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经济、新金融、新趋势丨巴曙松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上的演讲

巴曙松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0-08-23
编者按

12月8日至9日,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一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隆重举行。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巴曙松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演讲“新经济、新金融、新趋势”的主题演讲,本文为速记实录,未经演讲者审核。


演讲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张培刚先生在《农业与工业化》里介绍,工业化的过程伴随着资本深化和宽化的过程。在发展经济学里也有关于大量的金融研究,比如说金融深化理论。刚才林毅夫老师讲的在结构变化中的普惠金融发展。我今天讲的是我自己这段时间在香港参与推动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的理论逻辑进行梳理。


今年4月份香港交易所推出2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上市制度改革,重点就是专门针对新经济的融资需求进行制度的重新设计。这在市场引起的反响非常热烈,香港交易所一跃成为全球IPO融资额第一位,抽一点时间跟大家讲一讲我们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大致思考。


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大的背景实际上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共同课题,就是怎么样把金融资源引入到这些创新的领域。而从比较长的趋势来看,全球的TFP经济贡献率处于低位,这也是大家都关注的共同课题。而从中国的经济波动趋势来看,显然目前处于一个大家原来都非常熟悉的基础设施+房地产的增长动力模式开始逐步在减弱,所以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么一个新旧动力转换的时期。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实际上是一个新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比较快、空间大,但是它的占比比较小,不足以对冲旧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带来的整个幅度下移。观察背后产业结构升级,其实美国不同的行业市值的领先往往跟它所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有关系。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如果细分它不同的增长速度,有在持续下滑的指标,但是也有持续上升的指标。比如说服务业占比在持续上升,即使在新的经济内部不同分化也很明显:消费指标不是很强,但是看到在消费增长的网上零售额的增速快了很多。这也给我们提供大量研究经济交易型的指标。比如说从市值上来看,拼多多的市值慢慢逼近京东了,说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在上升,中产阶级以上的消费可能在回落,这个都在金融市场都能找到它的相应逻辑。


处在这么一个新旧经济转换的特定阶段所要做的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可能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识别出现有的金融体系里面新经济,有哪些融资需求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得不到满足的,或者沿用这些旧经济的金融资源分配方式很可能转型的过程会被延长。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说明在金融界,金融运行内在的制度惯性。比如说到银行去贷款,作为这种融资方式,因为资金来源方式储户的储蓄要讲究安全性、抵押担保,抵押担保这种融资方式天然就适应于重资产的行业产业。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尽管不适当,但是大家可以了解金融资源是怎么分配的真实现状,比如说要把金融资源引到新经济领域。我讲了很长时间了,引到中小企业,去年2017年中国房地产投资规模大概是10.9万亿。大家都说医药企业很重要,生物医药、大健康讲的到处都很重视,去年中国被认为是做研发投入最优秀的上市的医药企业,去年的研发投入是17亿,你会看到巨大金融资源分配的惯性,海量金融资源分配在增长动力其实在不断减弱的行业、产业和地区。


推动创新从美国、欧洲市场的实践来看,可能要调整融资结构并且把金融资源分配做一些创新。新经济有哪些独特的融资需求?在公司融资的理论框架用这张图来做简单的说明。企业刚创建大浪淘沙的阶段,很多企业就会被淘汰,然后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盈利,但是成长比较快,然后慢慢地盈利。成熟期达到盈利的上市标准再上市,这个上市标准往往基于有多少资产规模?每年盈利有多少?这个指标可能也适用于这些重资产传统产业和经济。而新经济的创新型的这些企业,有一个典型的错配,还是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例。生物医药这个行业全世界60%—80%的资本输出在研发阶段,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这个时候没有盈利的,现金流也没有,甚至连业务记录都没有。它就要研发,这个时候最需要钱,等这个产品三期研发临床通过,商业化了,上市了,达到上市标准的时候,就这个产品而言它已经不需要钱了,这就形成巨大金融制度上的错配。在这个产业最需要钱时拿不到钱,已经达到上市标准时已经不需要拿钱,这需要把金融制度做重大调整的时期,这也是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题中应有之义。


这次我们做了这个尝试,把上市的门槛选定一个特定的新经济行业,而我们去研究新经济行业内在的融资需求和特征,把这个往左移,移到它最需要钱的时期,交易所和金融市场需要在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要有平衡。移到左不能太左,移到太左时有可能风险很大,导致投资者很难承担,这实际上很难持续,要找到这么一个均衡点也是经过市场大量测算和研究。最后大致找到了先从生物医药这个行业着手,因为这个行业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投入在加大,整个收入水平的上升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以后,它的医药需求是大幅在上升,放到什么地方?就是因为全球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经济体都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独立第三方的评估、审查、监管的机构。美国的FDA,中国的CFDA,一期、二期、三期临床机制,如果把这个数据积累起来,长期数据来算,每通过一期临床这个数据可以历史来检验,最后它的商业成功率平均在,小分子药通过一期临床成功率在13%,二期临床成功率过去数据证明是30%。这些指标对投资决策是有参考价值,同时加上机构投资者,特别是生物医药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识别能力,以及当它发展到一定规模阶段的本身规模,只要有一个药通过一期临床并且不反对进入二期临床,这样的药就很多了,不要求盈利现金流和业务记录。到15亿港币,说明前期经过一定讨论,至少有一个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对你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最后把信息交给投资者,让投资者来给它进行定价。这是非常生动的金融制度重新设置的尝试。在经济转型阶段,把金融资源从原来大家习惯的分配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和新经济发展,同时来带动金融升华,产品种类的上升、产品总量的上升,本身还有金融机制的设计来重新调整金融资源的分配。


谢谢各位!



  延伸阅读  

第八届香港国际金融论坛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演讲

2018SAPA中国年会召开,巴曙松教授解析港交所新规背后的经济逻辑

第二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于深圳举办,巴曙松发表演讲

“映山红行动”2018高端论坛圆满举行,巴曙松发表演讲

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开幕,巴曙松教授发表演讲

第六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开幕,巴曙松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巴曙松:香港作为开放的投资市场无需担心流动性(完整演讲视频)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人交流会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含精彩视频)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官网(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本文为速记实录,未经演讲者审核)

本篇编辑:朱伟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