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条西北艺术家生存、创作转向的文化游牧履迹

Art-Ba-Ba办公室 Art Ba Ba
2024-09-03
 








展览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

银川当代美术馆












武波,《风滚草》,2023

黑色墙体、电风扇、风滚草,600 × 300 × 40 cm × 2p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身份本身是可以被陈述的,反映了不断变化的经历和支离破碎的沧桑。身份也就成为我们在过往的叙事中,在寻找自我位置的不同方式时所赋予的命名。”





撰文 / Ying

本文图片致谢参展艺术家以及银川当代美术馆




何迟(1978年生):“‘我在北京七、八年,没有吃过白米饭’1,不是想表达吃不上米饭,只是因为我们甘肃人就爱吃面食,不喜欢吃米饭。”


高元(1981年生):“我长在西宁的东关,那里是一个回族聚集区,只有2、3户汉族,我们是少数,比较受欺负。”


马一(1987年生):“我在回民区长大,我们全班人都姓马,全班人都是回族,没有一个其他姓氏的人。后来转过来一些外地的学生,被排挤得很厉害。”


毛同强(1960年生):“我是生活和生长在银川的当地艺术家。这里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有秦腔剧团、京剧院、豫剧院、越剧团……在这个地方有任何口音,都不至于感受到排他性。”


常践(1995年生):“我从来没有去大城市创作的念想,因为我觉得我的创作不用去其他地方,你生存的地方,无论是宁夏也好、北京也好、上海也好,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地方。”





以上发言截取自几位参与了银川当代美术馆“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的艺术家在展览开幕期间的谈话以及在公教活动“我们都是大风吹来的沙子”中的自我介绍。展览由冯博一、缪子衿联合策划,邀请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的26位艺术家,围绕着文化游牧的履迹,呈现了54件/组作品。




何迟,《我比较懂事》,2011

摄影,66.5 × 100 cm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毛同强,《终“我”予 影》,2023

影像装置,200 × 200 × 1200 cm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萨子,《一棵树》,2012

手绘地图、白盒子(十年流浪、搬迁的生活资料和用品)树等,尺寸可变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何谓“西北”?何谓“西北艺术家”?仅仅通过几位艺术家发言的片段,这一身份标签意涵的复杂性就可见一斑:西北天然是一个中心话语体系中的边缘异地,一个需要被理解、被解读的他者;西北作为整体自身暗含的复杂与异质,包括民族间的融合、冲突,多数与少数的异位;政治历史对城市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西北艺术家如何与这种身份自处的问题都被统合在“西北”这一地理或行政区划范畴内。


策展人冯博一在策展人文章《我们都是大风刮来的沙子》中提到有艺术家因为不愿强调西北籍的身份而婉拒了参展邀请,他认为“身份本身是可以被陈述的,反映了不断变化的经历和支离破碎的沧桑。身份也就成为我们在过往的叙事中,在寻找自我位置的不同方式时所赋予的命名。”艺术家对于被“西北”定义的忧虑可以理解,但换一种角度思考,艺术家通过参与展览实际上也可以对“西北”进行主动构建。尤其是在银川当代美术馆这一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当代美术馆,展开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北、西北艺术家群体的代表性研究更加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银川当代美术馆





因为西北地区(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相对边缘,迁徙似乎是绝大部分出身西北的当代艺术家们都曾考虑过的问题。“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以“在路上,又不期而遇;界限的两边,都是世界;并非别处,从此殊途;逶行之迹,且触地不绝”四个单元,根据艺术家们从故乡到中心城市迁徙与栖居的经历,结合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时代变迁,呈现出一条西北艺术家生存处境、创作转向的基本脉络。




常践 ,《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2023

显示器、干土、电缆线、电池,200 × 200 × 70 cm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关于迁徙,1995年出生于宁夏银川的常践在短暂地去上海学习生活后决定回到家乡。相对其他年轻艺术家常践的迁徙经历较少,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他也不是一个迁徙的信仰者。他本次展出的作品《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基于一场行为,作品的题目源自艾青在1938年创作的描写黄河北方流域苦难场景的诗歌《手推车》。2022年夏,常践脱下鞋,赤脚在一段路面上来回奔跑,一旦停下脚就会被路面的高温烫伤,直到筋疲力尽。常践参与过许多宁夏在地性的艺术项目。2021年,他作为策展人在宁夏西部美术馆策划了《七种贫困:宁夏为什么没有麦当劳》,7位参展艺术家分别前往中卫、石嘴山、腾格里沙漠、贺兰山、等地进行创作,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解睿也在其中。




