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食饮|深度】安井食品:看懂安井的三个阶段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引言:餐饮供应链行业快速发展,安井在资本市场演绎了三年十倍的精彩案例,并作为代表企业率先迈入百亿门槛,复盘安井不仅能理顺公司投资价值,而且也为餐供行业投资提供了范式,同时于产业而言,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亦有借鉴意义。本文推荐投资界和产业界朋友阅读。
第一阶段:品类和渠道定位精准,价格战后快速脱颖而出。在早期实力较弱下,安井能突围原因有三,一是前瞻洞察景气趋势,始终踩准品类和渠道迭代节奏,二是善于在特定领域构筑局部优势,并不盲目追求一线定位,后期则加快向火锅料和农贸市场聚焦,三是构筑高效自洽的商业模式,比如大单品、销地产、产地研和贴身服务等,加上中低层业务团队高执行力,在市场竞争中差异化优势凸显。最后在13年行业放缓下,主动打响价格战,通过实战竞争持续夯实内功并最终胜出。
第二阶段:市场走向全国,上市后迎来三年十倍。十倍股难得,背后超级成长、巨大认知偏差和超级催化缺一不可。一方面17年公司上市后,全国市场开拓加速,叠加消费升级下,高频提价、锁鲜装放量等顺利落地,在餐供行业发展加速趋势下,安井迈入成长最快阶段,另一方面市场对行业趋势认知不足,同时低估了速冻“苦生意”下龙头经营效率,最后是格局优化、猪周期加速涨价和配方调整、疫情下需求井喷等层层催化。综上,公司净利率在价格战后极低基础上,从上市初5.8%提至20年的10.0%,市值从17年49亿增至21年初670亿,其中业绩增长163%,PE增长317%。
第三阶段:后百亿战略驱动,管理提效保障,抢滩预制菜赛道。企业体量扩大后大战略抉择、管理保持高效至关重要,回顾日冷、味之素发展历史,两家企业均将管理放在较高位置。而看至安井战略规划亦有迹可循,不仅强化研发权责下放,同时推进信息化改造,并完善人事制度、提升员工效率,此外积极推动公司由渠道品牌向管理投入更少的消费者品牌切换,并重点提高产品盈利和费用管理,增长基础更显坚实。展望未来,公司锁定“一超”发展目标,清晰规划并抢滩预制菜赛道,配合火锅料和速冻米面三路并进,有望充分享受餐饮供应链发展红利,最终实现主业营收15-20%的复合增速。
盈利水平:7%应是底线,远期10%可至。21年以来促销恢复、品类升级放缓、成本提升等已集中释放,21年主业净利率7%左右,已与18-19年水平相近,且21Q4再次提价,加上成本压力减轻,预计盈利已行至支撑位。而长期来看,锁鲜装、预制菜占比提升,可推动毛利率提升1.5-2.0pct,此外规模效应下人效比、运输效率优化,费用端亦有1.5pct改善空间,综上净利率10%可期。
投资建议:战略驱动,成长强势,盈利改善提供催化,维持“强推”评级。对照海外发展经验,管理精进是驱动大体量企业仍能起舞的关键,而安井不断优化管理效率,并前瞻切入预制菜赛道,三路并进锁定一超目标,未来成长势能强劲。短期看公司强化内部费用管理,并加快培育高毛利率产品,在成本压力减缓背景下,盈利提升已在兑现,下半年有望进一步加速。我们维持22-24年盈利预测为3.58/4.58/5.66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9/30/25倍。考虑公司战略清晰,成长瓶颈有望持续打开,给予23年40倍PE,略上调目标价至180元,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产能投放不及预期、食安问题等。
报告目录
正文部分
研究前言:奋斗二十载,领航新征程
近年来,餐饮供应链进入快速发展通道,而安井作为行业代表企业,率先迈入百亿门槛,同时在资本市场也上演了三年十倍的精彩案例,为整个速冻食品行业吸足了眼球,也留下了关于餐饮供应链企业发展抉择的优秀蓝本。
先看上市前15年行业演绎浪潮中,安井如何由跟随逐步到引领行业发展。 再看上市后公司抓住时代背景,跨越历史高点并实现三年十倍的驱动因素。 最后站在后百亿收入起点,全面展望后续企业抉择和成长路径。
一、第一阶段:1998-2016年,早期安井缘何走出?
