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ol Psychiatry︱张捷课题组揭示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形态学分化与儿童认知功能及精神疾病的关联

吴欣然等 逻辑神经科学 2023-03-10

文︱吴欣然,於葛畅,张捷
责编︱王思珍,方以一
编辑︱王思珍

儿童青少年期大脑结构形态的关键发育期,不同大脑区域之间,尤其是皮层与皮层下区域间的发育平衡,是儿童皮层对皮层下边缘系统控制功能在这一时期逐渐完善的基础,而皮层-皮层下发育协同的异常也是这一时期精神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考察脑区间发育的协同程度通常采用结构共变网络Structural Covariant Network)方法。该方法基于脑区间结构特征(如灰质体积)的相关性构建脑网络,以反映跨脑区成熟程度的同步性,对于理解精神疾病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结构共变网络方法大多针对群体构建,无法反应与认知功能和精神疾病相关的个体差异。因此,目前对于儿童青少年大脑皮层-皮层下脑区间的结构发育同步性及其与认知功能和精神疾病的关联仍不清楚

2022年12月6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捷团队在Nature子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了题为Morphometric dis-similarity between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areas underli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atology: a preadolescence study from ABCD的文章。作者利用了融合多模态形态测量学数据的个体化结构网络构建方法,发现皮层和皮层下区域之间在多维形态测量学特征上存在广泛的负相关(或形态测量学分化),而更强的皮层-皮层下负相关与9-10岁儿童更高的认知功能和更轻微的精神症状相关。作者认为这一负相关的程度可能反映了皮层与皮层下边缘系统之间发育不匹配的程度,有望成为青春前期儿童认知水平和精神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


为研究个体水平的跨脑区结构协同发育模式,研究团队首次采用了剑桥大学Edward T. Bullmore教授团队2018年在《Neuron》提出的形态测量学相似网络(Morphometric Similarity Network / MSN)方法[1],来刻画儿童个体的全脑结构共变模式。MSN方法通过计算一对脑区在多模态形态学特征(包括皮层厚度、表面积、体积等灰质形态学指标和各向异性、平均弥散度等微结构指标)的相关来刻画个体水平的脑区结构共变(图1);该指标能够反映脑区间细胞构筑学的相似性、遗传表达相似性及白质连接,并已被发现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团队首次指出,该方法可以用于刻画青春前期儿童皮层-皮层下边缘系统发育不匹配的程度。


图1 构建形态测量学相似性网络的流程图。皮层区域的MSN基于17种形态测量学指标构建,而皮层下脑区由于缺少皮层厚度、表面积、沟回深度和灰白质比4种特征,其内部和其与皮层脑区的MSN基于13种形态测量学指标进行构建。

(图源:Wu X, et al. Mol Psychiatry, 2022)


该研究团队将MSN方法用于青少年脑认知发展数据集(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简称ABCD Study),该数据集包含超过10000名儿童被试基线(9-10岁)和纵向随访(12岁)数据。研究者从这一大型队列中提取了17种皮层的形态测量学特征和13种皮层下区域的形态测量学特征,构建了个体的全脑MSN,研究了其与多种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的关联。此外,研究团队还利用基因测序数据考察了重要MSN特征的遗传基础。具体研究发现:


第一,模块检测分析(Community Detection Analysis)发现,青少年MSN网络可以被分为5个在细胞构筑上存在差异的模块包括三个皮层模块(旁边缘系统模块Para-Limbic / PL,感知运动Sensory-Motor / SM和额颞模块Frontal Temporal / FT)和两个皮层下模块(S1、S2)。各模块间,尤其是皮层-皮层下模块间存在广泛的负相关代表了这些脑区间在多种形态测量学指标上均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也反映了它们在细胞构筑层面上的分化倾向(图2)

图2 形态测量学相似性网络的社团结构。
(图源:Wu X, et al. Mol Psychiatry, 2022)

第二,纵向数据显示,从基线到两年后随访期间,儿童MSN网络模块结构有加强的趋势,皮层-皮层下边缘系统之间的负相关随年龄会变得更加明显(图3)。由于皮层下脑区(边缘系统)通常成熟更早并在青春前期(10岁左右)就进入稳定的平台期,而皮层(尤其是与认知控制相关的前额叶皮层)则继续发育直到成年早期[2],因此该研究认为,层与皮层下脑区负相关的程度主要由皮层相对于皮层下脑区发育成熟程度所决定,负相关越大,皮层和皮层下发育的不匹配程度越低负相关的强弱可作为皮层发育程度的表征

图3 形态测量学相似性网络在基线的模式(A/C)与基于纵向形态测量学特征变化率构建的脑区间共发育模式(B/D)在空间上高度相关(E),说明MSN的网络模块结构在10岁到12岁的纵向发育过程中有加强的趋势,即基线MSN为正的连接在2年后会变得更正,反之则变得更负。

