数人的观念决定的,从本质上讲我们并非受到权力的统治,因为这些权力实际上是被持有错误观念的大多数人所赋予。实际上这就是限制人的行动最大的约束条件。

正是认识到这一约束条件限制了人们改变实然并实现应然的手段,奥派经济学家及其业余爱好者才孜孜不倦的普及经济科学,坚定不移的推广正确的观念。而普及、推广正确的经济学正是以“应然”代替“实然”的努力,也是实现应然的正确手段。

科学尚未普及。推广正确的经济学,任重而道远。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觉得本文写得还行,请别忘了点个“在看”。

以下是张是之老师创办的“一课经济学”课程,现已开通第三季,喜欢请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购买。

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让你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