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自然散热浅析及薄管丨VC面临的功率挑战
2019 5G元年,包括三星、华为、vivo、iQOO等品牌5G智能手机,纷纷导入两相导热-热管和均热板(VC)作为核心的均热部件,助力5G手机快速散热。
各家的宣传表示,液冷VC的散热效果是热管的3倍左右。热管的等效导热系数是纯铜膜的10倍,均热板VC的等效导热系数是热管的2~3倍。
5G手机两相液冷散热方案汇总 | |||
品牌 | 发布时间 | 型号 | 两相导热元件 |
华为 | 2019年4月 | Mate 20 X 5G | 均温板 |
OPPO | 2019年4月 | Reno 5G | 热管 |
vivo | 2019年9月 | vivo NEX 3 5G | 均温板 |
iQOO | 2019年8月 | iQOO Pro 5G | 均温板 |
小米 | 2019年2月 | MIX3 5G | 热管 |
三星 | 2019年2月 | Galaxy S10 5G | 均温板 |
2019年8月 | Galaxy Note 10 5G | 均温板 | |
中兴 | 2019年2月 | Axon 10 Pro 5G | 热管 |
联想 | 2019年4月 | Z6 pro 5G | 热管 |
一加 | 2019年5月 | onePlus 7 pro 5G | 热管 |
图:各品牌5G手机两相散热产品采用情况
▌热管与VC的工艺区别
目前手机用超薄热管的制程工艺跟普通热管差别不大,但毛细结构的铜粉烧结已替换为烧结铜制网,以适应0.4mm以下的压扁厚度。
超薄VC采用蚀刻+钎焊或扩散焊制程,批量应用的薄度为0.4mm,0.35mm,0.30mm的产品已进入验证或小批试产阶段。
制程上的差别也导致了热管与VC往更薄度方向做的潜力,业界认为,D8薄管往0.35mm,0.30mm厚度从来料到制程方面都是较大挑战。
▌热管与VC的应用区别
在5G智能手机上,热管及VC一般是经由热界面材料TIM贴合,其冷端与手机热源(AP)接触,热端与机身合金材料接触,藉由相变填充工质的快速蒸发冷凝过程,把热量快速扩散到机体合金框架,经由自然空气对流和辐射散热。当前,超薄VC解热可以做到12~15w,而超薄管为5~6w。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面积的热管、均温板无非就是把外壳温度做得再均匀点,当整机超过自然散热极限,均温技术将无法应对手机散热,需要用到新的散热技术。
超薄热管的外形为一维平面,有效长度受到厚度和手机内部结构的限制。目前,业界批量应用的最长超薄管是努比亚红魔3S的D5管,压扁0.35mm,长度87mm。
VC相对热管的一大优势是外形限制小,可以参照手机硬件布局,灵活贴合设计,冷端接触面可以做很大,全部覆盖热源芯片。整体宽度及长度也可以做大,异形,段差结构也没问题。
三星Note 10 5G 异形段差VC(图自:iFixit)
▌手机自然散热面临极限挑战
手机自然散热计算依据
自动计算软件界面
手机自然散热分析软件,能够根据设定的分析参数,自动计算设备的发热量。根据密封壳体自然散热理论计算公式来看,该大屏智能手机散热极限功率在5.6W左右,超过此极限散热功率,手机外壳温度无法保证在45℃以下@环温25 ℃。因此采用常规的自然冷却技术,建议手机热功耗不要超过5.6W
根据仿真分析,当前手机尺寸,采用热管或均温板等均温技术,最大散热量约在6.4W,超过此热功耗,手机外壳温度低于45 ℃无法保证。
5G热管理交流群
5G时代,电子设备呈现整合化、轻薄化、高频高速等发展趋势,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整合散热技术,保障设备运行和降低产品能耗,是手机、基站、投影仪、笔电、电动汽车等应用5G相关产品的开发难点之一。为此,我们搭建了微信交流群,欢迎业界同仁加群交流。部分群友企业信息如下:1、终端应用:比亚迪、富士康、京信通信、海格通信集团、三星、华为、中兴通讯、小米科技、OPPO、联想、长城计算机、格力、京东方、海信、硕贝德、大疆创新、商米科技、安克创新、拓邦股份、东超科技、特斯联科技、佑驾创新等;
为确保真实身份,麻烦扫码/长按二维码登记加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