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LOOP:艺术与科技,混音与共生
┤
⌖
├
⏎
胡介鸣,《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 展览现场观众
观点
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
METALOOP“混音”
“当新媒体艺术作品走出了美术馆这样安全的文化表达空间,它们会与大众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它们将如何参与塑造城市的集体文化形象与风格?”
采访、整理 / Mara
图片致谢长沙IFS
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媒体艺术之都”称号的中国城市,长沙正在探索一条以艺术创意促进城市文化更新的年轻路径。2022年5月,为期两个月的长沙首个大型公共艺术计划METALOOP“混音”启动:活动由12组文化、科学、艺术展览、1场艺术家启幕导览、1场艺术科技高峰论坛组成,在公共空间和文化商业综合体开启人工智能科学、当代艺术、人文商业的跨界融合。本次艺术计划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指导,长沙IFS主办,KUÀ STUDIO企划承办,致力于打造一个以长沙为主语的公共艺术平台,激活新型城市“文化-经济”综合体模式的发展动能。
长沙公共艺术计划METALOOP“混音”宣传海报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METALOOP“混音”由策展人董冰峰及策展组合SHIMMER和11组国内与国际艺术家/团体,共同呈现3组艺术项目:胡介鸣的大型影像装置《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陆扬的多媒体艺术DOKU: HELLO WORLD;9组国内外艺术家/团队带来的公共影像艺术展《不息之梦》 (Relentless Dreams) 。3组艺术项目结合了当下艺术最为活跃和前沿的表现形式:互动影像、科技艺术及特定场域装置艺术。
董冰峰认为项目主题METALOOP“混音”将会是长沙公共艺术计划持续思考的一个主题,“混音”体现了一种叠加和互动的关系,包含着变化、不确定性和融合对话的概念,呼应着当下艺术与复杂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另外,“混音”也是一个音乐概念,希望这次公共艺术计划能够以新颖的形式,复杂的概念思考,以及非常明确的在公共空间的自由交流等因素为前提。他表示:“这次的艺术计划面临着观众的复杂性,空间交流的自由性,以及各种具体现实条件的限制,我想策展团队和所有的参展艺术家都考虑到了这点。尤其是长沙IFS这样的一个人流很大的核心商圈的特定空间,这些展出艺术作品的图像、声音以及图文概念的信息,都会在这个交流空间里被放大很多倍。”
长沙IFS外景
由长沙IFS提供
METALOOP“混音”不仅形成了企业、博物馆以及文化组织之间的互动,而且走向了更为宽广的公众视野,正如策展人对于本次展览的共同期待:当新媒体艺术作品走出了美术馆这样安全的文化表达空间,它们会与大众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它们将如何参与塑造城市的集体文化形象与风格?
作为一次“走向公众”的跨界艺术挑战,本次公共艺术计划通过大型互动装置、影像等新颖的艺术形式激活了观众的参与感与关注度,并引领观众进一步深入思考当下炙手可热的社会议题:如何思考艺术与科技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如何应对颠覆性技术对于人类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寻求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共生之道?
Art-Ba-Ba邀请到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METALOOP“混音”的艺术总监及策展人董冰峰、策展组合SHIMMER,参展艺术家胡介鸣、陆扬,以及长沙科技公司希迪智驾元矿山核心技术团队、车辆工程部总经理刘洲,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实践经历,共同探讨了他们对此次公共艺术计划的参与体会,以及对于艺术与科技在当下现实与未来视野的思考。
:
METALOOP“混音”艺术总监、策展人-董冰峰
董冰峰
董冰峰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和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能否结合你作为影像艺术研究学者、策展人的专业身份,以及曾经策划过的相关展览以及公共项目,谈谈此次项目的发起缘由和预期效果?