(一)行业演绎:从商超到餐饮,踩准渠道景气切换
98-07年商超红利时期:行业需求快速扩容,商超和大卖场成为主战场,行业仍以传统米面产品为主,其中三全和思念在品类模仿和创新上反复拉锯,但思念依托渠道外包、快速产能扩张,03年超过三全。 07-13年商超成熟精耕期:随着家电下乡和收入提升,行业仍保持较快扩张速度,但米面行业发展正趋于成熟,更多高端化产品出现,竞争比拼也更精细化,其中三全通过区域子公司直营模式,对渠道掌控力更强,在10年后再次超过思念,速冻米面行业格局逐步固化。 13-16年餐饮渠道崛起:大众餐饮逐步繁荣,加上人工和租金成本抬升,速冻食品B端渗透开始提速,其中火锅行业由于标准化特征,上游食材工业化生产更早,火锅料发展尤其迅速,从而带动安井等企业兴起。 17-至今餐饮连锁化加速:餐饮发展景气度仍高,同时连锁化率开始加速提升,至21年已至17%左右,从而带动B端降本增效需求提升,预制菜等需求开始释放,特别是疫情催化工业化趋势加速,行业仍维持高个位数增长,安井也于20年超过三全夺魁,此外社区超市、新零售等亦在蓬勃发展。
(二)定位的胜利:商业模式驱动,强调效率优化
1、重视农贸渠道,提前聚焦火锅料
比如在整体定位上,公司不盲目追求一线定位,而是实际提出“农贸及中小城市名牌产品”、“最具特色的二线品牌”,同时做到扬长避短,“要在品类上做第一”,“短板不一定要补”。 而在一线运营环节,产品方面主打性价比特色,研发上提倡跟随模仿加快研发效率,而渠道策略做到有所取舍、因地制宜,特别是重点发展农贸市场、中小餐饮店等龙头忽略的市场,有效避开三全等巨头狙击,尽管前期小客户开发效率较慢,但到后期上量后规模优势凸显,盈利能力显著大于KA超市等渠道,并充分享受了我国大众餐饮、火锅业态等发展红利。
完成米面向火锅料战略切换,在餐饮渠道加速前做好储备。07年华顺民生下属厦门厂和无锡厂合并,此前主打米面的无锡工厂,不论是销售额还是盈利都大于厦门工厂,但公司认为“火锅料行业整体成熟度与米面制品相比,大约晚了5-10年”,米面市场增速和机会已经有限,故升任集团总经理的张清苗对整个战略做了调整,火锅料、鱼糜制品等厦门厂主要品类成为集团发力重心,并规划未来把火锅制品从区域强势品牌做成全国品牌,定位当年火锅料销售即超越米面,并逐步达到70%以上的占比,公司的前瞻判断使得品类转向更快,也为后续享受火锅等餐饮红利奠定了必要基础。
凭借资源优势主打高性价比鱼糜,同时持续强化原材料布局。公司前股东为厦门海洋渔业,鱼糜资源丰富,后续和湖北淡水鱼企合作后,资源禀赋更是突出。安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主打高性价比鱼糜制品,如包心鱼丸相比海欣和海霸王价格更低,但蛋白质含量高于海欣。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已有海洋渔业资源优势,持续加强对淡水鱼糜布局,18年 1 月受让新宏业 19%股权,又于 21 年 8 月持股扩至 90%,并于 22 年 9 月收购新柳伍70%股权,至此公司控制全国 2/3 的淡水鱼糜,鱼糜类资源优势愈发凸显。
2、力往一处使,高效的顶层设计
商业模式设计充分以效率优先。公司发展始终以规模性为前提,产品方面坚持大单品思路,强调全渠道适用、全区域适销,前十大单品占比近40%,综合实现提高生产和运营的规模性,并实现部分品类成本方面领先。同时考虑行业单品体量有限,故爆款单品抓取能力至关重要,安井采取销地产和产地研策略,不仅有效降低冷链运输成本,而且更好接触前线市场,搭配公司“及时跟进、适度创新”研发策略,对市场反应速度更快,且全国和地方一盘棋,对于有潜力爆款单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推新成功率也更高。
3、塑造渠道口碑,贴身服务下高执行力
对渠道贴身服务、精细管理,团队执行力能力强。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之下,匹配的是一套高执行力的业务团队,公司在渠道层面储备高势能经销商,并匹配3000余名销售人员,以每500万匹配至少1名人员标准执行,在给予经销商高质产品、合理渠道利润的同时,提供更加贴身的服务,包括直接协助开发中小B餐饮客户、提供二次对账、协助户外活动宣传和协办订货会等。渠道人员高效率服务、马上去做的执行力,打造了安井在渠道端的极高口碑。
高执行力背后,根本核心是安井企业文化的体现。安井自无锡模式以来,始终强调“用心去做、马上去做”的作风,自创业之初、自高层而下都保持强大的执行效率,内部管理体现中心化、团结的企业文化。在具体体制方面,在内部划分多个层级,同一层级划分ABCDE不等,不同等级在激励上有所差异,同时借助军事化训练塑造渠道铁军,并擅长以口号、标语形式,让最前期业务人员也知道公司当下发展策略,而在具体执行上,每天各业务组织开总结会议,各成员汇报成绩,并提出接下来重点开拓方向等等,通过各类细化措施,保证业务目标扎实执行。
(三)试金石:敢打价格战,借助竞争反复夯实内功
行业增速放缓,叠加成本低位,安井主动打响价格战。速冻食品行业13年后行业增速下台阶,其中14年产量首次出现负增,如CIFST调研的22个城市大卖场中,传统速冻食品销售额当年仅增长0.8%,且主要企业前期扩张产能逐步落地,如安井泰州、辽宁和无锡厦门二厂等产能加速投放,叠加猪肉等原材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安井主动拉开行业价格战序幕,公司13-16年吨价保持中高个位数下滑,部分品类价格甚至出现腰斩现象,企业净利率也从12年6.8%下降至15年5.0%。
价格战下行业整合加速,优质企业更快脱颖而出。速冻行业门槛和盈利不高,维持稳定盈利并保持扩张并不是易事,企业对外部冲击承受能力较弱,故行业重压之下,反倒对优质企业而言,是检阅前期积累内功的难得机会,不仅能进一步夯实组织效能,而且能加速份额的集中,也为上市后企业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二、第二阶段:2016-2020年,何以成就三年十倍?
