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我们为什么创办“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
文 /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
以下为巴曙松教授致辞全文:
谢谢海老师的介绍。我和北大汇丰商学院的渊源比较长,从海老师创建之初,就与海老师一起合作指导金融方向的研究生。再往前追溯,我在北大做博士后研究的时候,海老师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正好负责相关的教学工作,我也有机会得到海老师的指教。因此,刚才海老师对他发起“北大汇丰金融讲座”和“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进行介绍时,我可以说是较为了解他花精力来做好这样的讲座的初衷的。作为具体受委托来组织落实“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的负责老师,我想谈一谈对海老师交办的这项工作任务的理解和设想。
今天,因为北京的雾霾导致北京到深圳的航班大面积晚点,海老师在航班晚点后直接从机场赶到会议的现场,到现在连晚饭都没有吃。我本来跟他预定了同一个航班,但我担心两个人如果同时因为航班晚点迟到可能会影响讲座的如期举办,还特别改签了早一班的航班。这更说明了今天的讲座主题“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因为雾霾导致航班变得非常不确定,也体现出海老师、以及包括我在内的各位参与的老师对这个讲座的重视。
为了把“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办好,由海老师召集,任颋副院长、李志义副院长和我多次开会,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根据此前开会的讨论意向,以及刚才海老师的意见,结合我这段时间在接受这项教学任务后的一些思考,我把这个“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的定位和目标总结为四个方面,今天也一并“抛砖引玉”,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讲座,让老师和同学们了解金融市场的前沿动态,促进金融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与金融市场一线的互动。
我们打算在这个系列讲座中邀请的专家,主要是在金融市场一线的不同领域有丰富经验和深入思考的专家,例如今天我们邀请的唐总。他们在长期的一线金融实践中,有大量专业的判断、出色的见解和对市场的独到看法,在高校的教授们和同学们常常可以从他们的看法中找到很好的研究的切入点。主讲专家也可以由此建立与高校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互动,使得金融市场的一线、以及高校的专业研究契合得更好、无论是金融实践还是研究都可以更有针对性。
同时,这个系列讲座也能对在校学习的同学形成对金融学习的督促作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自己学金融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不少比较迷惑的阶段:“学这些金融专业知识有什么用呢?”如果不能感受到金融市场的一线脉动,往往就容易觉得主动深入学习和钻研的动力不够。等到一个现实的金融问题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金融理论积累、工具和功底不够了。常常是等到你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再发现积累得不够就已经有点晚了。所以,如果在上学期间就能够接触一线的金融实际问题,通过思考和尝试解决这些一线的金融问题,来反观自己理论和专业学习的不足,就能够起到一个实践与理论学习的互相推动作用。让金融市场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专业人士,和金融研究、教学以及同学们的学习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用现在的网络词汇来说,就是希望建立一个生机勃勃的金融理论与实践互动场景,大家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互动。
第二,希望前来主办讲座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优秀的金融专业人士能够深入了解在深圳的这个优秀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努力,北大汇丰商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商学院。我最近邀请一些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出席我们这个讲座时,他们已经对北大汇丰商学院有一定了解,但是有一些还不是很确定是在深圳还是北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列讲座,让前来讲座的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各个领域的优秀的金融专业人士,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到有这样一个有国际高水准的专业训练和开放视野的“商界军校”和一个以金融学为重点学科的一流商学院。
第三,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讲座,构建一个不同领域的优秀的金融家和金融专业人士交流合作的互动平台。
从金融行业外部看,金融业看起来好像是浑然一体的,但实际上内部划分很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很欠缺。例如,今晚来讲座的唐总,在他的几个职业生涯阶段,虽然一直都在从事金融业,但金融内部不同的细分领域还是存在巨大的跨度,这个跨度大到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跨越”。他原来从事商业银行的工作,后来又主要从事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相关工作,之后,他推动绿色金融,现在又做金融资产交易的平台。其实,这些优秀的金融家和金融专业人士之间也是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海老师当年在北京发起高水平的系列讲座时,得到了很多金融家的响应。我想,这除了他个人的动员能力和号召能力外,还和金融家本身也想有一个交流平台、希望与金融领域的相关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系统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的这样一个需求直接相关。
