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巴曙松:金融资源配置机制调整与新经济发展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2018年,中国股权投资的募资规模大幅下降,意味着2019年中国创业企业的融资环境将面临显著紧缩。在此环境下,更需要关注金融资源配置的机制调整。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以及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实际上都是金融资源配置问题。
2018年4月,香港交易所推出2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上市制度改革,重点针对新经济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制度重新设计。该项制度改革的市场反响非常热烈,香港交易所也一跃成为2018年全球IPO融资额第一名的交易所。此次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的大背景实际上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共同课题,即如何把金融资源引入创新领域。
从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实践来看,推动创新可能要调整融资结构,并且在金融资源分配方面做一些创新。
新经济有哪些独特的融资需求?企业刚创建时处于大浪淘沙阶段,很多企业会被淘汰,然后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而新经济中的创新型企业面临一个资源错配的问题。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例,在生物医药行业,全世界60%-80%的资本投入在研发阶段,分为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这个阶段没有盈利且最需要资金。等产品通过三期临床试验,实现商业化并达到上市标准时,产品不再需要资金,这便形成了金融资源上巨大的错配。
香港率先做出尝试,选定一个新经济行业,放宽其上市门槛,并在金融体系中去研究该新经济行业内在的融资需求和特征,将上市门槛向前移动到它最需要资金的时期。
此次尝试从生物医药行业着手,因为该行业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全球的生物医药主要经济体都有非常严格的独立第三方评估、审查、监管机构,比如美国的FDA,中国的CFDA。并且生物医药行业具备一期、二期、三期临床等数据,如果把这些数据积累起来,并在每通过一期临床之后进行检验,最后便可以把商业成功率稳定在一个能够把握的范围之内。
这些指标对投资决策是有参考价值的,再加上机构投资者,特别是生物医药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专业识别能力,并参考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本身规模,便可以找到移动的平衡点。第一,只要该医药企业有一个药品通过一期临床且不反对其进入二期临床,不要求盈利现金流和业务记录;第二,企业市值至少15亿港币;第三,至少有一家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对其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投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上市要求。然后把上述信息交给投资者,让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定价。
延伸阅读
金融资源配置机制调整与新经济发展丨巴曙松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海闻:如何看懂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表现,并保障其持续增长?(含精彩视频)
文章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2019年1月10-16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鞠諃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