(一)规模驱动:迈入全面升级,跨越历史高点
1、时代背景:餐饮改造加速,消费升级风起
17年后需求逐步回暖,加上成本持续提升,餐饮供应链改造加速。一方面GDP、居民消费仍保持较高增速,速冻行业维持高景气度,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探顶,高线城市服务业用人缺口大,B端人工、房租进一步上行,餐饮降本增效诉求开始凸显。消费需求旺盛,叠加相关痛点明显,餐饮供应链改造开始加速,如三全、思念设立餐饮事业部,冷冻烘焙行业开始渗透等。
于此同时,消费升级趋势加快蔓延。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中位数增速首次低于人均收入增速,同时叠加主力消费人群的代际切换,以及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消费升级趋势开始加速。产业层面上,大众品公司亦纷纷加码高端产品,如安慕希/特仑苏销售额由16年60亿/110亿快速增长到21年的300+/300亿,统一汤达人销售额16-18年CAGR≈50%,千禾确立主打零添加,颐海推出高端自热火锅等。
2、换挡全速前进:全国化完成,提价高频落地
完成商业模式打磨后,公司上市全速奔跑,充分享受全国化红利。经过05-13年跑马圈地、13-16年竞争测试,公司商业模式基本跑通,打法思路愈发清晰,17年上市后,在资金支持下发展进一步提速。公司17年开始加大对西南、华南、西北、华中等外围弱势市场开发,21年加强西南、华南、西北等三四线城市开发,期间逐步在四川、湖北、河南自建基地完善布局,在产能、渠道的支撑下,17-21年西北、西南、华中、华南CAGR均高于公司整体增速,营收占比由24%提升至30%,对比海欣、惠发部分外埠市场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公司充分享受当前阶段的全国化红利。
跨过价格战低点后,顺着消费升级东风,公司推动多次提价落地。17-18年安井采取“主动跟随”的提价策略,在竞品提价后再提价,实现打击对手、抢占市场份额。19年至今,伴随市占率提升和渠道能力强化,公司策略愈发主动,“主动引领”进行提价。消费升级背景下,公司不同阶段灵活调整提价策略,通过直接提价、减少促销、减少搭赠等多种手段合理调整价盘,推动多次提价顺利落地。
除此之外,公司顺势强化C端发力,高毛利率锁鲜装快速放量。行业增速回归理性,叠加消费升级趋势下,公司17年将定价策略从“高质中价”调整为“高质中高价”,逐步发力中高端产品。18年推出高端品牌“丸之尊”试水,19年下半年在吸取丸之尊经验后,推出价格介于丸之尊和普通产品间的锁鲜装,20年疫情爆发后公司顺势调整经营重心,加速布局BC超市,资源向锁鲜装倾斜,并陆续推出1.0-4.0系列等完善产品布局,综合驱动锁鲜装快速放量,21年含税收入达10亿,3年CAGR≈80%。
综上所述,该阶段外部需求回暖,叠加消费升级驱动,构筑了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安井完成企业上市,随着资金和产能瓶颈打开,企业生命周期也迈入回报最丰厚的全国化阶段,叠加多次提价和结构升级,利润率也从价格战冰点持续回暖,在行业个位数利润率前提下,带来非常可观的业绩弹性,从而奠定了公司三年十倍的基本面基础,当然在此之外其他周期因素亦很重要,分阶段驱动力和行情复盘请参照下面分析。
(二)行业阶段:从竞争优化、成本助力到需求拉动
1、17-18年:格局阶段出清,竞争优化
价格战后格局改善,压抑过后行业渴求“喘口气”。13-16年行业增速放缓,伴随持续价格战竞争,不仅加速了行业份额集中,安井等企业增速持续领先其他同行,而且也导致“过去压力有多大,恢复弹性就也有多高”的效果,17年随着行业需求回暖、龙头价格战诉求告一段落,行业集体迈向恢复节奏。安井也在此期间启动升级策略,调整产品策略由“高质中价”向“高质中高价”,并多次小幅直接或间接提价,同时也于18年尝试推出高端产品“丸之尊”,最终17-18年公司吨价分别提升2.7%、1.3%。
2、19年:成本助力,弹性加速释放
类似于乳业、肉制品等行业,原材料价格与公司盈利呈现前期压制、后期助力的关系。速冻食品原材料占比较高,每一轮上游原材料涨价,初期均会压制企业盈利性,但后续会通过若干路径传导压力,进而提振龙头企业盈利。包括成本提升下,行业企业促销减弱,格局一定程度优化,类似于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和企业盈利同向现象。又或者龙头企业成本管控更强而提价却又与行业一致,故盈利相比行业进一步放大。此外就速冻食品而言,如猪肉价格上行后,部分消费者转向购买肉制加工品或速冻食品,消费的替代效应体现。
回到安井,19年强势猪周期下,行业提价速度加快,同时公司通过调整配方,进一步放大利润。18-19年猪瘟蔓延,导致行业产能加速去化,从而推动新一轮猪肉价格上行,在此背景下起初市场担心公司成本压力,但后续重压下反而加速行业提价,比如安井19年9-11月一反常态连续三轮提价,同时调整产品配方,大幅降低猪肉采购并且转向鸡肉、牛肉等,至年底猪肉成本占比已由年初9%降至1.2%,再结合其他费用管理、效率优化措施,最终公司净利率由18年6.4%逆势提升至7.1%,业绩兑现再超当时市场预期。
3、20年:需求拉动,疫情强劲催化
20年疫情意外发生,催化宅家需求井喷,终端供不应求。20年疫情发生,全国范围人口流动开始限制,使得宅家品类迅速走热,且初次面临疫情恐慌心理居多,消费者加速囤积备货,造成速冻食品终端供不应求,即便B端产品也被投放C端以满足消费需求,最终20年速冻食品同比+19%。
需求景气下费用节约,加上高毛利C端放量,安井盈利大幅上行。需求快速放量下,使得此前提价迅速传导,同时以往促销费用基本省掉,外加疫情严格管控下线下活动无法开展,活动费用无法投放,故而费用端大幅节约。同时公司C端高毛利产品快速放量,BC比由此前7:3变化至20年的5:5,外加19年新推出的锁鲜装(毛利率近40%、净利率15%+)更是超预期增长,使得公司毛利率进一步提振,多重因素公司当年吨价提升10.9%,加回股权激励费后净利率超10%,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巨大认知偏差:“苦生意”门槛并不低,龙头效率易被低估
