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名校有那么重要吗?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全国各地,每年一度的幼升小、小升初已进入报名流程,将要中考的学生也开始考虑高中择校问题。要不要挤名校?要不要选民办?要不要动户口、买学区房?许多家长刚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开始操心这些问题。今天,一位在“名校”工作的老师谈了谈她的看法。
总是接到各类朋友的咨询,问我“北京XXX学校怎么样?”“我想要买房了,小孩上学买哪里比较好啊?”“北京中学和北京学校什么区别啊?”……每次接到这样的咨询我都很无奈,虽然我在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教书,但我其实并不了解学区房哪里好,更不懂北京琳琅满目、名称众多的各种学校分别怎么样。
不过,既然问起关于学校的事情,我经常给朋友们、家长们分享我的一个观点,在此也分享给大家:“著名”中学对于提升学生成绩来说没有那么重要。
好学校对于提升成绩没有那么重要
202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特经济学教授乔舒亚·安格里斯特曾做过一个特别有趣的实验。
对比这样的两批学生:A组学生刚好达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B组学生只比录取分数线低一分。他们原本的水平几乎一样,但是A去了省重点,B只能去市重点。这意味着实际研究对象,具备相同的智力水平、学业水平。那这两个学生将来考大学的时候,他们的成绩会不会有显著的差距呢?
答案是完全没区别[1]。研究者统计了像A和B这两组学生,发现他们进入大学后,的成绩分数、大学入学率、毕业率、大学的选择性方面,没有任何明显的差异。不但省重点和市重点没区别,市重点和区重点、区重点和普通高中,对于正好跨线的两个人来说,都没区别。这意味着,高级课程、师资力量、顶尖硬件等等都不是好成绩的决定性因素。重点高中并没有提升学生的成绩,是好学生提升了重点高中的成绩;不是名校造就了好学生,而是被掐尖来到这里的好学生,成就了名校[2]。
这看起来好像与我们的常识相悖,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8.1%。而某些省重点高中的大学录取率可达到80%以上,意味着上重点中学有更大的概率上比较好的大学。重点高中师资力量更强、同学水平更高、学习氛围更好,难道不应该是重点高中培养了更好的学生么?
对于这一司空见惯的结论,我们可以想想是不是因果搞反了?正是因为你学习不错,所以才意味着你能考好的高中。不是因为你考了好的高中,所以学习不错。好高中的大学录取率高是因为好高中的生源质量本来就好,并不意味着教学水平高、培养的学生好。
所以,根据安格里斯特教授的研究结果,名校对学生的影响在标准化成绩面前作用并不大。如果学生的成绩正好压线,那上不上重点高中,对学生将来的高考成绩几乎没有影响。如果单纯追求高考成绩,那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的事,名校的加持没那么大作用。
好学校的作用在其他方面
那为什么人们还要争着抢着去好学校呢?名校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好的学校有努力、拼搏和上进的氛围。好的学校会聚集好的学生,而好的学生在一起会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别人在努力,你也不敢过于放松自己。好学生是对自己有要求的,这种上进和拼搏的精神会带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使努力成为人生的一种习惯。
其次,好的学校能让学生眼界开阔、见识更广。好学校给人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丰富,更多是视野和见识层面的丰富,而开阔的视野和见识能让我们的胸怀更开阔、更包容,这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格局和发展。
另外,好学校的同学和校友往往更优秀,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优秀的校友在各行各业都属于行业精英,他们回来开讲座或者提供私下咨询,都能提供最专业的声音。
不过,如果有个学生,他的SAT和GPA 都非常好,达到了哈佛的标准,当年也申请了哈佛大学,可是因为课外活动或者其他一些什么别的原因并没有被哈佛录取,那么他的前途一定就不如那些上了哈佛的人吗?答案是:不是的。事实上,他未来十年的收入和发展大概率与上了哈佛的人没什么区别。如果一个人真的行,其实并不太需要名校的加持。前提是,他要真的相信自己能够上哈佛,有这样的企图心才行(当然,在社会上,寒门子弟上名校作用巨大,相当于鲤鱼跳龙门,这个另当别论)。
那到底什么能提升成绩
成绩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个公式。总结起来,好的学习成绩=方法×能力×品质×心态。
方法
首先说方法。我们在学习中经常陷入两个误区,在认知科学中被称为“元认知偏差”: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自己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和能力;二是喜欢使用那些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努力但却毫无用处的学习方法,我称之为“伪学习”,比如拼命记笔记、拼命在课本上画下划线、拼命用荧光笔画出重点……等等等等。
那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自己改变这种低效的学习方式呢?
