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视点 | “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带来启示

作者:孙敬鑫


“一带一路”提出将近六年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的抓手和实践平台,“一带一路”从四个方面对我们参与全球治理做出了一些探索、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是推动或参与全球治理创新,要有价值引领的能力。“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恰恰是因为首先有这些价值的引领,才保证了“一带一路”在思想层面、在价值引领层面占据了制高点。

二是推动或参与全球治理创新,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理它要有信服力、影响力,首先就要能够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一带一路”建设五年多来,涌现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项目,取得了前期成果,解决了当地的民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不少原来处于亏损的企业、港口因为中国企业的参与获得了新生,所以“一带一路”有更强的说服力。

三是推动或参与全球治理创新,要有制度的设计能力。“一带一路”跟原有的一些地区的机制安排是不冲突的,而且是主动对接的。因为“一带一路”沿线至少有数十个类似或相关的区域制度性安排,“一带一路”从提出伊始就没有想着去取代或推翻它们,而是主动去对接,恰是这样,我们的制度才更开放、更灵活,更具有包容性。

第四,我们参与或推动全球治理创新,还要有抵抗压力的能力。“一带一路”五年多以来整体进展顺利,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对于项目实施者、参与者以及媒体人来讲,都要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有比较充足的心理预期,找到应对这些风险挑战的办法。


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呈现四大特点

“一带一路”从提出到稳步推进,五年多的时间里,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关注度越来越高。不论是媒体的报道量、智库发布报告的数量、民调数据,都显示大家整体上越来越关注“一带一路”,都在关心“一带一路”倡议到底对他们能够产生哪些实际的影响,尤其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哪些机遇。

认识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客观。从最开始停留在概念的认识上,到慢慢知道了“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等具体的项目,到我们跟相关国家的合作,大家很直接地感受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认识的角度越来越多元。随着我们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越来越具体,有的研究者从“一带一路”的背景、原因去研究,有的关心“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机会,有些关心“一带一路”面临哪些挑战。更多的研究者,尤其是较为理性、中立的研究者和媒体在关注和报道“一带一路”的时候,越来越丰富和立体,这也是国际舆论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

不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出现了很多次的变化。比如俄罗斯之前对“一带一路”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但在2015年(编者注:当年中俄签署了相关合作文件)之后态度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再如日本,2017年之前对“一带一路”偏向抗拒,但是2017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变化。在中东欧,2015年中国发布了《愿景与行动》文件之后,“一带一路”得到了很快地推进。

所以 “一带一路”在海外经历了了解程度由浅入深、从比较模糊到越来越具体、认识角度从相对单一到越来越多元的变化过程。 整体来看,我认为,“一带一路”目前面临的舆论环境与推进过程中的需求是相匹配的,国际社会越来越关心“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就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也从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的落实办法。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历时六年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知呈小幅提升的趋势。

一方面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我们对外表达自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海外了解我们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几个趋势共同促使中国的整体形象在海外越来越客观也越来越积极。此外,海外青年群体对中国形象的整体评价要高于中年和老年群体。

此外,越来越多的海外受访者通过媒体了解中国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效果、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海外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仍需弥补三大鸿沟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五年多以来,到了话语生产很丰富的阶段:

首先是我们的政策语言越来越丰富。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百次以上的公开场合对“一带一路”做过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论述,积累了丰富的“一带一路”的权威表达,包括官方发布的系列文件,对“一带一路”的核心目标、基本原则、建设内容等都做了很权威的表述。这为“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确定了基本的规范。

第二,国内的学界和媒体界通过数以千万计的文章、报告、新闻报道,为“一带一路”积累起了丰富的词汇。

第三,海外研究者、媒体人、出版人等等也从他们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做了一些补充,其中有误解,也有很客观的建议。

这三方面的话语为“一带一路”整个话语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视角、表述方法以及内在逻辑。但回头看,从生产到表达到传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我归结为三个“话语鸿沟”:

一是国内与国外的鸿沟。国内跟国外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外界有不少的误解和误读的声音,所以大家对于在内外的话语鸿沟还有需要弥补的空间。

二是官方与民间的鸿沟。官方对“一带一路”的表述和民间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表达也还是有差异的,在一些本质问题的认识上这个鸿沟必须要弥补。

三是当下与未来的鸿沟。我们现在很多的话语表述还是立足于当下的,对 “一带一路”的愿景还没有做好前瞻性的表达。“一带一路”进入走深走实的新阶段,我们需要话语先行,能够先于“一带一路”的实践去探索,这为我们国内的学界和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带一路 | 一图读懂2019“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报告

海洋科普 | “一带一路”简明知识手册

一带一路 | 六大经济走廊建设面面观

智库观点 | 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历史性新机遇

智库观点 | 开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新局面

智库观点丨从世界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意味着什么?

专家视点 |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专家视点 | “一带一路”塑造五大特征、带来五大变化、优化资源配置

专家视点 | “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专家视点 | 新型全球治理观与“一带一路” 合作实践



文章来源:一带一路网

作者:孙敬鑫,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传播战略研究室副主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