财务特征:行业低盈利、强资本开支,自身造血能力弱,对外风险抵抗能力差,恶劣条件下要求企业对成本管控需格外谨慎; 品类发展:同时单品类天花板较低,品类依赖拼盘模式交替提振收入,因此企业爆品洞察能力和研发效率至关重要; 渠道开发:最后下游渠道多为餐饮终端,对低成本、强服务高依赖,又不断倒逼企业能力进化,特别是安井起步于更辛苦的农贸市场;
涨幅拆分:除业绩大幅增长外,巨大的认知偏差也是重要前提。公司上市以来,从17年底市值最低49亿,增长至21年2月最高达670亿,3年多时间上涨超10倍,其中业绩增长163%,PE增长317%,估值扩张是股价上涨核心贡献,背后表面因素是业绩持续超预期,叠加市场对公司认知的反复强化。如上市初期,市场认为行业门槛较低、龙头难以整合和做出差异化,亦或者对餐饮供应链改造大逻辑认知不足,再到对公司竞争能力和成长路径怀疑,和对净利率提升缺乏信心,不过伴随业绩持续兑现,上述认知不断被修正,并助推公司PE从上市初25X到18年30-35X,再到19年40X,以及20年超100X,最后至今又回归至约50X。
三、第三阶段:2021-2030年,后百亿时代如何展望?
(一)海外经验:系统性比拼,运营能力再破壁
1、日冷:纵向发展,构筑资源禀赋
全产业链布局的速冻食品龙头。日冷21年营业额6027亿日元,营业利润率5.3%,净利率3.9%,其中速冻食品营收2442亿日元,营业利润率5.8%,市占率日本第一。其他业务包括低温物流、水产、畜产、不动产等,营收占比分别为37%/13%/11%/1%。日冷最早由制冰、水产等业务起家,通过学校供餐切入速冻食品后,70-90年代乘行业东风快速扩张,00年后主动调整,一方面全产业链布局、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多次改革体制、提效,将速冻食品做到极致,对应营业利润率从3%提至20年的8%左右,2000-2020年营收复合增速1.5%,远高于行业增速0.2%。
战略上顺势而为。75年的发展历程中,宏观背景、社会结构等外部环境反复变化,同时行业亦从渗透初期走向成熟期。日冷各阶段顺势而为,在管理层稳定的基础上,每3年制定一期中期计划,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同时对产品策略、渠道打法、供应链布局等更新调整,确保踩在发展节点上。
选好大方向不怕小偏差。公司发展过程中亦有阶段性挫折,但总能凭借强大核心定力、正确的战略大方向穿越迷雾,虽有耽搁但发展步履始终未停。如1998年内部管理暴雷,2000年高负债问题凸显,公司经营受损,但好在顺势调转船头,将大方向投向内部治理及经营改革上,此后虽然增速目标多未完成、软饮推新失败等,但均未能影响公司整体向上动能,待机制理顺、大环境改善后亦能实现恢复。
供应链: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围绕速冻业务纵向一体化发展。1)上游,依托日冷生鲜全球化采购网络及养殖业务,保证原材料端的供应安全及高质低价。2)中游,公司重点提升生产效率,如持续提升产能利用率,本土工厂由2000年的48%提升至2007年的63%,同时通过海外布局产能,降低泰国鸡肉产品的代工比例。3)下游,依托低温物流业务,全球布局冷链网络,为速冻业务仓储、运输、交付等提供优质保障。
产品:关注边际变化、提前布局,始终走在行业前端。资源禀赋+B端基因加持下,公司深谙产业演变逻辑,在BC增速切换的前5年,即提前重点打造C端业务,10年代食安问题凸显前即主打无添加剂等健康化概念。此外公司擅长捕捉新趋势,如口味西化、幼儿数量探顶、老龄化趋势等,且尤其关注如便利店、微波炉、冰箱等新场景的出现,总是在边际变化的时间点上跟进出新,走在行业的最前端。
产品向预制化、主食化演进,坚守高端化、差异化。梳理公司推新,三条发展主旋律贯穿演进历史,一是产品预制程度加深,由最早的农产品、初级蒸炸品到中期的微波制品,再到预制套餐、便当。二是主食化趋势明显,由副食小吃到中期的饭团,再到便当、炒饭等。三是高端化、差异化打法不变,公司速冻业务最早即主打高端差异化,抵制恶意的价格战,同时通过健康化标签,细分人群、场景等打法做高附加值。
密集推新前期做宽,后期深耕重点做深。公司自1985年起每年制定营销主题,并根据主题密集推新,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速冻食品SKU顶峰时达到2500。行业降速后,公司主动缩减低盈利品类,重点从新品扩充转向产品做深,强调占据细分品类的龙头地位,聚焦鸡肉类、米饭等大单品,提升规模性及盈利性,构筑强壁垒。
重点发力大单品,明确细分品类的战略定位。公司2000年选择性发力鸡肉、米饭、中式料理三大优势品类,不再追求速冻食品销售总量的第一,而是细分品类中第一,聚焦下三大品类01/02年逆势增长7%/8%。2002年公司引入“品类×市场”机制,通过分析单品类的潜在空间及盈利潜力,将30个品类分为扩张、改善、开拓三大类,明确每一个单品的战略定位。
细分到单品考核收益,并相应提出每个品类的经营打法。公司自2001年启用单品收益管理,对每一个细分品类的费用支出再次细化,分推广费用、对接成本等进行考核管理,同时配合ERP信息系统引入、原材料集采等,实现当期费用收缩、成本下降。此外,公司通过单品考核,配合“品类×市场”机制,针对不同品类的后续战略做出判断,如炸鸡前期通过资源倾斜提高营收,但后续需转向新品驱动,同时依托海外降本以提升利润。
研发:自上而下展开,分品类深度研发,核心产品持续打磨精进。公司早期扁平化设计,分设食品开发研究所、味觉中心、产品策划中心,中期为提升效率整合为技术发展中心,内部再分设8个执行小组,当前则设立商品研发部,依据品类划分研发单元,如第一单元再细分为米饭、中华料理两个小组,分别负责相关产品的研发。在此机制下单品类的研发深度更进一步,如正宗炒饭07-19年间持续改进,并在2015年大规模改良,采用新专利“三段式炒制法”等。
