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 序
王晓梅著书
郭熙作序
01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作者简介·王晓梅教授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王晓梅教授简介)
王晓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硕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与语言学系(博士)。在加入厦大分校之前,先后在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荷兰、澳门、中国大陆等地从事与中文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涵盖社会语言学与海外华语研究,先后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研究论文七十余篇(SSCI, CSSCI,Scopus),担任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RELC等期刊的编委,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英文专著《华语在马来西亚的传播》(Mandarin spread in Malaysia ) 2012年由马来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专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7年,与周明朗教授为《国际语言社会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主编马来西亚专号,探讨马来西亚多语现象及语言规划问题。2019年在厦大分校主办“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坛”,其成果2020年由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专刊出版。同时,她也致力于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参与了中国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全球华语语法研究”“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境外汉语语法学史及数据库建设”以及《全球华语大词典》马来西亚卷的编写,将马来西亚华语研究带入全球华语研究的视野。
王晓梅教授照片
02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序
郭熙
2000年3月,我受南京大学委派赴马来西亚槟城韩江学院合作开办中文系。行前,远在新西兰的同门师弟孙德坤提醒我,马来西亚是一个研究社会语言学和多语多言的试验田。到马来西亚之后看到的情况果然如他所说。我自此开始关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语言方面的研究,也因此结识了一批研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语的朋友,晓梅就是其中之一。
共同的学术兴趣促成了我们多年的通力合作。晓梅参与了暨南大学和教育部语信司共建的海外华语研究中心的多个研究项目,包括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研究、印尼华语语法研究、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整理、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等。她还参与了《全球华语大词典》马来西亚组的编写工作。她在这些工作中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晓梅先后在北京、新加坡和香港的知名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在马来西亚的长期生活、教学和科研工作,更使她对当地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外来人的眼光,参与者的体验,深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基础,再加上她的勤奋、敏锐的观察力和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精神,使她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这片沃土上的深耕细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就是她一个时期以来学术发展的见证。
就我所知,这是第一部以中文书写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专著。海外华人社会语言研究对于认识海外华人语言传承、维护、传播和发展,对于认识海外华语和中国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各地华语与源方言的关系、各地华语与当地主流社会语言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一直很受世界范围的学者的关注,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但针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方面的研究甚少。《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开了个好头。该书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作者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结合一系列实证研究,讨论了社会语言学领域所关注的多个议题,是一部特色鲜明的社会语言学新著。书中的研究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年,地域则跨越马来西亚的南北中,记录了当地华人社会的语言现状与变迁。通览全书,读者会发现,语言状况、语言认同、语言态度、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各种各样的语言竞争,语言维护与语言转用、华语的传承和传播、华语规划和华文教育管理,以及关系到语言本体的词汇借用、语法复制,等等,这部著作均有精到的论述。此外,不论对社会语言学研究,还是对语言本体描写,书中提供的新鲜语料和研究视角都非常重要。