董冰峰:
我参与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的策划,是和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专业工作紧密相关。项目一开始,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就是主要的专业顾问。所以这个计划的开端,就是长沙整个城市的部分博物馆、文化机构和科技企业的紧密协作。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生态的问题,而不限于项目的主会场长沙IFS国金中心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
的确我过去的策展工作,主要都是集中在美术馆系统。一方面,当代美术馆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很大的制度实验的可能性。另外就是,美术馆在今天已经普遍为公众所接受,已经成为公众的审美教育和休闲活动的场所之一,所以今天美术馆的议题也逐渐变成一种“公共空间”的议题。所以这里面,无论是传统的艺术形式,还是新媒体艺术的方法,其实都要面对这种整体性的社会变化和需求。本质上无区别。
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LED大屏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不息之梦》 (Relentless Dreams) 现场观众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从一开始的构思就是一个纯艺术展。长沙IFS给了策展团队和参展艺术家完全的信任和支持。胡介鸣多次来长沙现场考察和创作,而公共屏幕展示单元的国内外艺术家,也都是为了这些特定展示平台而最新委任创作的。如果不是疫情的直接影响,我想这个项目会有很多的专业界和公众的讨论活动和广泛的交流。目前而言,只有长沙观众可以亲身目睹。
5月15日一整天的开幕活动,效果非常好。上午的艺术家线上导览和下午学者的主题论坛“元宇宙时代的社会、技术与艺术”,现场和线上观众的反应都非常的踊跃和积极。一个是这样的艺术活动形式,在长沙还不是非常的多,所以政府也很支持。另外就是这个公共艺术计划的主题和作品提出的一些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概念,也引发很多讨论。接下来我们也期待后续的系列教育活动和观众的参与及回应。
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混音”艺术科技高峰论坛“元宇宙时代的社会、技术与艺术”会议现场,主题演讲嘉宾黄孙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从2021年广州影像三年展的主题“重思集体”,到近期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展览“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你近年来的策展实践从影像中的“集体”跨越到了身体、宇宙、技术观念等关键词,而本次METALOOP “混音”公共艺术项目与美术馆中学术性更强的策展项目相比,则更拓展到了对科技、商业、公共、现实与未来等跨界元素的讨论,你是如何产生这些思考变化的,以及如何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之中找寻平衡支点,以回应你对于艺术的社会作用的持续关切?
董冰峰:
这些展览有一些非常相似的组织和策划背景。一个是疫情的大背景,无论我们怎么调整观察和思考角度,这个问题都渗透了所有的领域、国家和文化活动中去。在这样一个紧迫现实状况下,美术馆和艺术展览都要去反思和作出新的变化。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展览主题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一种现实关切。“重思集体”和“共同生活”等等。
第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可以把美术馆理解为一个小社会,以美术史和视觉艺术为主导的,一种观看和审美活动的场所。美术馆会反映历史、文明和艺术,当然也会反应当下的社会思考和文化发展的问题,但是毕竟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艺术同时可能是“有用”和“无用”的综合,后者是在说艺术对于社会议题总是保持着一种观念和形态上的距离。如果我们觉得现实的压力反过过来要求美术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那么艺术本身也必须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义和实践的可能性。当下的技术、生态、文化发展,甚至是国际形势的影响,都要反应到艺术的方法和概念领域中。美术馆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积极地推动和传达一种公共价值,让更多的不同背景、年龄和群体的人都可以随时、没有障碍地加入其中,进行自由交流和辩论。我觉得这是今天艺术馆和艺术展览的重要责任。
这次长沙的公共艺术计划“混音”,我们面临着观众的复杂性,空间交流的自由性,以及各种具体现实条件的限制,我想策展团队和所有的参展艺术家都考虑到了这点。尤其是长沙IFS这样的一个人流很大的核心商圈的特定空间,这些展出艺术作品的图像、声音以及图文概念的信息,都会在这个交流空间里被放大很多倍。我对这个项目的前景也很乐观。
胡介鸣,《图像宫殿》,2022
图像及综合媒介装置,
声音制作:徐程,
约:1500 x1500 x 700厘米
Hu Jieming, Image Palace, 2022
Image and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audio production: Xu Cheng,
1500 x 1500 x 700 cm
位于LG2中庭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能谈谈为什么会选择胡介鸣的《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 、陆扬的多媒体艺术DOKU: HELLO WORLD、9组国内外艺术家/团队的公共影像艺术展《不息之梦》 (Relentless Dreams) 这三组艺术项目吗?以及如何理解他们的艺术形式所探讨的今天技术变革下当代艺术与科技创新、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人类文明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复杂性样态和多元价值?