输出就是个好办法。我有一个学生,历史成绩怎么都提高不上去,我就建议她每天回去给家长当老师,把自己学到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坚持了一个学期后,她的历史成绩从79分一下提高到92分,从此她的成绩就好到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她正确地运用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中的“输出”方法,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再例如,检索和考试。检索和考试都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痛苦,让我们经历那种“有很多东西怎么想都想不起来”的过程,但正因为有了挑战,你才能知道自己哪里不会,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学习的效率才能更高。
还有间隔、交替和拆分。在期末复习备考英语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把学习时间划分成几个小块,今天复习一小时、明天复习一小时,考试的头天晚上再复习一个小时,而不是一口气的连续复习三个小时。拆分的效果能有多好呢?它是不拆分的两倍,而且背过的单词你会记得更持久。当然,还有更多好的学习方法,大家可以自己摸索、讨论或者查阅此类书籍。
能力
其次,说能力。学习的能力由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动力决定,学习的速度由智商和基因决定——这属于出厂设置,我们改变不了。学习的动力则主要由好奇心决定。当然好胜心也是影响因素,人们出于赢的欲望,想在各个方面超过别人,不过,这是把人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下不得已激发出来的,后面有机会再专门说这个话题,这篇文章主要说好奇心。动物都有好奇心,为了寻找食物和配偶,每个动物都有离开舒适区、探索新信息的冲动。而人类和动物不一样的是,我们对知识也有好奇心。哪怕这个知识和食物没有直接关系,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比如一个数学方程,我们也可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会一个新知识,你会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啊,我以前不懂这个道理,这回搞明白了,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回事儿!跟我想的太不一样了!哈哈,这个认知的更新太爽了。英文世界把这种感觉叫做“mirth”,意思是欢乐和喜悦,就像胡适先生说的那个“欢喜”:“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保持好奇心的关键是保持合适的学习速度。如果把学习比喻成开一辆蒸汽火车,好奇心就相当于蒸汽机的节流阀,它的作用是保持发动机内部的压力。压力太小,节流阀就收紧,让压力增加;压力太大,节流阀放开,释放压力。蒸汽机压力不变,火车就匀速前进。我们学习也是这样,我们希望学习能够按照最适合自己的那个速度匀速前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美国密歇根商学院的教授诺尔·迪奇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区[3]: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中间是学习区,就是认知发展上的最近发展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区域。那又怎么保证自己停留在学习区内学习呢?有一项研究成果叫做《高效学习的85%规则》(The 85% rule for Optimal Learning),就是说当我们接触的内容中只有15%是全新未知的时候,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而15%的这个概率就是让我们保持好奇心的关键因素,新学的内容如果把控在15%的范围内,那么学习动力就是最足的。
品质
再次,说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都是好的学习品质的一部分。学习的品质用结果来看,就是你是否喜欢学习,是否有成就感,是否获得了意义。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在说很多同学虽然知道怎么做,但出于各种原因,就是没法做到,或者只能做一段时间,坚持不下去。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大多数学习效率低的同学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 “我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怎么办”“我不喜欢学习怎么办”、“我制定了学习计划,可是我坚持不下去”、“我学习压力太大,晚上经常失眠”、“我和同桌闹别扭了,弄得我一节课都没有听进去”、“我觉得自己有拖延症,可是改不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心态
最后,说心态。为什么越临近考试越学不进去?为什么考试时大脑会一片空白?为什么大多数人在考前或考试过程中感到紧张、焦虑?如何帮助学生减轻有关考试的心理压力?为何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优异,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在考试中取得成功的人大多具有这三种特质:冷静、自信和专注。因此,要想提升表现,就要让身体保持冷静、让思维保持自信、让精神保持专注。《考试心理学》中提到,身体、思维和精神构成一个三脚凳模型。我们在打下坚实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必须要锻炼控场的心态[4]。高手对决其实是心力的角逐,比如说高考,它绝非应试那么简单,同时也考察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考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列好失败清单——注意不是错题本,错题本只是让我们完成了知识的闭环,但考场上犯错不一定是都是由知识导致的,还要调整好心态,所以还要完成好考试的闭环。比如,考场上做深呼吸,把握好做题节奏;考完每一门试后,不对答案,不管对错,不要在乎上一场的得失,专心每一场的考试。如此,最有可能取得最好的考试成绩。
所以,到底要不要买学区房、到底要不要进名校呢?靠名校来保证一种确定性、一种安全,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而比起良好的成绩单,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方法、拥有一颗平常心,可能比起好的成绩会让我们更有掌控感吧。
参考文献
[1] Walters, J. A. S. C. S. D. J. F. T. K. P. P. C.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assachusetts Charter Schools. (Center for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Boston, 2011).
[2] Barabási, A.-L. The Formula: New Scient[M].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8.
[3] Tichy, N. Succession[M]. Michigan: Brilliance Audio; Unabridged edition, 2014.
[4] 本·伯恩斯坦. 考试心理学[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相关阅读
近期推荐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返朴书单,点击购买↓↓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