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携手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成功举办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讨会
当前,世界面临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健康威胁、食品安全的压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应对挑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覆盖地球表面近四分之三的广阔海洋可以说是生命的摇篮和基础。她不仅是淡水之源,为人类提供氧气、食物、矿产和能源,滋养不同的生命形态,而且是国际贸易的支柱,为依靠旅游、渔业和其它海洋资源的国家带来收入和促进就业。海洋在消除贫困、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及遏制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6月23日,中外海洋专家100余人齐聚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参加“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研究探讨通过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
这是一场在特殊时期召开的会议。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山东省科技厅联合举办。6月9—10日在青岛举行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会议呼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6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要求发展海洋经济,抓好海洋科研,自主研发关键技术。此次会议后的7月3—5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还将迎来另一场盛会,海洋领域的峰会——2018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聚焦建立海洋观测研究合作新型伙伴关系,分享经验,促进资源共享,共同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海洋科技的挑战。这也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希望通过务实研讨,一起推进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共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研讨会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作了主旨报告——“推进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当前,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世界各国的利益日益交融,成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二十一世纪人类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健康、海洋观测探测与预测诸方面都存在许多挑战。海洋现象的时空尺度跨度十分巨大,从海森堡问题到米兰科维奇循环,从海洋湍流到气候变化,时间尺度0.1秒-1万年,空间尺度1公里-10万公里。幽灵台风“哈维”反常的移动路径和违背常理的增强现象的机理是什么?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太平洋海平面的持续增温是否预示台风将会越来越诡异、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将越来越多?全球变化变暖“停滞”到底是大气调节还是由于深海的缓冲?如何开采深海油气?如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并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如何开展海洋中远超过陆地储量的铀、锰、铜、镍、钴?如何高效低廉地开发利用海洋能?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动物源性蛋白质的20%,如何可持续地满足人类对优良蛋白质的需求?地球生物物种中有80%生活在海洋,其中海洋微生物超过百万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开发利用有益于人类健康和长寿的海洋药物?如何解决海洋的暖化、酸化、缺氧和富营养化问题?如何预防和减轻近海水母和海星旺发、赤潮和绿潮生态灾害?如何发展自动、高效、低成本的观测平台和设备提高对海洋的观测探测?地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4000米,如何加强对深海的观测?如何将浮标(潜标)、海底观测网等固定观测平台向移动式、卫星等观测平台扩展,将有人向无人自治的观测设备扩展,将单点、线、面的观测系统扩展成从海底到海面以及空中的四维海洋观测系统?如何实现人类梦想,打穿莫霍面,探究地球的起源?
作为我国首个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提高创新能力,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这条主线,坚持“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理念,在前沿引领性、战略性、基础性、颠覆性海洋科技领域实施协同创新。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建立了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推进国际社会对南大洋的开发保护。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合作建立国际高分辨率地球预测实验室,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智慧。与俄罗斯、德国等商讨推进联合中心,在北极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深海深渊科学技术等开展技术和经验分享。与天津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船重工等国内高校、研究所、企业建设了观测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发海洋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关键设备。聘请了中科院院士安芷生等多位专家在实验室建设开放工作室,实施学科交叉研究,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前沿引领性、基础性研究进步。建设了科考船和设备共享平台,利用专项航次、功能航次和搭载航次三种模式,推进科考船船时共享和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遥控潜水器“发现号”、“海马号”、“海狮号”等水下观测探测装备的共享使用。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深度合作。创设了“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品牌,倡导新时代海洋观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在共同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科学中心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Walter Mooney高度评价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展协同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指出交叉研究才能发现海洋科学发展新方向、新问题,海洋需要资料共享,海洋科技创新需要国际合作。
中国海洋大学筑峰教授、上海大学特聘经济学教授崔戴元长期在联合国经济组织工作,曾是哈佛大学访问教授。他谈到,新型海洋技术将是经济发展的新前沿,到2030年预计将会创造全球GDP的5%约5万亿美元,并为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和资源。崔戴元教授建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加强海洋技术创新,设立国际海洋技术创新中心。