客观评估一下当前全球和中国的金融行业的现状,大胆一点评价,我认为存在一个基本的不足,就是 “脱节”比较严重。这主要表现在各种形式的脱节,例如:监管和市场之间的脱节,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之间离得常常比较远;金融市场内部也容易脱节,从事公募、私募、信托、租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对相互的了解也很不充分。所以,我希望把这个系列讲座打造成一些优秀的金融家和金融专业人士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把每次讲座的内容整理出来,与金融界的朋友来共同交流。
海老师在布置这个系列讲座时,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要精心做好这个系列讲座的内容整理和收录工作。唐总为了今天的讲座,昨天晚上11点半发给我第一稿的讲义,今天早上9点发给我第二稿的修订之后讲义,这说明他十分重视这个讲座。我们可以怎么高效率地使用这些讲义呢?事前主讲专家精心准备了PPT,今天讲座的现场,专门安排了录音、录像以及讲座结束之后的文字整理。讲座结束后,讲座的要点会通过适当的渠道与金融行业分享,完整的文字整理稿请主讲人润色审定之后,海老师还打算结集出版。海老师还打算推出自己的系列专业刊物,如果正式推出的话,讲座的内容也会展示在这个系列专业刊物中。我们北大汇丰的内部网站等也可以发布相关的视频。当然,这些资料的使用会很谨慎专业地使用,这一是为了使优秀的专业成果可以充分发挥效用,另外也要积极保持一个宽松的专业讨论的环境,另外主讲专家应当也可以相信,北大汇丰商学院是不会给积极支持北大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科发展的专家在这些成果使用上添麻烦的。
我目前的计划,是希望每个月举办两期讲座,扣除寒假暑假,一年就是20期不到,一期讲座字数差不多是2万字,一年下来就差不多40万字。大家设想一下,一个个不同的细分专业领域的优秀的金融家和金融专业领域,讲授自己所在细分金融领域的前沿内容,把这些成果一期一期积累下来,展示出来,这个系列讲座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前沿的金融专业交流平台。
第四,希望把系列讲座打造一个观察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
刚才海老师说深圳是金融开放的前沿,同时贴近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为我们举办这个讲座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我认为确实是这样。在金融行业的许多细分领域,其他的城市的金融企业可能大,但是往往难以有深圳的金融机构那么强烈的创新活力。比如商业银行领域,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零售业务等都是独树一帜的,平安集团在金融控股公司方面的探索也是领先的,深圳的基金公司也十分密集,国信证券、招商证券等优秀的证券公司也在深圳。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专业人才优势也十分突出,我们邀请他们前来,现在也比较方便。以珠三角和香港的金融专业人士和金融家为基础,延伸到全国的市场,我想就可以逐步把这个系列讲座办成观察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新发展趋势的“风向标”,通过参加这个讲座就可以大致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
金融理论一般要等到金融实践或者一个金融市场现象发展得比较成熟稳定后才能被总结出来,进而写到教科书里。如果从时间流程上观察,这个实例写到教科书中的时候,可能已经在实际上离市场一线晚了几年了。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活页版的金融前沿教科书”,每次加五六页七八页,一年下来直接补到《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课程的后面几页上去。我相信,有在汇丰的扎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的训练,再加上对各个细分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的及时了解,同学们以后到任何金融机构面试求职和工作,应当都用不着发怵,因为金融理论与金融市场前沿的结合,心中已经掌握了金融市场大致的新动向和趋势。
海老师作为这个系列讲座的发起人,我作为具体的承办者,以上是我打算如何落实海老师设计的“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的四个方面的设想。
今天的演讲嘉宾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唐斌先生。他原来在政府机关从事体制改革工作。50、60后的听众应该知道“体改”意味着什么,就是当年精心体制改革设计,国家有体改委,地方有体改办。后来,唐斌先生加入到兴业银行工作,我和他一起共事过六年,我在兴业银行当过六年的独立董事,而且还是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席,所以我亲身见证了一家区域性的小银行在省内扩张,然后在全国扩张,最后通过股份制改革上市,再从一家上市银行变成一家多元的、有特色的、有竞争力和活力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
现在提到兴业银行,银行界常常以尊敬的态度称其为“同业之王”、“金融创新之王”。其实,还有一个大家也十分认可的——中国唯一的“赤道银行”。2002年,也就是14年前,IFC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开会,关注到气候和环境问题,希望从金融界做起,做金融业务的时候要同时把环境考虑进去,这就是“赤道原则”的确立。遵守这个原则的金融机构称之为“赤道银行”。我刚刚还重新查了一下,全球大概有60多家赤道银行,占相关领域的项目公司总数的85%。中国到现在还只有一家,那就是兴业银行,当时兴业银行的董事会就委托唐斌先生去具体操办赤道银行相关的事情。
现在唐斌先生又到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来工作,实际上未来也同样可以围绕环境金融创设新产品。具体从绿色金融来说,最开始可能是绿色信贷,后来可能会有多种金融产品形式参与其中。面对这些具体的问题,作为在兴业银行亲身经历了整个发展过程,现在又到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做总经理,还兼任一家众筹公司董事长的唐斌先生,来讲这个主题是很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