董冰峰:
过去的几年里,我和胡介鸣有过几次比较深入的合作。个展和群展都有。这次在长沙公共艺术计划的筹备过程中,我和胡老师也在准备谢子龙影像艺术馆的大型群展“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的作品。这两个项目几乎同时开幕,胡介鸣同时参加了这两个展览,所以他这次在长沙进行了多次的走访和创作。在这两个项目中,参展作品的“当地化”很重要。就是一个展览和本地观众,历史和文化的对话。胡介鸣也做了精彩的诠释,从概念上和艺术形式上都是。
正如他在开幕论坛中的演讲“再造空间”。这次作品表面上看是图像艺术为主的,结合特定空间的装置计划。但是这次图像的创作又包含了很多艺术家个人和机器算法的偶然性,这些变化又和艺术家面对的具体的现实空间有联系。“再造空间”也就意味着要对于原有的现实空间进行观看和体验方式的实验,这些实验既是抽离的,虚幻的,不断变化的;又是非常聚焦的,人们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和现实中的自己。艺术家说的“我们可以改变空间、拓展空间、创造空间”。这个项目里,他也和声音艺术家,当地的科技企业合作。在现场装置中,观众经常会发现记忆和现实在时空变化的环境下产生新的理解与互动。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自身生命力和记忆可能性的图像装置计划。
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混音”艺术科技高峰论坛“元宇宙时代的社会、技术与艺术”胡介鸣发言现场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陆扬的创作我一直关注。尤其是他几次比较明显的发展和变化。无论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还是生命形式的不同理解,我觉得他的创作对于今天的现实和观众来说,都有很强烈的对话可能性。这次很多的年轻观众对于他的作品的反映非常热烈。
这次长沙IFS的公共屏幕的部分由SHIMMER独立策划,主题概念和艺术家名单都是。过去我也很关注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CAC) 的工作。我觉得毕昕个人的工作主题非常清晰,SHIMMER是她首次以艺术组合的方式工作,对于这次公共艺术计划的主题“混音”和当地观众来说,她这个单元的主题和作品就很有未来感。
长沙曾被誉为“媒体艺术之都”,我想这次公共艺术计划无论在艺术的构思,还是对于现实的文化的深层阐释,都希望能够建立一次重要的艺术受众基础,积极融入当地城市文化发展中。
陆扬,Doku:Hello World 展览现场观众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Saemundur Thor Helgason,《太阳神经丛压力背带™第二代》
视频,01分30秒
Saemundur Thor Helgason, Solar Plexus Pressure Belt™G2-Countess Malaise
Video;01:30min
位于L1黄兴路LED屏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
METALOOP“混音”参展艺术家-胡介鸣
胡介鸣
胡介鸣是当今中国数字媒体和录像装置的先驱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驻足于时间、时空、历史、记忆的交替更迭,利用众多的媒介,不论摄影、录像或数字互动技术,持续提出他的观点和质疑的主题。让观者置身于过去的、不确切的某一个时空中,个人记忆中的图像被唤起,形成个体的文本。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对于时间、空间、历史、记忆等母体的关注一直是你创作的核心,这样的关切在《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 中是如何体现的?
胡介鸣:
时空和历史记忆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我一直将这些命题作为坐标来观照要面对的具体问题。在“图像宫殿”中也不例外,作品中所有要素都是时空历史和记忆的具体化表述,这是有具体对象的时空记忆呈现。“图像宫殿”的创作使用了“在地性”的工作方式,我近年来对“在地性”创作做了不少尝试,这种工作方式确保了作品具备“本地性”的属性,与特定地理坐标的空间特征和人文历史紧密相连,并载入公共记忆。在“图像宫殿”中的图像信息来自长沙,从长沙的日常生活、市井街景到历史遗迹及文物等信息,我试图将长沙的时空关系压缩成一个图像空间来呈现,再造一个符号文本的长沙。我在长沙去了很多地方,拍摄了5、6千个素材,这是一个感知摄入的重要阶段,每个地方的现场气息都是独特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这种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具体的实施方案,我感觉它就这么来了,没有挖空心思费多大周折,凭经验我是信赖这些不请自到的所谓灵感的,这是自然天成的东西,比什么都靠谱。
胡介鸣,《图像宫殿》,2022
图像及综合媒介装置,
声音制作:徐程,
约:1500 x1500 x 700厘米
Hu Jieming, Image Palace, 2022
Image and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audio production: Xu Cheng,
1500 x 1500 x 700 cm
位于LG2中庭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 中经过高度提纯的色相令人联想到你在疫情居家期间创作的系列摄影作品《格物》,二者在创作语言上是否存在一种延续?前者创作在技术运用上是否进行了新的尝试与突破?