(图源:Wu X, et al. Mol Psychiatry, 2022

第三,行为表型关联分析发现,个体化MSN与包括认知能力和精神疾病在内的多种行为表型相关(图4)。对所有显著的MSN-表型关联模式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与更高的认知能力和更轻微的精神症状相关的MSN变化模式的变异大部分可以被一个主成分解释(解释力76.15%),该主成分显示,皮层FT/SM模块与皮层下/旁边缘系统(S1/S2/PL)间形态测量学相关越负,儿童认知功能越强。相比之下,皮层FT/SM模块和皮层下/旁边缘系统负相关越正(负相关程度越弱),儿童则表现出更严重的外化(如冲动、高攻击性)和内化(如焦虑和抑郁)精神症状(图5)

图4 形态测量学相似性网络与认知能力及精神症状的关联。
(图源:Wu X, et al. Mol Psychiatry, 2022)

图5 形态测量学相似性网络与行为关联模式的主成分。第一主成分(解释76.15%的变异)显示,较高的皮质-皮层下边缘系统形态测量学分化与更好的认知表现和更轻微的精神症状有关。
(图源:Wu X, et al. Mol Psychiatry, 2022)

第四,全基因组遗传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发现,层FT/SM模块与皮层下/边缘系统之间的负相关与控制突触和神经生长的基因有关,研究认为这代表了这些与认知发展和精神疾病相关的MSN变化可能主要是由神经生长、突触增殖与修剪所带来的脑区内细胞构筑变化所驱动的。

图6 皮层FT/SM模块-皮层下/旁边缘系统间负相关的基因集富集分析结果。
(图源:Wu X, et al. Mol Psychiatry,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该研究首次在大规模儿童队列构建了个体水平的形态学共变网络。由于融合了多种模态(17种)的影像数据,个体形态学共变可以更精确地刻画儿童脑形态学协同发展的个体差异,进而识别出与认知功能和精神疾病高度相关的结构共变生物标志。


该研究在高认知功能和低精神症状儿童中发现的皮质-皮层下更强的负相关,为儿童大脑发育的“皮层-边缘系统失匹配理论”,或“发育不匹配”理论提供了量化的手段。该理论认为在儿童青少年加工情绪的皮层下边缘系统成熟更早,而与行为和情绪控制相关的高级皮层(如前额叶)发育相对皮层下存在滞后,造成青少年皮层对皮层下控制力不足,由此导致青少年存在比成人更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2]。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儿童大脑结构发育及其如何支撑高级认知功能、预测儿童青春期精神疾病发生与发展方面提供了启发与洞见。

该方法未来可应用于全生命周期的发育队列或疾病队列,量化不同阶段大脑的结构发育模式及其与语言、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关联,以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阿兹海默症等大脑形态学发生显著变异的精神或神经性疾病的进程,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的健康发育和预测脑疾病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2-01896-x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吴欣然为本文第一作者,加拿大麦吉尔大学Lena Palaniyappan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於葛畅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张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捷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支持。

第一作者吴欣然(左),共同第一作者Lena Palaniyappan(中),通讯作者张捷(右)
(照片提供分别由吴欣然/Lena Palaniyappan/张捷提供)



欢迎扫码加入逻辑神经科学 文献学习2群备注格式: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称号/职位往期文章精选【1】NeuroImage︱严超赣团队开发Think-Aloud fMRI研究范式并刻画静息态自发思维的大脑表征模式【2】Mol Psychiatry︱陈昱等跨疾病研究精神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中免疫相关基因的变化【3】Cell Death Discov︱吉训明团队揭示慢性低氧是诱导α-突触核蛋白病理的新机制【4】Mol Psychiatry︱南通大学江波课题组揭示慢性应激通过HPA轴亢奋诱发抑郁样症状的新分子机理【5】Sci Adv︱何晓松等揭示网络控制理论应用于脑科学研究的生理基础【6】Annu Rev Neurosci 综述丨操控不同神经细胞的腺病毒工具【8】Nat Commun︱陈忠/汪仪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癫痫发作的新机制【9】Cell Mol Life Sci︱李华伟/何英姿团队发现KDM5A有望成为感音神经性耳聋防治新靶点【10】综述文章推荐专题第一期︱Cell期刊神经科学领域最新前沿综述精选(2022年10月-11日)
NeuroAI 读书会【1】NeuroAI 读书会启动︱探索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交叉领域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膜片钳与光遗传及钙成像技术研讨会(2023年1月7-8日 腾讯会议)【2】第十届近红外训练营(线上:2022.11.30~12.20)【3】第九届脑电数据分析启航班(训练营:2022.11.23—12.24)欢迎加入“逻辑神经科学”【1】“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编辑/运营岗位 ( 在线办公)【2】“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 在线办公)【3】人才招聘︱“ 逻辑神经科学 ”诚聘文章解读/撰写岗位 ( 网络兼职,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J. Seidlitz, F. Váša, M. Shinn, R. Romero-Garcia, K. J. Whitaker, P. E. Vértes et al., "Morphometric similarity networks detect microscale cortical organization and predict inter-individual cognitive variation," Neuron, vol. 97, no. 1, pp. 231-247. e7, 2018[2] K. L. Mills, A.-L. Goddings, L. S. Clasen, J. N. Giedd, and S.-J. Blakemore, "The developmental mismatch in structural brain matur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vol. 36, no. 3-4, pp. 147-160, 2014.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