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创新

章鱼网络刘毅:Web3.0除了技术,和加密货币毫不相干

刘毅 Web3动向 2023-06-28
“在数字世界的荒蛮时代,人类的数字大迁徙,纷乱而芜杂,充满着未知与蒙昧。
我们致敬先行者,感恩在黑暗中点亮火把,在泥泞中探索前行的道路。
我们以先行者为师,承续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在人类数字大迁徙的史诗中,走出自由之路。”

6月26日至7月1日,万向区块链董事长、HashKey Group 董事长肖风博士发起成立“肖风专场|致敬先行者”学习社群,以区块链、Web3、AI、元宇宙等数字领域为议题,邀请行业资深从业者进行AMA分享。

6月28日上午,章鱼网络创始人刘毅受邀做客“肖风专场”学习社群,并分享了他对于“Web3.0概念”的精彩观点。刘毅有着超过10年的加密资产投资经验,投身于Web3创业近5年,是Web3.0、区块链技术、通证工程和社区治理的资深研究者。

在本次分享中,刘毅认为,Web3.0是抗寻租的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用社区拥有(community-owned)的去中心化加密协议网络,代替公司拥有的中心化平台。去中心化只是手段,抗寻租才是目的。但是,加密协议网络是否能在更多领域充任平台,尚待证明。

以下是动向君根据刘毅的演讲和问答整理的文字内容,分为“Web3.0的概念问题”和“问答环节”两部分进行呈现。

一、Web3.0的概念问题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对Web3的理解,即Web3.0的概念问题。

中国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翻译成现代语言:没有清晰的概念就难以应用逻辑,形成有价值的推论。我认为概念的价值取决于其推论的价值。推论的价值不在于完美地解释过去,或者符合某种道统,而在于具有预测能力,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很少有一个广为认知的概念(甚至有数万人以此为业)如Web3.0这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提的Web3.0概念也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指正。很多朋友都有自己提出的或者认可的Web3.0概念体系。但本次分享和随后的讨论,我不会评价其他体系。

有些体系逻辑并不自洽。我是到了不惑之年才明白,除非是很熟的朋友,直接指出别人的逻辑错误是不礼貌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确定两个逻辑自洽的理论哪个更有价值,几乎不可能。只有等未来成为过去,才能证明哪个理论的预测更准确。其实,即便预测了公认的事实(就什么是事实达成共识同样很难),理论体系的价值仍然值得怀疑。任何事实的成因都具有无限复杂性,预测成立往往是因为运气好。

扯一点认识论的闲言碎语,是提前为自己辩护:今天不讨论别人的体系,不是出于狭隘和傲慢,仅仅是出于自利。既然徐道彬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我就希望占用大家有限的时间,求证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知。如果讨论多个体系,时间肯定不够,而且受线上文字交流的信息带宽限制,也必然不能尽兴。另一方面,我相信如果你认真了解我的观点,总会有点收获。我从事加密资产投资超过10年,投身Web3创业将近5年,愚者千虑,也终有一得嘛

好,废话说完,先抛结论:Web3.0是抗寻租的互联网平台经济(rent-seeking resistant Internet platform economy)

Web3.0运用源于加密货币的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联网平台的去中心化。但Web3.0并不是加密货币改名换皮,或是其直系子孙,或高级阶段。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仍在向“更好的货币”迈进,跟Web3.0是两个平行的运动,只是共享了若干技术。

从字面意思看,Web3.0是继Web2.0之后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一些研究者和从业者认同Web2.0是互联网平台经济,虽然跟早期定义不符,但更能反映Web2.0的经济实质。

经济学所说的平台(Platform),是指通过撮合交易和交互创造价值的经济系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电信、地产中介都是平台,互联网巨头无一例外都是平台。看看我们手机上每天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的apps,Web2.0平台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多数角落,大幅降低了各类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率,创造出巨量的经济增值。

Web2.0平台都由公司拥有并运行。公司的天职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当Web2.0平台的网络效应达到足以自持的水平,其所有者就会从事寻租。这是自然地策略选择,无关道德。寻租是指,不提高对经济增值的贡献,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或者权利,获得更多收益分配的经济行为。