胡介鸣:
两年前的“格物”系列使用了“过曝”的色彩,这可能是一种类似心理补偿安慰的价值取向。2020年初疫情爆发,谁都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严重的事发生,正值春节之际一切突然变得不可想象,对这种突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在迷茫无聊的宅家生活中发现了家里明亮的阳光和宁静的下午,这种时空感受是对无聊生活的极大安慰,平静下来每天与家的环境和物品对话,产生了绚丽的“格物”系列。
胡介鸣“格物”展览现场,2021
图片来源于魔金石空间
在“图像宫殿”中的浓墨重彩是一种“在地感受”的反应。长沙给我的印象是火爆热烈,视觉的密度较高以及历史的重量和厚度,这些特征导致了我使用超强度的色彩关系来表现。从风格上看“格物”和“图像宫殿”的色彩强度很相似,从图式结构和符号关系上还是能区分出两者的不同来,“格物”比较客观,图像元素提纯的范围基本在色彩方面,“图像宫殿”的画面处理方式相对比较主观,符号化和碎片化的特点要明显得多。当然这两件作品是一种延续和深化的关系。这种延续和深化体现在了几个方面,“格物”中的图像基本是“独幅”画面,是在一个视角下的瞬间定格画面,“图像宫殿”的画面是碎片化的,是不同的时空关系组合成的,图像的叙事性要丰富得多。在技术上“图像宫殿”更多依赖于机器的算力,是人的想象力和机器的算力博弈的结果,这种人机博弈带来的是一个新的时空,这个空间非常大,潜力无穷,够玩上一阵子的了。从空间关系上来看 “格物”是纯粹的二维表达,“图像宫殿”是一个三维空间,二维图像在这里依托在三维空间中叙事,形成一个连续的图像流,在这个“流”上设定了从现在回到过去,再从过去来到现在的时空坐标关系。在输出的材质上选用了UV输出在钢化玻璃上的呈现方式,视觉上有一定透明度,会有一种隐约重合的融合度,引发更多的想象余地。
胡介鸣,《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 展览现场观众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结合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你认为新媒体艺术会出现怎样的新表现形式?它会以何种的姿态与日渐数字化的世界产生关联?
胡介鸣: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笼统的泛指,只要使用新的媒介产生的具备艺术属性的事物都可算在新媒体艺术的名下。在当下来看最新的媒介依然是基于芯片的数字媒介,运用数字媒介产生的艺术就是新媒体艺术。从现在发展的趋势看新媒体艺术可能会朝着非物质化的虚拟空间中发展,比如这几年兴起的元宇宙。原因很简单,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必然会造成这个结果。元宇宙的概念30年前就有了,尼尔·斯蒂芬森在他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描述了元宇宙,92年的元宇宙只存在于我们想象空间中。现在因为有了区块链技术,有了Web 3.0,元宇宙降临到我们现实当中了,很快我们的资源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到这个虚拟的时空中,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那么大量的资源被吸进这个貌似不太靠谱饱受质疑的虚拟世界中呢?我想主要原因恐怕要归结于数字化的基本属性,虚拟时空是数字化的真正归宿。在现实世界中数字技术永远只能成为工具,而在虚拟世界中它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当然虚拟世界的造物主就是人类,所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一回事,只是形成的介质不同。从这一点看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一个类似镜像的关系,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会像“照镜子”那样看到自己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景观,我们还会以数字人类的身份走进虚拟空间,在那里生活工作、创作作品、思考哲学问题、交易资产创造财富、构建社会实现人生理想……与现实世界高度重合的镜像虚拟世界可能就是新媒体艺术的新表现形式。
胡介鸣,《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 展览现场观众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
METALOOP“混音”参展艺术家-陆扬
陆 扬
中国新媒体及生物艺术领域备受关注的新星。作为活跃于全球艺术馆博物馆的先锋艺术家,是2022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之一,也是德意志银行公布的2022“年度艺术家”获得者。2021年《纽约时报》文章“5位值得在Instagram上关注的国际青年艺术家”中唯一被推荐的中国青年艺术家。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DOKU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该系列之后还会进行怎样的更新?
陆扬:
我用三维扫描重建技术完整扫描了超过50个表情,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真实还原了我自己的面部,然后将这个脸放在了一个没有性别的角色上,用自己的审美打造了一个自己想象中完美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所以我称之为我的数字转生,就像东方宗教里经常出现的带有本我阿赖耶识流转在不同世界中的不同自己,是自己但又不是自己。DOKU代表着非二元对立的存在,以东方文化为起点的虚拟角色。平行转生虚拟异世界超越时间空间的束缚,延展创造的维度分离躯体于物质,放下对表象的执着回归心灵,探索宇宙的一部分,数字转生将开启全新的创意协作模式,为艺术家,音乐人,舞者,诗人,科幻作家,科学家,哲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提供一个共同重写虚拟世界的平台。“独生独死”作为创作者精神世界的投射与多元文化共融的产物,将成为语言文化的障碍,引发广泛共鸣,突破艺术娱乐商业的界限,最大程度发挥数字时代的无限可能。
DOKU已经有了第一部叙事性电影,正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后续在柏林和伦敦的美术馆个展上都会有DOKU的一些新作品出现。
陆扬,Doku:Hello World ,2021
录像,尺寸可变
Lu Yang, Doku:Hello World, 2021
Video, dimensions variable
位于L7艺术廊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你的作品中经常依托各种数字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在你的作品中占据了怎样的角色?