全球海洋观测组织(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GOOS)前副主席、韩国科学技术院研究员李东永特别强调加大对近海的合作研究。人类大多居住于海岸带地区,享用着近海海洋的财富,但也给近海的海洋健康带来巨大影响。了解近海首先需要弄清更大区域海洋的变化,从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尺度,全球模型与局部工程应用的衔接角度,希望将全球科学信息服务于海岸带开发利用,从而实现海洋可持续利用。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变异与可预测性(WCRP/CLIVAR)项目办公室主任Jose Santos博士认为合作很重要,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科技和自然资源是不均衡的,如何将各国的科技和自然资源相匹配,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个重要问题。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胡敦欣认为,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实现共赢,海洋也是如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下一步要进一步齐心协力,集中力量协同创新,要与更多的高校和院所协同发展。
厦门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戴民汉赞扬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感叹。他讲到,2017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海洋大会(UN Ocean Conference 2017),会议重点关注海洋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发展到环境保护,海洋都面临着挑战。全球化是必然的,需要各国参与。例如塑料垃圾问题,全球80%的海洋塑料垃圾集中在亚洲。马来西亚和台湾塑料垃圾都在增长,但中国是最大污染源,固体废料进口也是最多的。发展是主旋律,但目前已经到了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历史阶段,没有全球协同参与就无法治理,新技术和协作可以助力可持续发展。合作和协同是主旋律,竞争也有必要,有利于个人和机构发展,希望通过竞争来实现合作,通过协同和集思广益来做大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建议从海洋研究共同体做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整合各创新单元研究信息和项目信息,进行交流和共享。
厦门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建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扩大辐射力,二要建立独一无二的科研大平台,如大洋钻探船、海洋生态环境模拟装置,增强汇聚力。通过增强辐射力和汇聚力从而增强引领力,牵头解决久攻不下的科学和环境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建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要坚持共享理念,建设发挥好平台作用,好的平台能使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建议要重视与海洋岛国的合作,帮助设置观测站,收集数据。中国海洋大学将继续支持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强调中国的强大正是由于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开发、合作、创新才获得了今天巨大的发展。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要有开放合作的胸怀,坚定开放交流合作。近期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远期要把深远海养殖和生物资源利用作为优先方向。
中科院海洋所所长、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常务理事王凡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海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场所。海洋科技创新中的良性竞争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协同创新,汇聚有限资源,发挥更好效益。对于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科院海洋所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中受益很多,中科院正力图将涉海资源协同起来形成海洋大科学中心,今后也会全力参与支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发展。
山东省科技厅巡视员徐茂波作了大会总结讲话。他首先表示,此次研讨会时机选的好,在习总书记刚刚视察过实验室并作了重要指示、海洋强省建设正在全面展开行动之际召开这次会议,体现了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此次会议主题定得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发展海洋科技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体现了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厚重的家国情怀。此次会议谈得实,大家从人类命运的纬度上、国家战略的高度上、科技发展的深度上谈问题、提建议、列举措,体现了广大海洋科技工作者深厚的科技素养。这次会议,对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拓展创新对话机制,强化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带动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促进山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行动,让我省更好地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海洋议题是全球性“大议题”,海洋科学是综合性“大科学”,经略海洋是长期性的“大战略”。据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制订《2018-2020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将全力聚焦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在海洋安全、海洋资源、海洋健康和海洋战略前沿技术方向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开放合作,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共同治理提供智慧和方案,在攻克人类共同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积极推进以海洋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本次研讨会是一场承前启后的会议,将有力夯实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全球协同创新网络的建设基础,汇聚国内外海洋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强全人类对未来面临的挑战的应对能力,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智慧方案和科技支撑!
据悉,作为此次会议的后续行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还将联合美国科学促进会、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对外友好协会在青岛举办“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聚焦建立海洋观测研究新型伙伴关系,在海洋观测与预测、深海、极地和海洋可持续发展,交流经验,分享技术和知识,促进研究设施共享,推动发起国际合作项目,响应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北极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海洋防灾减灾交流合作,响应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上海精神,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筹备建立国际海洋科普联盟。目前,已有25个国家、94个海洋研究机构和大学、5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或代表参会,总人数132人。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创新单元、机关各部门的科学家和行政管理人员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文章来源︱国家海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