为什么平台寻租是“坏”的?因为良好制度设计的目标只有两个:效率和公平。平台寻租有损公平,而没有提高效率。寻租的受益者是少数互联网巨头,受损的是数以百万记的网商、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服务提供者,和数以亿记的用户。

Web3.0用社区拥有(community-owned)的去中心化加密协议网络,代替公司拥有的中心化平台。去中心化又是一个没有共识的概念,因此我有意避免把Web3.0定义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经济,而是用“抗寻租”这个意义更明确的定语。去中心化是手段,抗寻租是目的。此外,如果用“公平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则失于宽泛。

在我看来,去中心化是加密协议网络应该具有的一组属性:无信任、无需许可、抗审查、可验证、可分叉。社区拥有的加密协议网络为协议参与者(也是社区成员)服务,没有寻租的内在动力。而且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加密协议网络,很难被少数人或者机构控制。即便被控制了,寻租行为在链上无所遁形,社区可以通过分叉摆脱控制。由此可见,去中心化的网络属性,带来了抗寻租的平台属性。

说完Web3.0的概念,我想再介绍一个Web3.0常被忽视的发展瓶颈其他瓶颈,如扩展性不足、用户体验差、监管不明确等已广为人知。加密协议网络已经证明,可以在特定领域充任平台。例如加密货币支付,加密货币网络协调了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的交易,且无需依赖机构运营的平台作为可信第三方。

加密协议网络是否能在更多领域充任平台尚有待证明。因此Web3.0还只是设想,远远不是现实。如果有一天,我们日常依赖的多数互联网服务都由加密协议作为网络中介,才说明Web3.0时代已经到来。

行业中一部分人认为,区块链就是账本,加密协议网络只适合做金融交易。这一论断自有其道理,也是一种可能的未来。如果区块链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更开放、更有效率、系统风险更低的金融系统,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用途,意义也未见得比不上Web3.0。但是这样的运动或者革命,并不是互联网的新阶段,可能称之为开放金融更合适。

加密协议网络通过token激励参与者的特定行为,构筑网络效应。同时,通证是所有权(主要是收益权和治理权)凭证,是实现社区所有制的手段。对协议参与方的评价和奖惩,只能通过链上逻辑实现。如果依赖治理,就回到了企业外包、众包模式,不可能实现去中心化。而且DAO的实践经验远远比不上有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成熟机构形态,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可是,通过链上逻辑公平、全面地量化协议参与者对网络的贡献极其困难。考虑一下典型互联网平台对服务提供商、用户、员工、合作伙伴的评价和激励体系,以及快速迭代的能力;再看看链上计算的诸多限制和治理(升级)困境。两种系统能够应对的复杂性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谈Web3.0的发展瓶颈当然不是为了泼冷水。既然自诩为Web3.0研究者和从业者,我相信Web3.0,只是提请同行关注核心问题。同时投资者不宜盲目地乐观,认为Web3.0将包治百病,并无往而不利。

目前已经证实的,加密协议网络可以充任平台的领域屈指可数。第一个是公链本身:去中心化的计算平台。矿工或验证人是计算服务提供方,核心质量指标是安全水平,决定于算力或抵押品价值。PoW和PoS量化了矿工或验证人的贡献,并提供相应的通证奖励,由此催生了比特币、以太坊和其他公链。

第二个领域是DeFi,核心贡献是流动性提供。因为LP是链上原生的,证明过程比较简单,俗称流动性挖矿,可以称之为Proof of Liquidy Providing,PoLP启动了DeFi Summer。

尚未证实但正在进行广泛实验的领域不少。我特别关注DePIN,即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包含去中心化存储、计算、通信、传感器网络等赛道。该领域的核心难点(同时也是创新点)是各种存储证明、覆盖证明、中继证明等等。我热切地盼望DePIN能够获得mass adoption,证明加密协议网络也适用于价值存储/转移(支付)和金融交易以外的平台经济领域。

二、问答环节

1. Web2与Web3

Web2+Web3 会是下个阶段的关键点,过于把Web2和Web3分开是否有必要?

刘毅:我没想过Web2.0和Web3.0概念分合的问题,其实两者的关系很清楚,3.0是2.0的下一个阶段

Web3.0对标的是现有的各互联网平台吗?

刘毅:我希望Web3.0最终可以取代至少一部分互联网平台,因为这些平台对社会太重要了,控制在企业手里问题很大。

您如何看待Web3是对Web2的推倒重来问题?