陆扬:
我虽然使用着一些新的技术和工具,但是并不会被这些技术工具左右,它们只是工具而已,就跟画家用画笔作画一样,纵观历史,所有留存在艺术史上的作品的核心都是最重要的,比一时的形式感和表达工具都更坚固,所以虽然媒体定义我为新媒体艺术家,但是我个人只觉得自己是一个用好用的工具创作的人而已,工具的变革对我来说就是更方便产出创造力。
Art-Ba-Ba:虚拟数字人DOKU除了具有超越二元性别的身份特征,Ta还承载了你对后人类和未来世界怎样的期待?
陆扬:
DOKU就是我的数字分身,我可以用他来表现作品,我个人对后人类和未来世界毫无期待。
陆扬,Doku:Hello World 展览现场观众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
METALOOP“混音”策展组合-SHIMMER
SHIMMER
策展组合SHIMMER是由策展人、研究者、作者毕昕与音乐厂牌主理人、活动策划人、俱乐部主理人Gaz Williams组成的研究/策划组合。通过研究、链接与策划数字艺术、当代电子音乐、颠覆性技术与Web3.0日益纠缠的线索,探索数字美学、思辨性设备与加密经济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意。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LED大屏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不息之梦》 (Relentless Dreams) 展览海报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不息之梦”的展览主题是基于何种思考来组织构建的?在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上有着怎样的考量?
SHIMMER:
在构思这个展览的筹备期,我们曾短期造访过长沙。作为「空降的」策展人,我们不希望将它变成一个仅与我们个人兴趣相关的实践,而是希望尽可能地通过在本地所吸收的信息、冲击和感受去寻找一些能够与当地观众建立沟通的桥梁。即便这种短期的造访会带来理解和感受的偏差,那在我们看来可能也是很有趣的。自动化技术是我们在这次短暂参访中的一个重合的线索,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还是智慧农田管理,围绕着自动化所展开的叙事与批判已经不仅仅是学术领域所讨论的话题,它也浸润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之中,一种不眠不休,运转如常的增强体系成为了基本状态。自动化的特征是将时间的使用最大化,没有睡眠的时间,也反映了人类无休止的梦想。这种修辞的关系也是这次展览标题的来源。在这个展览中,我们想再次探索一种更为基本的人机关系,什么是全新的驱动力?什么是非线性的自我调节?没有睡眠的时间里如何做梦?基本上所有选择的作品都以一个个单独的叙事回应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在这次的策展文案中也以故事的方式,描绘了三种预设的场景,将我们的思考以某种观众可以将自己带入的视角描绘出来。
在筹备这个项目的阶段,我们与董老师也交换过很多想法。其中一个最大的共识是,这个展览也是一次走向公众的挑战。艺术家的作品走出了美术馆这样一个安全的文化空间,会与大众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也是这个项目值得被期待的地方。
nabbteeri,《朴素无脊椎崇拜民族志及其他邻里关系》,2019
3D动画,高清视频,有声英文对白,中英文字幕,19分00秒
nabbteeri, Ethnographies of a homespun spinelessness cult and other neighbourly relations: Gingerbread house, 2019
3D animation (HD), sound, English audio with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19:00min
位于L5室内LED大屏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展出的九组作品集中体现着对于科技主导的标准化叙事的另类反抗与重构,从中既可以感受到对于技术滥用的焦虑,也可以看到对于良善技术的乐观期待,能否进一步谈谈对于科学技术的思考与态度?作为数字时代的策展人,应该对于艺术与科技日益紧密的联系持有怎样的期待与警惕?