常践




解睿,《你知道哪还有骡子吗》,2023

摄影,尺寸不一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高元 ,《夹江公园》,2023

视频,21'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邢丹文

摄影:Jeanne Du





跨越城市、国家的迁徙也会在艺术家的创作中留下痕迹。邢丹文在西安出生成长,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摄影的方式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也曾经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她现在把工作室设在了北京怀柔的山里。西安-北京-纽约-北京;城市-乡村-城市-乡村,邢丹文的迁徙是多层面的。在本次展览中她带来了3件/组作品。在作品“墙屋”系列中,艺术家将自己置身于荷兰的约翰·海杜克设计的“墙宅2号”建筑中,以个人形象演绎了一个个透过窗户看向中国城市景观的孤单个体。“都市演绎”系列中,艺术家在一系列房地产沙盘的照片中植入了戏剧化的场景,而她自己则作为主角演绎了一个个幽默虚构的故事。双屏影像作品《线》通过描绘一场由线牵动的母女关系,试图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权利的复杂性,以及“爱”的关系和角色。




邢丹文,《都市演绎》系列,2004-2020

摄影


邢丹文,《墙屋》,2007

视频投影、有声、循环播放


邢丹文,《线》,2018

双视频短片全高清、立体声、原创配乐,11'30''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王莹,《租赁一平方米》,2020

事件,300 × 400 cm


王莹,《诗歌旅馆》,2016

事件,300 × 400 cm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2号展厅的入口处是两个惹人注目的“房间”,其中一间向外敞开,还原了一个简陋、促狭的室内空间,地面上用胶带贴了一个矩形。一排红色的霓虹灯字悬挂在天花板上“看在钱的份上就忍了吧”,这是来自艺术家王莹的作品《租赁一平方米》。王莹曾在北京学习、生活多年,近期又回到了家乡,在西安美院读博。城中村原住民的身份是引发她创作的一个支点。2020年,艺术家在西安的城中村中寻找不同的租客,试图在其生活空间里租赁一平方米。租客及其物品均不可进入其中,违反规则的罚金会从艺术家支付的租金里扣除。为了监督一平方米的使用情况,艺术家在租客的生活空间里安装监控并持续拍摄一个月。尽管需要让渡出生活的权益,许多租客为了获得租金收益依然接受了这样的要求。另一件作品《诗歌旅馆》创作于2016年,艺术家在城中村内开设了一家旅馆,任何人只要可以背诵一首诗就可以换取一晚的住宿权。




王莹




邵译农+慕辰,《天地一罗绮》,2012

不锈钢项链、石头尺寸可变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庄辉 ,《祁连山系-8》,2014

视频装置,尺寸可变


庄辉 ,《万物(一)》,2006-2020

广告纸打印、布展废旧材料,尺寸可变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庄辉的个人史也是一部出走与回溯的历史。庄辉1963年生于甘肃省玉门市,在十三岁时离开家乡,开始在洛阳自学绘画。1979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成为了一名工人,1996年移居北京,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身份的艺术家。他曾定期走访祁连山脉,并于2014年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长期项目。本次展览展出了庄辉的影像作品《祁连山系列-08》。2014年5月,艺术家在祁连山选择了8个有特征的地区,并将携带的红外线摄像机隐藏在山里做隐闭拍摄。2个月之后他从原路返回,依次从机器中取出拍摄好的SD卡,将机器留在了原地离开。庄辉的另一件作品《万物(一)》将100多张博物志式的摄影图片附着展览搭建后剩余板材之上,随意堆叠斜靠在展墙上,与影像作品共同形成了游走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氛围。




庄辉




胡佳艺,《无边》,2013

摄影,60 × 90 cm × 4p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褚秉超,《七府环屏-植物夏考》、《七府环屏-白垩纪》,2023