刘毅:我没法回应“推倒重来”这个问题。Web3.0使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于Web1.0,只有少数几项是新的,算不算推倒重来?

2. 基础设施与应用

是底层技术重要,还是应用技术重要?

刘毅:目前是底层技术更重要,多数从业者会同意:Web3.0基建还没完成。

Web3的基础设施是否以及应该如何改变?

刘毅:这个几乎是纯技术问题,有好多路径,每条路劲也有好多项目在尝试。

意味着大部分路径都会失败,甚至全部失败,正确的还在路上,或者还没开始?

刘毅:是的,totally。

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底层技术是服务于应用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发展会推动底层技术的进化和迭代。如果说现在Web3.0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应用的场景和用户的需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刘毅:基础设施和应用一定是互相促进的,就像走路的左脚和右脚,不能偏废。只是从技术角度看,Web3.0基础设施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多。

目前Web3主要应该从具体的(类现有的)平台级应用入手吗?

刘毅:是的。有些平台经济领域是Web2.0也没搞定的,例如金融。还有些是Web2.0已经垄断了,而且抽成极高,例如创造者经济,平台抽成趋近于100%。这些都是Web3.0的沃土

3. 去中心化与不作恶

community-owned按token治理和分享利益,与股东owned按股权治理和分享利益, 有什么区别?

刘毅:Token holder can't be evil. 社区所有的加密协议网络无法作恶。

如何保证不能作恶?股权的一样可以用同样手段?

刘毅:主要是因为加密协议网络可分叉,公司运营的平台不可分叉。可分叉性的价值可参见拙作(https://blog.goodaudience.com/the-cornerstone-of-crypto-protocol-governance-is-forkability-not-decentralization-50dcde2c5061

所以社区不能保证不作恶?

刘毅:不能,但是社区的一部分人作恶,另一部分人可以选择离开,可分叉性就是确保多数人,不论是留在原地的,还是离开的,哪边经济活动多,哪边继承的价值就更多。

去中心的大多数跑路,不是一样作恶吗?

刘毅:跑了的项目,都还没发展到社区拥有的阶段,就跑了。

"抗审查"是去中心化的必要属性吗?个人认为去中心化只是实现"去信任"的技术手段。

刘毅:抗审查是必要属性,而且是去中心化网络里最难实现的一个属性。例如以太坊社区讨论的PBS等技术,就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更好的抗审查保证。

4. 经济模型的风险与建议

以去中心化存储为例,一个实现了基础设施能力、但没有考虑经济模型(主要是政策风险)的项目,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是否有机会?您对这类项目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毅:我觉得加密协议网络一定要有Token,不然怎么实现去中心化和社区所有?割韭菜是另一个问题,而且不是Web3.0的创新。

目前受政策影响,Token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是等政策,还是先上?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子?

刘毅:这个得case by case。一般来说,用户不应该是Token奖励的主要群体,他们应该得到的是更好的服务。在双边市场里,服务提供商应该是被激励的一侧,最终成为加密协议网络的owner。

DePIN领域是经济模型更重要,还是基础技术架构更重要?您更偏向哪一侧?

刘毅:我希望多数DePIN项目采用相同的通证经济模型,即BME模型。这样就不用每个项目设计一个,网络参与者容易理解,投资者可以做估值。但是核心的证明技术是没法统一。

推荐阅读

金融时报:香港金管局正敦促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接受加密交易所客户

币安一姐手撕加密花椒:谁撒谎死全家

麻吉无情抛售天量无聊猿!顶流NFT凉凉?

华尔街隔空呼唤SEC:我想要比特币了!


白露圆桌


【EP.06】行情深度|Fud恐慌过后,比特币生态抄底机会(下)

【EP.05】深度|Fud恐慌过后,比特币生态抄底机会(上)

【EP.04】万字夜话“加密东升西落”:币安伤筋动骨,香港未来可期

【EP.03】万字雄文!香港加密新政会带来牛市吗?

【EP.02】香港新规大激辩:开放程度决定它能否成为Web3桥头堡

【EP.01】BRC-20昙花一现?万倍持有者、OKX官方来了一场围炉夜话(万字干货)


关注我们,实时掌握Web3动向

添加“动向君”,交流、合作、互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