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疫情过后中国经济的新驱动力

编者按

全球疫情日渐汹涌,境外输入成为战“疫”新挑战。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本文为巴曙松教授对疫情过后的产业心态、中国企业的业务化数字转型以及面对境外疫情的措施的探讨。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疫情期间,中国的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进而也会影响到不同的产业心态。具体来说,中国的线上游戏、短视频和在线问诊等用户量和活跃度剧增。复工推迟之后,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板块持续火热。与此同时,传统行业和板块也在寻求数字化转型,考虑增加线上需求的可能性。线下活动线上化进一步催生了5G网络加速建设的需求。


从中长期看,中国企业可能会在市场的竞争驱动下加速业务数字化转型,预计进度还将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在技术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能加快“新基建”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带动应用繁荣,生态健全后继续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的大暴发,与病人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到各大医院形成交叉感染和医疗资源挤兑有密切关系。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探索分级诊疗新路,同时也要相应完善公共医疗服务和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加大城市农贸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庞大的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避免庞大的人群跨区域流动,完善城市群的建设,发挥包容的城市群建设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在局面逐步稳定并扭转之际,全球疫情汹涌,境外输入成为战“疫”新挑战。未来中国可以及时分享经验,通报疫情信息,分享部分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在世卫组织框架下开展技术合作,与全球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在保证国内医疗物资供给的情况下,在贸易框架内按照国际贸易原则适当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出口。中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保证生产医疗物资的企业融资顺畅,进一步复工复产扩大产能。


金融市场动荡具有风险传染性,为防止风险扩散,各国央行在审慎框架下进行相机决策的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积极合作,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由于短期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更倾向于把资金配置至更安全的资产,因此短期的市场剧烈波动,对权益类资产、高收益债券和新兴市场债券打击较大。考虑到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相互密切联系,各国央行应迅速采取行动,通过注入流动性、降低利率,帮助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防止可能出现的信贷紧缩。如果各国央行共同行动,会增强货币政策的力量,因此全球央行应将货币政策同步合作作为重要议程。另外,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机构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熔断措施,且限制卖空和杠杆交易,促使受到短期恐慌冲击的市场情绪逐步回归理性。




  延伸阅读  

巴曙松:距离全面的金融危机尚有距离

巴曙松:应对疫情冲击中国有更大政策应对空间

巴曙松:疫情冲击与全球化转折下的宏观经济观察

巴曙松:疫情冲击下中国房地产何去何从

巴曙松:海外市场对中国股市影响有限

巴曙松:新三板改革需注重流动性和错位发展
巴曙松:创新经济需要更加活跃的资本市场支持
aaaa
文章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2020年3月26日-4月1日A06版(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黄宇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