渠道:分地区分渠道分客户经营,灵活加密实现下沉。1998年重组加工食品部,不再按产品类型划分销售团队,而是按客户地区、属性建立销售体系。2009 年销售结构再细化,分客户类型配备不同销售资源,同时更加重视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实现渠道的下沉。目前公司按地区设立分公司,分公司再按下游渠道划分小组推进,同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子公司及小组数量进行加密。
管理:千亿后把机制改革放在首位,从销售驱动转向效率驱动。1995年日冷速冻食品营收迈上千亿台阶,但经营利润率却徘徊在1-2%低水平,同时行业降速后演变为存量竞争,经营效率在比拼中的重要性开始凸显。1996-2005年期间,公司重点推进管理机制改革,整合冗杂组织,同时引入事业部制,2005年再向控股集团转变,将加工食品、低温物流等成立子公司,并充分放权经营,对应到净利率从1995年0.8%提升至2006年的2.3%。
人事调整+信息化引入+内部治理三位一体,提升管理运转的高效率。作为老企业,日冷敢于革新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性考核机制,同时精简员工规模,甚至适时对部分岗位降薪,保证员工的积极性。公司亦强调信息化的作用,最早引入ERP系统辅助管理。此外公司积极推进内部治理,引入执行官制度,实现管理治理职能的分离,并设置审计团队,在业务扩张的背景下,确保集团及子公司的良性运转。
综上,日冷B端起家规模做大后,坚守大方向的基础上,各阶段灵活调整发展方向,通过完善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全面布局,聚焦核心品类提升盈利能力,从前期赚新品的钱转向更多赚费用、成本下降的钱,细分研发持续提升产品力,渠道趋于精细、持续下沉,同时主动转向改革,不断调整体制设计,将大集团细化为各子公司并充分放权,并通过人事调整、信息化引入、内部治理提升运营能力,纵向将速冻食品业务做深做扎实,带动盈利能力回升及市场份额的稳居前列。
2、味之素:横向拓宽,品类协同性更强
逐步成长的全球食品制造龙头。味之素21年营业额11494亿日元,营业利润率10.5%,净利率6.6%,其中速冻食品营收1983亿日元,占集团营收比重为19%,其中日本/美国销售额各占47%,整体事业利润率-0.3%*。其他业务如调味品&食品、营业健康业务等,营收占比分别为58%/22%。
用味道打开市场,出海+多元化横向扩张。在此前报告《他山之石—味之素:一门关于味道的生意》中,我们深度分析了味之素的发展历程,从味精起步,此后品类逐渐扩充至复调、氨基酸、方便食品、速冻、半导体芯片等,公司从1910s即开始出口业务,到目前已有120+海外公司/约30个海外生产基地,逐步成长为全球性食品企业。
*主要系全社共通费分摊拖累,国内/美国冷冻食品稳态利润率在 4-6%/1-2%,侧面反映管理能力是后期盈利的关键要素。
海外扩张:与生俱来的开拓者,国内营收探顶后,海外接力贡献新增量。味之素1910s即开始出口业务,逐渐摸索出一套完备的海外扩张打法:首先根据市场规模、当地环境、自身能力等对不同市场合理定位,如确定泰国、巴西作为南亚、美洲的桥头堡基地,再明确各地区主营业务和发展侧重,如在泰国主打味精、赖氨酸、咖啡和方便面,最后在当地形成配套的管理制度及相关研发体系。2000年以来海外业务占比快速提升,驱动味之素实现二次增长。
积极布局海外速冻业务,快速并购先人一步。公司2002年即在美国建立冷冻食品工厂,2014年斥资约840亿日元收购美国冷冻食品企业Windsor Quality,依托Windsor 约10万的分销门店+全国7个生产基地,配合味之素强大品牌力,以饺子、面条和米饭为中心,快速实现规模扩张,营业额从2014年的135亿日元提升至2020年的930亿,复合增速高达38%,牢牢占据美国约30%亚洲类冷冻食品份额,远高于竞争对手日冷等。
品类扩张:围绕氨基酸以点带面,多元化发展实现强品类协同性。集团以氨基酸事业为中心,深入研究最前沿技术原理,并逐步发散应用外推,从早期用于味精、复调,到方便速食、冷冻食品、最后到营养补剂、半导体材料等。凭借味精单点爆破带来的强品牌力+渠道力,公司1972年最早推出C端速冻产品,快速上量后在1974年才推出B端产品,1986年BC端冷冻食品营业额100/330亿,1990s在主流企业产品主食化的同时,公司选择聚焦与调味品业务协同的副食类产品,牢牢锁定居家烹饪人群,此后持续在C端冷冻食品保持优势。
管理:业务多元×地区分散,找准整体运作及分工的平衡点。庞大业务体系下,对公司管理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公司早期扩张期致力于精细化,分业务划分经营,后期主动转向集约化,将部分不必要的部门进行整合,同时信息化改进、人事制度调整等始终贯穿发展历程中,多手段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
综上,味之素从氨基酸业务出发,发展上从初级的味精再到半导体材料,业务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同时市场不断外延、覆盖地区增多,充分享受横向扩张带来的增量;管理上,公司由粗犷到细分再到合理配置,始终强调信息化的作用,致力实现管理广度和深度的平衡;细分速冻食品上,充分发挥自身C端优势,同时敢于大额并购,依托此前海外经验高效赋能,实现速冻业务的二次增长。
3、日冷VS味之素:发展路径分化,管理同中有异