书中充分揭示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使用情况的复杂性。英语、马来语(国语)、作为华人共同语的华语以及各自的源方言——客家话、闽南话、粤语等,都有广泛的使用,而闽南话里则还有福建话、潮州话、海南话等等的分别。马国不同地域语言使用情况也不一样。西马的五个不同地区,华语与方言使用情况各异,有的华语占优势(如南马的柔佛州,华语已经成为各领域的垄断语言),有的区域方言(强势方言)占优势(如吉隆坡、槟城州、霹雳州,尤其是槟城州)等。在槟城,越是正式的场合,华语的使用越多,甚至超过了强势方言;在吉隆坡,华语的使用则超过了粤方言的使用。同一区域内福建话和粤方言同为强势方言的话,粤方言往往略胜一筹,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本没有转移的现象,而福建话则略有转移。这些缤纷亮丽的语言风景线实在引人入胜,读到这些地方,不能不使社会语言学者怦然心动。
华语在马来西亚传播和传承的情况相当复杂,因此成了作者的一个着力点。华语在新马边界地区的传播、大众传媒与语言传播、族群互动与语言传播,这些社会语言学家们盯着不放的话题里,作者均有不少发现。例如,作者的调查揭示了华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边界的传播情况:使用者年轻化,使用场合增多,态度正面;年龄、教育程度、方言群、教育源流和地区是影响华语使用的重要变量,但是性别和家庭收入则无影响。这些实实在在的结论,没有第一手的调查很难形成。作者还对这些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它们背后的因素,如新加坡华语传媒的影响、该地华文教育本身的发展、大众的支持、全球华语价值的提升以及新马两国的语言政策等。
语言认同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点,在少数族群言语社区的研究当中也很受关注。认同和语言关系纷繁复杂,结论各种各样,引发了不少争议。书中强调,认同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个过程。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柔佛州华人的身份认同中,华人身份比方言群身份更加显著。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族群共同语在身份认同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书中指出,马来西亚的国家语言政策并不太提倡多语,华文学校不得不依靠自身来解决教师不足与资金问题,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语言上打破了费希曼关于移民社会三代之间就会转换语言的预言,至今仍顽强地坚持使用华语和源方言。这与其人口数量、居住模式、教育制度等都密切相关,但归根结底是对华人身份的认同与坚持。这种坚持是源于内心的对中华语言文化的热爱与践行。同时,在华人认同之外,马来西亚华人仍然展现了强烈的国家认同。这些结论对于科学理性地认识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很具启发性。
晓梅做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立足中西学术前沿而又脚踏实地。这本书之前,她曾就相关问题用英文发表过论文,出版过著作,扩大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的国际影响。这不仅跟她接受过国内外系统的语言学教育背景有关,也跟她尽管长期在海外工作,一直保持着跟国内学界的联系和合作有关。晓梅对中国国内语言生活研究的发展一直给予密切的关注。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生活、语言资源、语言认同、语言传承、语言维护、语言规划和语言景观等,这些目前活跃于国内学术活动中的议题都得到了精彩的开掘。作者将马来西亚华语看成是一种资源,显然源于国内对语言资源属性认识的深化。她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语言生活事实,分析全面、细致、深入。她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及其管理更是用心多多,仅华文独中的调查就进行了两年。她通过获取的大量的数据,把事实说得清清楚楚,让人信服。
读晓梅的这部著作也给我不少触动。几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关注全球各地华语大有可为》的短文,其中有一段话: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语。”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在走向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祖国的语言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界各地的华语形式多样。这跟华人原来的方言有关,也跟新住地的语言有关,还跟移入的时代有关……关注全球各地华语大有可为。
晓梅的研究成果使我多了一些底气。同时,我也想到,要做好全球华语研究,需要加强区域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和华语的研究。海外华语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一份宝贵的语言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社会语言学需要搜集整理这些资源,需要描写语言生活的各种事实和各地的华语——包括当下的和历史上的,需要在描写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分析解释。此外,我们不仅要描写各地华语生活的状况和特点,还要寻找各地华语特点和变化的来源,它们跟当地方言和主流社会语言的关系,跟中文大本营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通过区域间华语的比较会看得更清楚。
南国之梅,应有异芳。步履不歇的晓梅已经踏出了一条异彩纷呈的学术路径,开始把学术研究的坚定步伐迈向更为广阔绚烂的学术园地。南国之园,各有其美。东马,千岛之国印尼,菲律宾等地,既有参差多态的华语生活,也有独特宝贵的华语资源等待发现。我衷心期待着她能在区域华语研究上取得更多的成就,为学园增添更多的芬芳。
是为序。
郭熙
2020年6月30日
农历庚子年五月初十
编辑 | 张馨月
华语HUAYU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往期推荐
华语HUAYU
华语HUAYU
华语HUAYU
李计伟 | 大华语视域中“帮忙”用法的共时差异与历时变化
华语HUA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