岩芯、钢结构、植物标本,原稿尺寸可变


褚秉超,《手稿》,2023

纸本素描淡彩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上图:颜峻,行为艺术表演


下图:颜峻,《打口,disc 072-133》,2018

声音(立体声),15'19''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在开幕当天,艺术家颜峻在展厅中进行了一场行为艺术表演,通过拍打一把塑料椅子、用一根筷子敲击金属保温瓶以及自己的声音塑造出一段充满张弛起伏的声音剧场。如同展览中的作品《愚蠢回归b1》一样,延续自艺术家去别人家中用现成品即兴表演的“客厅巡演”项目。颜峻1973年生于兰州,1999年至今工作生活在北京,投身于地下摇滚,曾经是乐评人和演出主办人、出版人。2003年起开始创作实验性的音乐、录像和装置。




边云翔,《Corridor》,2023

影像,5'18''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许多年轻一代艺术家从教育阶段就开始了长途迁徙。1991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边云翔,2019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他本次展出的两部CG影像作品《Corridor》和《Bled》讨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纷争,对抗,野心在自然和时间的作用下融入荒原的故事。其中《Corridor》以地缘政治的视角溯源了河西走廊当下的土地景象与原始文明之间的关联,《Bled》则讨论了由沙尘串联起来的气候现象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政治议题,两部影像都配有英文旁白。




边云翔




云峰,《沉默》,2020-2022

明胶银盐相纸(黑白)、铜版、亚克力、口水,独版,50 × 70 cm


云峰,《夕阳1-16》,2021

纸上蓝晒,1.6 × 3 m × 16 p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郭锦泓,《过去夜中再临之书》,2023

综合媒介,尺寸可变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郭锦泓出生于青海牧区,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成长于青海和俄罗斯,2011年毕业于俄罗斯皇家列宾美术学院,获油画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纯艺术硕士学位。此次参展作品《过去夜中再临之书2》以艺术家家中的老照片出发,在走访了照片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地点,发现它们已经如每一个中国城市一样随着发展和更新被“消失”后,似乎照片所带来的唯一线索也随之消失。墙纸、影像、绘画、摄影、诗歌与美丽的织物拼贴出一个碎片化的、华丽与空虚并存的记忆空间。




郭锦泓




马一,《彼岸》,2023

图片、影像 、实物(望远镜、抄写的诗文、桌椅)尺寸可变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展览现场





我们都知道现在不是一个诗的时代,“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却是一个诗歌含量颇高的展览,也许正是西北与主流的疏离和相对中心的边缘为诗歌留出了喘息的空间,迁徙、远方和诗歌在这里共享着相同的忧伤和浪漫。艺术家马一曾一度因为学习障碍辍学,进入清真寺学习阿拉伯文字和书法。他把十三世纪波斯诗人鲁米 (Rumi) 的诗歌《给你的礼物》放置在无人区的一个沙丘上,然后来到较远处的另一个沙丘通过望远镜观看它并抄写下来,沙漠中干燥的气流扰动着文字:


   你不知道我为你选一件礼物会那么艰难

   似乎什么都不合适

   为什么要送黄金给金矿,或水给海洋

   我想到的一切,都像带着香料去东方

   给你我的心脏、我的灵魂无济于事

   因为你已拥有这些

   所以我给你带来了一面镜子

   看看你自己,记住我




马一








[1] 何迟于2022年创作的《白蝴蝶》中的一句歌词。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目前正在银川当代美术馆进行,点击海报即可跳转更多详情。


“风滚草-西北艺术家的迁徙与栖居”

展 期:2023年7月29日 – 10月22日

展览总监:吕澎、赵子懿

策展人:冯博一、缪子衿

艺术家:边云翔、常践、褚秉超、高元、郭锦泓、何迟、黑月、胡佳艺、解睿、马一、毛同强、莫倪健、萨子、邵译农+慕辰、王莹、文豪、武波、邢丹文、夏国、颜峻、杨志超、尭、云峰、周斌、庄辉

地 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禾乐路12号









 Art-Ba-Ba视频号

#TA们眼中的艺术和美术馆

第④期 艺术生态中的“TA们”





REVIEW ↓



ABB周报

M+将呈现“M+希克藏品:别传”;弘美术馆开馆;刘益谦、王薇藏品将上拍苏富比;大英博物馆馆长因文物被盗争议提前离职


侧面

艾米尔·H·法拉赫:符号、肖像、个人史中的晕眩与张力


喷水池

艺术创作者、策展人、学者再谈“过多的研究型艺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 Ba B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