整体看战略不同,路径分化。日冷B端起家,全产业链布局纵向深耕,味之素通过品类+地区拓展,实现横向扩张。日冷最早经营水产及制冰,速冻业务从学校供餐等大B起步,凭借先发优势,同时上下游强支撑下,规模快速做大后,重心向完善产业链布局、管理精进转变。而味之素作为调味品龙头企业,速冻业务只是“味道生意”中实现协同的多元化经营,前期快速切入C端,后期稳固份额并通过海外并购寻找新增量。两家企业发展战略的分化,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初始禀赋,日冷自带上下游供应链,天然适合冷冻食品的开发,味之素品牌更强C端资源更多,向平台型企业发展。日冷65年水产/制冰业务即达到135/25亿日元,强上下游供应链能力下,天然适合开发冷冻食品,此后畜产+低温运输业务开拓,与聚焦速冻业务形成正循环,持续纵向做大。味之素经过约60年调味品业务磨炼,已形成有品牌效应的平台型企业,在能力边界内,倾向每个阶段顺势推出相应产品。 二是切入背景,日冷1960s引入冷冻食品,享受先发红利,味之素1972年切入,B端强竞争下主打C端。日冷1963/1970年市占率高达52%/38%,占据主动权下顺势先B后C,速冻业务成为公司营收支柱,后续相关资源不断倾斜,纵向延伸做大。味之素1970s进入速冻时行业已全面升温,日冷、日本水产、大洋渔业等已初具规模,加卜吉、日东等亦积极布局,B端强竞争下公司选择C端切入,1979年才完善B端体系,且此时公司体量已达3000亿日元水平,速冻营收占比不足10%,故后续资源倾斜有限,选择切入更高频、盈利更强的饮料事业。 三是核心能力,日冷优势是B端资源+上下游供应链,味之素强在C端运营+海外拓展能力。公司水产+低温业务本质定位B端,且速冻业务最早亦服务学校、奥运等,打磨出突出的B端运作能力。但农企定位+B端基因,导致日冷市场洞察、精细管理能力较弱,故2000年后软饮、医药等业务横向扩张并不顺利,且管理上的缺陷亦使得公司大量精力囿于调整改革、海外事务慢人一步。味之素强品牌+需求洞察加持下,从复调、方便食品,到速冻等协同拓品均顺利,此外强海外运营能力有利于公司向全球辐射,降本同时贡献更多增量。
相同点是经营权力下放、多手段提升效率。日冷、味之素速冻业务均从最早的事业部制,向内部公司制转变,再到设立分公司,经营权力充分下放。同时两家企业均通过生产自动化改造、精简人员规模、引入外包、临时工等手段提效效率,同时适时更新规范人事制度,匹配公正合理、有弹性的薪酬激励,此外导入ERP等管理系统,持续完善信息化建设。 不同点是日冷高度细分,味之素适当集约。日冷后期管理高度细分,通过精细化管理提盈利能力,如销售按地区再按渠道细分,研发按品类细分成各个开发小组,产品细分为30个品类进行盈利管理等。而味之素由于横向扩张,将业务再细分则执行难度高,因此选择对部分部门收回,如对研发、生产统筹安排,通过规模效应提效。
(二)战略驱动:迈向平台型企业,核心是战略抉择
1、效率为基:管理提效保障,支撑更进一步
后百亿时代龙头地位稳固,维持优秀管理效率将是更进一步的关键。回顾日冷、味之素发展历史,当行业开始降速、格局基本确定,业务规模发展较大时,两家企业均将管理放在更高位置,多种手段保持高效经营。横向对比其他行业,速冻人均创收/创利较低,当规模接近时,对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22年安井将迈入百亿营收大关,员工数量突破15000人,伴随新产能持续投放、渠道进一步开拓下沉,维持此前高效的管理效率重要性愈发凸显。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企业建议:
优化研发架构,持续完善信息化改造。研发方面,公司可借鉴味之素研发经验,例如总部提供基础技术的强支撑,各产地负责选品开发、口味调整,后续可下放更多权力至生产基地,由早期的“模仿创新”适当向主动开拓转变,同时对主力产品持续研发,打造更强产品力。信息化方面,公司需维持对信息化改造的高投入,每年制定改进计划。
完善人事制度,重点提升员工效率。整体看,公司动能的本质为员工数量×(积极性+个人能力)。从量的维度看,公司可适当精简员工规模,对冗杂员工合理调配岗位,同时灵活外包、招聘临时工等。积极性上,公司每阶段可灵活调整薪资制度,更多强调业绩导向,同时给予新员工公平且充分的上升空间。个人能力上,公司需持续强调“用心去做,马上去做”的强执行力,通过课程培训、座谈会分享等重点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加强费用管控,渠道下沉更加精细化。当前公司已引入单品边际毛利考核,灵活调整出货价控制利润率,但费用投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可对比日冷单品收益管理,进一步分品类核算,加强费用管控。此外,渠道端可按产品属性、终端客户等进行细分,如尝试下游按餐饮/商超//BC小超市等进行划分,亦可尝试按产品类型细分,进一步渠道精细化。 提前布局、集中发力,从渠道品牌向消费者品牌切换。日本速冻食品经历先B后C发展路径,当前国内速冻增长主要由B端驱动,但提前布局C端应当引起重视。参考日冷在日本速冻BC增速切换前的1985-1991年,主题营销密集推新+依托品牌宣传强化产品+建立口味反馈机制,安井可对应完善营销打法,加强品牌认知度,向健康、美味、高品质等概念靠拢,逐渐从渠道品牌向消费者品牌切换。 适时运用并购,完善自身薄弱点。参考日冷、味之素通过并购开拓北美速冻业务,及日冷收购上游养殖工厂巩固供应链,在资金充裕前提下,公司亦可适当并购,完善供应链布局,快速切入新业务等。
2、战略目标:三路并进抢滩预制菜,锁定速冻食品绝对龙头
速冻行业行至半程,当前阶段类比日本1980s初期,后续增长势能充足。从人均消费量及金额看,当前我国人均约等于日本1980s初期,后续仍有翻倍以上空间。从行业演绎看,目前国内速冻食品仍由B端驱动,且渗透率稳步提升,可对应到日本BC增速切换之前的1980s。此外从驱动因素看,速冻行业存在20年的发展黄金期,梳理我国宏观背景、BC端趋势等,均与美国60-80年代、日本70-90年代高度接近,对比看国内尚处于发展中期,未来仍有10年的快速发展期。
