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变化有多大?一张35年前的大学记账单

七彩娘娘 2020-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陌上美国 Author 罗新

前几天和几位校友聊天,问起他们每个月要给上大学的孩子多少生活费。得到的答案并不一样:有的学校是中外合作办学,没有国家补贴,所以生活费高一些;有的学校是在大都市,物价高,生活费也高;甚至有个校友,有两个孩子在上大学,女孩比男孩的生活费每个月多300元。


总的说来,目前每个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每个月在1500元到2500元之间。


问起这个,是因为我在自己大学一年级的日记本里,发现了当时记录的大学第一个学期的花销。


1984年9月,到1985年1月,整整5个月,一个学期,我花掉了236元。


下面就是这个记录。




1984-1985年第一学期支出表


棉鞋    6.5元

罩衣    7.5元

影集    3元

摘记卡  1元

书费    30元

运动衣  15元

自购书   10元

日用品 (脸盆一个,牙膏、肥皂、鞋油、雪花膏等)10元

纱布十尺  1.7元

花布  3元

胶卷、洗印照片  10元

皮夹  3元

车费  7元

吃的  15元(面包、方便面、山楂晶、汽水、酸奶、糖、梨、糖葫芦、饼干、炒面)

活页纸  1元

邮票、信封、明信片  5元

磁带  8元

伙食费  5个月 100元

总计  236.7元


当时我家的情况是:父母都是子弟学校的老师,爸爸的工资64元,妈妈的工资56元。我姐姐刚刚大学毕业,弟弟在读高中,姥姥和我们一起生活。我父母每个月120元的工资要养活五口人。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时算是中等。


我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之后,家里每个月给我寄25元生活费。后来随着物价的上涨,到了大学最后一年,家里给我的生活费也涨到每个月40元。


按照我的生活费标准,五个月,我应该才有125元,可是我却花了236元。这是因为,那时我是刚刚入学,需要购买一些日用品和衣服鞋帽等,所以我进京的时候父母让我多带一百元钱,后来过生日时也给我多寄了一点。


从账单上看,我是花的一干二净。


1984年的时候,每个月25元的生活费,在当时的北大学生中,应该也是中游水平。那个时代人们的贫富差距并不太大。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学生,也可以拿到不同档次的由国家提供的助学金。我没有拿到助学金,说明我家五口人,总共120元收入的水平,在当时的北大,并没有达到“困难补助”的档次。


今日的大学生,236元,大概不够一个星期的伙食费。而那是我整整五个月的全部支出。从账单上看,我也没亏待自己,花钱不算特别节省。


现在看这张记账单,除了感叹当年的物价很便宜,还引起许多美好回忆。


比如,大家猜猜,账单上的“花布”、“纱布”,是做什么的?


是用来做窗帘和床帘的。


那时候大学里一个宿舍6、7个人,上下床,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基本上只有自己的单人床。女生们喜欢用花布和纱布,做成帘子。想独自静静的时候,就上床,放下帘子,把床遮住,在里面睡觉、读书、写信、发呆。


(女生宿舍,北大84级校友张旭霞提供)


花布还可以做套袖。


(女生宿舍,北大84级校友谢长青提供)


就像我的那位校友,现在每个月多给女儿300元一样,女孩子的花销总是要大一些:服装、化妆品、卫生用品......,不少东西都是不能省的。比如我的记账单里提到的影集、雪花膏、一些零食,都是女生爱买的东西。


哪怕是头绳,也是要花钱买,对吧?


(给同伴编头发,北大84校友查晓燕提供)


记账单里有胶卷和洗印照片10元。当时我参加了摄影学会,学着拍照片、冲洗。学校里这类的学习班很多,基本上是要交一点会费、学费,自己有时再付一点材料费。我还和同宿舍的女孩子们一起,去海淀的红艺照相馆拍了照片。


(香山游,我自己冲洗的照片)


那时候大学生活费的主要开销还是在伙食上。大学的食堂都有国家补贴,我每个月20元伙食费绰绰有余,应该还有点结余。


(北大食堂,北大84校友缪欣伟提供)


北大84校友邴玉云当年为了省钱,曾经反复计算,最后的结论是:一日三餐都吃饺子最省钱,一个月15元就够了。


北大的玉米糊糊很好喝,放在大桶里,学生自己打。我上大学后长高两厘米,我坚持认为是玉米糊糊的功劳。


(食堂面票,换二两面票需要4分钱。可以买一个大馒头)


记账单里有“一大笔”钱是用来买书的。其中,书费30元,应该是指教材费。那个时候我们上大学是没有学费的,每个学期只收一些教材费。30元在当时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教材领取单,北大84级校友韦岚提供)


我的“自购书”,花了10元。日记里写到我在入学不久,就去海淀区书店买书。男售货员从后面给我找到《第三次浪潮》这本书,让我感激不尽。



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知识有极大的渴望,书籍对于许多人来说,虽然价格不菲,却是宁愿缩衣节食,也要拥有的宝贝。


(小小的单人床上堆满书籍,北大84级校友韩宇提供)


还有一个重要的花销是磁带,8元。那个时候流行歌曲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最爱听常宽、张行等人的歌曲。我们宿舍的墙上贴着“每周一歌”。音乐是许多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伙伴。


(校园乐队,北大84级校友朱杰提供)


记账单里有些东西,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比如“山楂晶”、“炒面”,甚至连胶卷、磁带,现在也很少有人用了。


30多年,实际上也才两代人,社会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巨大。


我曾经偶然在一个老相机包里,发现了一些小物品,是一对美国夫妇1982年底来中国旅游的一些足迹。里面有一张1982年11月13日的饭费账单。燕京饭店中餐厅(复兴饭店),总价1.3元人民币。


我在网上查到,燕京饭店,于1981年落成开业,成为北京改革开放初期的知名酒店之一。后来由海航酒店集团收购,2009年改名北京唐拉雅秀酒店。


这是一家五星级的酒店。今天如果两个人在那里吃一顿饭,不知130元够不够?我估计是不够的。



不管是我的大学记账单,还是美国老夫妇的燕京饭店餐费收据,都印证了一个事实:30多年来,中国物价上涨的幅度惊人。


不过,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升了。我妈妈当年的工资是56元,现在的退休金有五、六千元。所以说,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幅度基本是一致的。


这一张褪色的记账单,上面不仅仅是一组组数字,还是那逝去的青春岁月。


是用花布缝帘子的手,

是盯着书本的眼睛,

是一首首老歌,

是热腾腾的玉米糊,

是父母寄来的汇款单,

是燕园里的黑白照片。


(室友们,北大84级校友王康平提供)


那个时代,虽然人们没什么钱,物品也不那么丰富,但是我们却充实、快乐。


青春的记忆,精神的富足,这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


(本文所有照片的版权归北大84级校友,如果想使用,请与本文作者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