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2)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4-09-0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语言不是矿泉水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2)
汪惠迪


下面这张报纸是2007年7月3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A5版上“今日人物”专题所发表的一篇报道,作者是该报记者陈品洁小姐。


我是应马来西亚南洋报业集团执行董事兼《南洋商报》总编辑锺天祥先生邀请前往访问的(上图右小图为锺天祥先生和笔者在报社门厅的合影,右为锺天祥先生)。

锺先生曾任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联合早报》驻印尼办事处主任、香港明报报业有限公司董事兼《明报》总编辑、一带一路策略理事会主席(马来西亚)及台湾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著作有《世界风云录》《印尼多事之秋》《现场真性情》及《李三春、华教、马华》等。

锺先生是我国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他在读硕期间,曾应江苏省常州市侨联主席孙仲华女士的邀请,专程从南京到常州,为当地老归侨做关于印尼的专题报告,会议用语是普通话。进入互动环节,有的印尼归侨用印尼语提问,锺先生随即用印尼语回应。老归侨们不知有多少年没机会讲他们孩提时代讲过的印尼话了,突然机会来了,顿时,兴奋激动,争着发言。客随主便,双方大秀印尼语,报告会在热烈亲切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锺先生是1995年到新加坡《联合早报》工作的,我俩同事多年。他知道我专事文字工作,所以出任总编辑后就邀请我到马来西亚给他们的编采人员讲讲语用问题。

    我受邀后,拟定了一份“课程纲要”,于2007年1月29日,提呈给《南洋商报》。

“纲要”所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员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了解新闻写作中常见的语用问题,并能学以致用:记者在撰稿时能够正确地遣词造句,撰写合乎规范、文通字顺、浅白易读的新闻稿;编辑在审稿时具有判断正误优劣,长句化短、发现并改正语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有4项:一,新闻文体的语言特点;二,字用;三,词用;四,句用。教学时间6小时。教学方法为启发讨论,精讲多练,双向互动。为此,我设计了13个练习。受时间所限,不进行测试与评鉴。

“课程纲要”通过后,我就编教材,把题目定为《新闻写作中的语用问题》,全稿5万字,在“用”字上下功夫。教材中的范例和误例都选自新马报纸及我十多年来从新闻写作中所收集的语料。

教材有4个附录:1、最常见的100个别字;2 、2006年中国十大语文差错;3、常用字用法辨异;4、常用词语用法辨异。这些资料实用,很受欢迎。教材由《南洋商报》印刷装订,人手一册。

2007年6月2日,我从香港到达吉隆坡,锺天祥先生亲自到机场迎接。

笔者和锺天祥先生(右)摄于吉隆坡国际机场


6月4、5两日讲课,因为报馆的编采员工大多在下午上班,所以上课时间定在上午9点到12点,接连3小时,中间茶歇一次。每天下午,我就深入到编辑部,跟记者、编辑交流。因为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工作过十多年,虽然两国出版的报纸都不在对方发行,但是因为交流需要,所以每天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对方的报纸,所以交谈时,共同话题很多。

相隔9年,即2016年,3月18、19日,我随商务印书馆团队到吉隆坡,向马来西亚专家学者征求对《全球华语大词典》条目的意见。应邀参加审稿的报人邓玉璇小姐就是当年培训班的学员,她是《南洋商报》的姐妹报《中国报》的资深编辑,现任副编辑主任。当时,他们报社就她一人来参加培训,她听课认真,提问也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号那天,我接到《南洋商报》记者冯运达先生的电话,说他知道我们到吉隆坡了,表示要来采访,我们当然很欢迎。很快地他来到会场,我向他详细地介绍了我们这次到马来西亚来的目的和会议的程序等情况。次日,会议新闻成为他们的独家新闻,刊登在B7版头条版位。

《南洋商报》独家报道了《全球华语大词典》征求意见会的新闻


在《南洋商报》讲了两天课,给记者、编辑做了一场关于语言规范化的专题报告。接着,就给跟《南洋商报》属于同一集团的《星洲日报》全体编采人员讲了一场,讲的是关于新闻语言规范化的问题。离开吉隆坡后,北上槟城,为《南洋》《星洲》在北马的伙伴《光明日报》编采人员讲了两天课,这才完成任务,于6月16日离开槟城,返回香港。

19239月15日19291月15日1987年12月18日创

《语言不是矿泉水》并不是我报告的题目,是我在报告中提到“语言不是矿泉水,自产生以来就不曾净化过”。我国语言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必须健康,必须规范化,但是不可能纯洁。我同意这种观点,所以用“矿泉水”打了个比方。可能是记者觉得这句话比较新鲜或者她感兴趣,就拿这句话做标题,还在“不是矿泉水”5字上套红。

离开《南洋商报》前,言论版邀请我开一个专栏,以“语用”为主题。我接受后,就以“守护语林”为栏名,每周写一篇,逢星期一刊出,共写了72篇。

2008年10月6日言论版的“守护语林”


我在吉隆坡的那几天,锺天祥先生指派副总编辑黎秀珠女士照顾我的生活,使我非常顺利而又愉快地完成了讲课任务。在《南洋商报》的那些日子里就像在家里一样。

顺带提一笔。退休后,锺天祥先生出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策略理事会主席,黎秀珠女士和我的新朋友庄兴亮博士都是理事会成员。2017年10月31日,理事会在锺先生带领下访问我国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会见了锺天祥博士一行。

马来西亚华人为促进马中友谊,真是不遗余力啊!

天祥博士(右三)、黎秀珠女士(右二)和庄兴亮博士(左一)


END

审核|郭   熙

策划|刘   慧

文字|汪惠迪

图片|汪惠迪

编辑|李思敏


往期推荐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40)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9)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8)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7)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6)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5)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