速冻食品5年CAGR≈10.6%,安井目标锁定“一超多强”格局。疫情影响短期需求,但拉长时间线看,当前速冻食品仍是一门高速成长的生意, 21-25年整体CAGR≈10.6%,其中速冻米面/火锅料CAGR分别为7.5%/8.7%。安井火锅料+米面+菜肴三路并进,瞄准“一超多强”行业终局,持续巩固自身龙头地位。
火锅料制品:需求仍在扩张,叠加渠道精耕抢占份额,后续保持稳健增长。总量上,火锅/麻辣烫等下游规模保持双位数增速,短期疫情受损,但中长期维度下,行业复合增速约9%。份额上,公司依托强产品力+渠道力,通过销地产、分区域精耕等完善布局,份额稳步提升,从13年的4.7%提升至21年的10.8%。此外,公司整合上游原材料,产能快速落地,竞争力持续强化,预计后续增速维持约15%,产品结构持续升级,龙头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速冻米面:差异化打造新式面点,享受餐饮工业化红利。产品端,公司大单品主打发面类产品,同传统米面企业实现错位竞争,享受当前新式面点发展红利。渠道端,餐饮工业化驱动B端速冻米面CAGR接近15%,安井可依托自身B端强渠道力,产品渗透带来营收增量。渠道+品类正当风口,预计安井米面未来增速中枢约10-15%。
预制菜:“自产+并购+贴牌”三路并进,安井战略倾斜有望突围。安井企业能力已充分验证,目前战略清晰,锚定“再造一个安井”,其中自产方面,“安井小厨”独立事业部,通过现有厂房改造和新增产能,按照“B端为主,BC兼顾”模式自产调理类菜肴,已陆续推出小酥肉、荷香糯米鸡、炸霞糕等产品;并购路线上,以新宏业、新柳伍为代表,利用当地原料优势和行业经验,开展水产类菜肴业务;贴牌模式上,冻品先生继续整合上游供应链,产品以“C端为主,BC兼顾”,聚焦普适性强的川湘菜。
21-25年产能复合增速20+%,支撑整体营收高增速。公司21年通过定增项目,拟在河南/山东/辽宁/江苏泰州基地,新增鱼糜制品/肉制品/面米制品/菜肴制品产能 33.1/19.2/8.5/10.5 万吨,21-25年公司产能复合增速达20.2%,充分支撑规模扩张。此外公司22年3月公告,拟投资约10亿元于湖北洪湖预制菜肴生产项目,保守测算下新贡献预制菜产能12+万吨,预计27年投产,指引公司远期成长路径。
3、盈利展望:7%向下有底,远期可看至10%
日常促销:与下游销售和节奏有关,全年合计影响在0.6-1.5pcts。公司收入采用净额法确认,故需剔除日常促销和年度返利(固定比例)等,其中若需求偏弱则常加大促销力度,全年4、8、12月常为费投大月,而淡季费投又多大于旺季。量化来看,促销政策覆盖收入比在30%上下,而促销幅度常在2-5pcts左右,故对毛利率影响在0.6-1.5pcts,特殊情况下可达2pcts。 直接提价:受成本上涨驱动,对盈利影响较大。大幅提价通常与成本上涨有关,且直接提价影响大于间接提价,如19年提价幅度近10%,直接提振毛利率大个位数。 成本变化:原材料占比较高,毛利率对原料成本敏感。速冻行业毛利率较低,其中成本项中原料占比超70%,故毛利率对原料价格变化敏感,公司主要原料为鱼糜、鸡肉、油脂、粉类、猪肉和大豆蛋白等。 渠道和品类结构:敏感度较低,但锁鲜装迅速放量提振明显。通常商超和C端毛利率>经销渠道,而锁鲜装毛利率较高,OEM菜肴类、新宏业新柳伍等水产加工较低,产品、渠道均会从不同角度影响公司毛利率。
成本压力峰值已过,7%以上具备支撑。21H2盈利能力承压,主要系原材料成本大幅上行,叠加新宏业等低毛利业务并表所致。当前成本压力缓和,鱼糜、鸡肉等肉类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豆油、油脂亦展望积极,或是本轮盈利修复的起点。此外对比看,13-16价格战期间净利率中枢在6%左右,考虑后续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等,预计盈利中枢抬升至7%以上,短期成本压力或使净利率阶段性承压,但稳态7%以上具备支撑。综上,当前公司净利率压力波峰已过,年内盈利拐点明确。
产品结构:锁鲜装、自产预制菜占比提升,远期具备1.5pct提升潜力。假设锁鲜装在C端占比提升至50%,在整体火锅料中占比达22.5%,毛利率取45%。普通火锅料及米面毛利率及占比参考过往表现。此外预制菜收入占比达25%,后期自建产能释放后假设毛利率30%。计算得远期公司毛利率预计较 20 年约提升1.68pct,同时根据敏感性测算,预计公司毛利率较 20 年的提升空间范围在0.70-2.66pct。
人员费用:人效稳步提升,预计可释放0.7pct左右。1)销售费用:取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社保及福利与外包服务费用作为人员费用率,考虑促销员外包化趋势与销售资源整合,假设吨均销售费用CAGR与17-21年一致,则25年销售人员费用为8.1亿,费用率为3.7%,较21年下降0.2pct。2)生产成本:考虑生产自动化及规模效应,假设人均产能CAGR与17-21年一致,根据25年产能倒推出生产员工数量为19145,人均费用给予3%增速,则25年直接人工10.6亿,成本占比4.8%,相较21年下降0.5pct。
运输费用:有望贡献0.26pct左右空间。因广东、山东地区无生产基地、运输距离更长,因此假设华南、山东运输费用率为整体平均的1.5倍。假设广州、山东等地产能投放后,运输费用率与全国持平,则该理想状态下费用率为2.95%,不考虑公司自身物流完善及规模效应,仅考虑销地产背景下,对比21年仍存在0.26pct提升空间。
四、投资建议:战略驱动,成长强势,维持“强推”评级
迈向战略驱动后百亿时代,远期成长更具基础,短期盈利改善提供催化,维持“强推”评级。对照海外发展经验,管理精进是驱动大体量企业仍能起舞的关键,而安井不断优化管理效率,并前瞻切入预制菜赛道,三路并进锁定一超目标,未来成长势能强劲。短期看公司强化内部费用管理,并加快培育高毛利率产品,在成本压力减缓背景下,盈利提升已在兑现,下半年有望进一步加速。我们维持22-24年盈利预测为3.58/4.58/5.66元,对应PE为39/30/25倍。考虑公司战略清晰,成长瓶颈有望持续打开,给予23年40倍PE,略上调目标价至180元,维持“强推”评级。