SHIMMER:
九组作品的表达我们认为还是比较诗意的,比如nabbteeri的《朴素无脊椎崇拜民族志及其他邻里关系》用无脊椎动物这样一种不明性状的形态,想象了一种分布式的、多物种间多孔式的文化结构,将垃圾、废物与剩余改造成复杂而浪漫的邻里关系。或者是Joey Holder的《深渊探者》,通过虚构的杂交生物与水下世界描绘了一个超越数据监控的、更黑暗却也更为积极、安全的地方。施蕊妮的《心弦》也描绘一种巴别塔式的浪漫对话。陆明龙的《Nøtel》用优雅而讽刺的独白方式,在幽灵般的全息场景中探索了劳动力、监控、信息黑匣、数据主权与隐私等问题,等等。
第二个提问可能是一个需要持久考虑的问题。在这个庞大的问题之下如何提出更具体的问题可能是我们重点思考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许应该促进打破原有的偏见,我们希望能够走出相似问题之中的徘徊。
施蕊妮,《心弦》,视频,05分25秒
Shi Huini, Strings, Video; 05:25min
位于L1西北广场电梯屏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Joey Holder,《深渊寻者》,2021
双通道有声高清视频,7分41秒
由艺术家与伦敦Seventeen美术馆提供
Joey Holder, Abyssal Seeker, 2021
2 channel HD video with sound; 7:41mi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seventeen, London
位于L1西北广场大屏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Lawrence Lek,《无店》,视频,音乐,5分00秒
Lawrence Lek, Nøtel (Corporate Trailer), Video, sound; 5:00min
位于L1西南广场大屏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
2022长沙公共艺术计划联动单位-希迪智驾
Art-Ba-Ba:希迪智驾为本次展览设计的基于《图像宫殿》 (Image Palace) 的驾驶体验游戏为参与者带来了多元立体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同一般意义上的驾驶类游戏相比,该游戏在画面呈现和交互设计中有着怎样的特殊考量?
元矿山核心技术团队、
车辆工程部总经理刘洲:
让我感觉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在虚拟世界中重建了一个三维的《图像宫殿》,并且把图像宫殿的部分静态画面变为了动态的视频,并且用我们的产品——无人驾驶的纯电矿卡作为主角在图像宫殿中游览,并用长沙特色的臭豆腐、小龙虾等虚拟物品漂浮在道路中,核心的初衷是想通过3D游戏的方式对图像图像宫殿在空间尺度进行维度的提升,让它在可以随意塑形的3D世界中展现更大的艺术张力,并且赋予该艺术品一种长沙本地文化的沉浸感。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品伴生展现形式。
希迪智驾—“Meta-Mine”智能驾驶舱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Art-Ba-Ba:能否结合你的专业背景与工作经验,谈谈你如何看待科技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元矿山核心技术团队、
车辆工程部总经理刘洲:
我其实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有一个因素让地球的人类发展产生重大的转折,那一定是科技,从火的发明,到火药的应用,和数次的工业革命,科技完全是人类社会结构、技能、工具甚至进化方向的主导因素,而在我们科技爆发的二十一世纪,目前已知的通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能源技术会在短时间内(未来三十年)剧烈的改变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寿命等等,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科技的发掘史,如果把科技看做一种生命,甚至可以理解为,它通过寄居一代又一代的一种叫人的生物,让自己慢慢成长。所以人和科技就是相伴相生的关系。
Art-Ba-Ba:现代科技对于艺术的表现语言、材料媒介等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与影响,技术性思维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日益突出,同时一些高科技的产业项目也在追求艺术化的呈现形式,你如何看待这种科技与艺术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价值判断?
元矿山核心技术团队、
车辆工程部总经理刘洲:
这也是这次合作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个点,我理解的艺术和中药很相似,从生活的各种原材料里组合、提取出一些能表达观点、态度、关系或者引发思考的一些叫艺术品的实体。而这个过程就像熬中药一样是非常痛苦、漫长甚至折磨人的,而且产出的艺术品往往也像中药一样不能做到完全的纯粹(这也是艺术的特色之一),但是现在的技术就好像西药的分子级别的操作,能够通过非常直接的技术手段(如3D动画、全息投影、机械手、虚拟现实等等)直接甚至赤裸地表达出艺术家想要的艺术呈现。可能会让艺术变得更加直接、粗暴甚至丢失了那种委婉和留白的张力,因此我的观点是科技必然是艺术呈现形式的发展趋势,也会让艺术增加很多呈现的维度,但是怎样用好技术,让艺术能够变得更加艺术,而不是让艺术变得简单、粗暴,这是需我们要深度思考和实践的。
希迪智驾—“Meta-Mine”智能驾驶舱
图片由长沙IFS提供
REVIEW ↓
话题
在“应复尽复”的上海,艺术如何走出“真空”?
侧面
威廉·麦金农:它们不是树,它们是一些标记
话题
Erewhon:虚拟的当代现实与当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