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扩互联互通产品 做内企出海布局支点

编者按

2024年3月14日,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在《香港文汇报》上表示,香港应把握本轮产业大转移的机遇,把互联互通的成功经验拓展到更多更广泛的金融产品领域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
把握全球产业转移机遇 稳固港金融中心地位
全球分化格局之下,香港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论调亦甚嚣尘上。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接受大公文汇全媒体专访时指出,随着全球产业大转移,伦敦与纽约也曾有过“金融中心玩完”的忧虑,现时正值第五次全球产业大转移,香港应把握本轮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发挥自身的专业服务优势,承担起内地企业出海布局的支点作用,并把互联互通的成功经验拓展到更多更广泛的金融产品领域,如金融衍生品、大宗商品、保险等,都可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我们不能就香港谈香港,而应当放在全球大格局与历史大趋势中来评估。”巴曙松指出,全球此前共经历四次产业大转移,香港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其间不断促进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向高端产业转移,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进行中的第五次全球产业大转移,正由中国转移至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在巴曙松看来,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关键就在于洞察本轮产业转移的趋势,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成功之路。“在碎片化发展的全球格局下,内地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成为必然选择。对于香港来说,可通过专业服务优势为内地企业出海提供更好的支持。”

内企出海 港专业服务大机遇

他解释称,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同时也是内地企业的战略支点。通过香港作为“跳板”,内地企业可以辐射至中东、东南亚及南美等地区。在第五次产业大转移中,寻找投资机会、支持技术升级、重塑产业链,这些都为香港带来巨大的专业服务需求空间。

至于网上热议的“国际金融中心遗址”,巴曙松认为,在第一次全球产业转移时,英国也面临着“伦敦玩完”的质疑;美国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日本时,也涌现出“日本会买下美国”的忧虑,但伦敦与纽约至今仍然保持着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国际格局的变化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关键在于香港需要思考如何应对。

例如具传统优势的金融市场,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已有十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外界期待“2.0时代”能有更多拓展升级,涉及优化交易机制、延伸投资地域和拓宽资产类别。他建议,若有条件把互联互通的成功经验拓展到更多更广泛的金融产品领域,如金融衍生品、大宗商品、保险等领域,有助于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产业转移衍生庞大跨境金融需求

帮助内地企业出海、担当“超级联繫人”,更是香港的用武之地。巴曙松指,不少企业有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香港可着重挖掘相关机遇,吸引内地转移到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企业上市融资,同时也推动了香港上市公司的国际化比例。

他认为,内地经济在产业重组过程中,一方面对外迁出了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另一方面对内也有着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香港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在支持内地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之馀,也要凭藉自身的国际化优势,逐步成长为全球科技企业的区域研发中心。

单以港股表现论香港太片面

事实上,香港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巴曙松介绍称,以前港股市值佔据主导地位的是金融、地产、基础设施等传统行业。如今经过多次上市制度改革,上市公司中新经济股票的融资比例超过60%。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物科技公司,而香港已经成为亚太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此外,香港还拥有丰富的保险产品和服务,2023年内地客新造人寿保险新增保费同比增长了27倍;香港资产管理金额超过4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香港以外的投资者。同时,香港亦是最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仅次于内地的亚洲第二大私募管理中心。“如果只是依据股票市场行情,就说香港是‘国金融中心遗址’,这显然是一个片面的看法。


  延伸阅读  
巴曙松:金融改革开放要打破闭环思维
巴曙松: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巴曙松:客观评估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2024年3月14日A7版
本篇编辑:王佳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