五、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产能投放不及预期、食安问题等。
团队介绍
华创证券食品饮料团队立足产业深度研究,践行价值投资理念,行业研究框架成熟。自2019-2021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两届第一名(2019和2021年),一届第二名(2020年)。2019-2020年金牛奖最具价值分析师,2019-2021年连续获得金麒麟、上证报等最佳分析师第一名。
组长、首席分析师:欧阳予 (全面覆盖食品饮料,牵头白酒、低度酒、基础蛋白&休闲食饮、餐饮供应链等四大领域研究)
浙江大学本科,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研究型硕士,6年食品饮料研究经验。曾任职于招商证券研发中心,2020年加入华创证券。2021年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第一名。
高级分析师:程航(覆盖低度酒精饮料,包括啤酒、预调酒、黄酒等,以及保健品)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曾任职于招商证券,2018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高级分析师:沈昊(覆盖白酒)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2019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范子盼(覆盖基础蛋白&休闲食饮,包括乳业、肉制品、饮料、休闲零食等)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4年消费行业研究经验,曾任职于长江证券,2020 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彭俊霖(覆盖餐饮供应链板块,包括调味品、连锁、速冻、预制菜等)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硕士,曾任职于国元证券,2020 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研究员:田晨曦(覆盖白酒)
伯明翰大学硕士,2020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杨畅(研究支持)
南佛罗里达大学硕士,2020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刘旭德(白酒研究支持)
北京大学硕士,2021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董广阳:华创证券总裁助理、研究所所长、大消费组组长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14年食品饮料研究经验。曾任职于招商证券,瑞银证券。自2013至2021年,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五届第一,两届第二,一届第三,获金牛奖最佳分析师连续三届第一,连续三届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获水晶球最佳分析师连续三届第一,获新浪金麒麟、上证报最佳分析师评选连续三届第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相关研究报告:
【华创食饮】安井食品:优化菜肴布局,品类顺势而为——股东大会调研反馈报告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9月9日发布的报告《安井食品(603345)公司深度研究报告:看懂安井的三个阶段》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或财务顾问服务。本公司与作者在自身知情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不存在法律法规要求披露或采取限制、静默措施的利益冲突。
本报告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履行披露义务。
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本公司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本报告所载信息均为个人观点,并不构成对所涉及证券的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本文中提及的投资价格和价值以及这些投资带来的预期收入可能会波动。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华创证券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无时不在的市场,请您务必对盈亏风险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并严格遵照监管机关有关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做好自身适当性评估和和认定事宜。如您坚持进行证券市场交易,请咨询有关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