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手社工”:与长者的实验性对话

PDT小土豆 PDT食物小站
2024-09-04


2022年初,PDT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始了“珠三角地区社区可持续食物教育”项目,旨在聚焦珠三角地区城市社区场景,充分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开展食物教育,通过开发可复制的珠三角地区社区食物教育课程,提高食物教育在社区工作层面的可及性,营造绿色低碳健康的饮食新风尚。


简单来说,PDT要在今年一年的时间里,以社区活动的形式,向长者科普健康膳食观念,倡导减少食物浪费行动,并从中总结课程教案与活动经验。


8月30日,PDT在农林社区完成了最后一场活动。我们搭建了晚餐场景,并为大家提供“食材”来设计菜谱。长者们设计出了远超出我们想象的丰富美食,彼此交流分享,PDT的伙伴则从膳食均衡的角度给出建议。



类似的活动,我们今年一共办了六场,主题从“健康早茶”到“食物浪费”,形式从工作坊到游园会,PDT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进入社区、与居民对话的方法我们发现,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居民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也是知识生产的主体。我们想趁这份在地经验还热乎着,由项目负责人CY掌勺,把它端上桌来与大家共飨。



撰文 I CY

编辑 I 菌子


“新手社工”


在分享之前,我想先厘清这是以什么视角出发的谁的经验。如标题所写,PDT是“新手社工”


首先,这里的“社工”并非仅指街道社工站的工作人员,而泛指深入参与社区生活构建的“一线工作者”。对于社区来说,社工是社区生活和谐的一部分,而非突兀的外来声音。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院(可持续设计理论与实践)


在过往5年的食物银行工作中,对于PDT来说,社区是我们的核心伙伴。但从方法上讲,作为社会组织的PDT做的更多是资源链接,也即在社区和食物捐赠方之间牵线搭桥,而不负责直接的接手、分发。因此,尽管穿梭在社区场景中,却少有深度的沟通与持续性的互动。


有时我们也会在社区举办食物活动,但那时,PDT仍是一个秉持自身视角的外来者,我们带着“内容”进入社区,这些“内容”或是募集来的余量食物,或是准备好的活动教案与素材。我们基于这些“内容”与居民们进行互动。在活动后,我们会请大家填写反馈问卷,同时进行定期的回访。在这个过程中,即便尽可能地加入“参与式”“互动型”的协作手法,我们仍然发现有许多的问题有待回答:我们的活动是居民们想要的内容吗?有什么是居民已有的(在议题上的)智慧而我们尚未知道的?居民在活动后真的会有意识到行动的改变吗?这些事后的问卷能在多大程度帮助我们改进下一次的活动?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PDT一直未能真正进入社区。因此,对于PDT来说,如何联合社工站、社区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真实地走入社区,也成为了核心挑战。次项目,我们专注在两个社区,尝试从“单向输出”走向“深度互动” ,在展开具体的活动之前,我们与居民和社工站都进行了前期的沟通与调研,尝试对长者现有的饮食方式、信息获取渠道、偏好的活动形式等信息建立具体、鲜活的理解。


社区长者调研小Tips

🟠 社区本位的调研不是科学研究,目标不是情况数据的准确,而是更好地了解长者的偏好和需求

🟡 问卷是聊天的抓手,可在过程中多收集长者描述性的话语,有助于活动设计时语言的可沟通性

🟢 大多长者眼神不好,不建议请他们直接填写问卷,志愿者可以以读题的方式请长者作答

🔵 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词汇,志愿者可以做一些替换;例如“你平时以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可以替换为“你平时在哪里看新闻”


当然,作为一个“新手社工”,PDT并非在分享“社会工作”的经验(毕竟我们也是愣头青),而是从自身视角出发,一个关注“食物与环境”的青年团队在社区中与长者对话,进行“议题转译”的经验。所谓“议题转译”,便是如何将议题带入社区,用社区的语言生发议题,共同生成一种本土知识。



“转译”:与长者的实验性对话



依托已有平台,展开转译


在过去几年的食物银行工作中,PDT建构了食物分发网络,其中社工站的社工们起到了食物接收、分发的关键作用。这次项目的选点在农林和素社社区,恰好,这两个社区一直在PDT食物分发网络里,而长期扎根社区的社工们无疑比我们更了解社区、了解居民的状态。她们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们和居民之间的桥梁,也是这次行动的引路人。


我们联系了负责和我们对接食物的社工,聊起这个PDT尝试向圈里跳的新项目。但贸然在社区开展一个全新的项目明显有些生硬,社工建议我们先从了解社区开始,了解社区的人群和他们已有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社工站组织的,也有居民自己组织的,都开展了几年以上,有居民基础。也许PDT可以尝试在现有的活动框架内,嵌入新的内容,这相比另起炉灶要自然得多。于是我们开始了进一步的走访。


我们了解到,这两个社区老龄化程度都较高,也有许多退休老人。农林社区的长者们就自发组织了养生班,每周二会一起做养生操,有时候也会请医生来讲课。农林的静社工便把养生班班长推给了我们,让我们直接去参加。

 

在一个大清早加入了毛巾操的队伍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静社工本人也对减少食物浪费很感兴趣,笑称“什么时候也可以来给我们社工讲讲”。这让我们喜出望外,便当场说了起来,其实减少食物浪费行动可不只是光盘,还包括按需购买、清理冰箱、识别保质期等等,其意义也不只是老生常谈的节约,而是在环境上……静社工突然想到,农林马上就有一个给小学生的食品安全讲座,何不让PDT去“试试水”?很多孩子放学都是由姥姥姥爷接送,路上聊天也可以讲讲这些新鲜事。这也不妨是一种“迂回战略”。


惜食小达人活动(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在素社这边,社工陆姑娘也给我们介绍了素社在适老化上做的许多努力,从大的老楼装扶梯和电梯,也有小的教老人用手机,出示健康码等等。其中有一个就是他们新开启了耆趣台这个面向长者的直播,并打算在新增一个为期一个月共四期的“讲饮讲食”栏目。


在提到PDT的参与形式中,陆姑娘提到希望改变“专家”模式,转换思路,邀请素社的街坊来做主持人,分享素社有什么好吃好玩的,哪里有便宜健康又好吃的食物。通过直播节目分享给更多的街坊,以服务素社为主。而这正是PDT希望尝试的,从过去PDT“包办活动”到“居民主导”,PDT提供支持。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共创会。


居民主导,做支持型的转译者


在这次共创会中,三位居民志愿者组成了“耆趣台-讲饮讲食志愿服务队”,并给自己起名为“老友记”。社工站的两位社工提供平台与策划支持,PDT则对主题“食物浪费”的内容进行补充。


与以往PDT举办的活动不同,居民是主要的活动策划人,他们有更多在社区的生活经验,而这些经验能够很好地转化:什么形式是居民喜闻乐见的,什么样的内容是居民在生活场景中真正有条件且愿意去实践的。


讲起社区中“食物浪费”的场景,老友记谈起自己家庭与周边人的情况,平时家里基本都能“光盘”,即使吃剩的时候,大家都会放在保鲜盒里留着下顿吃。但反而是有许多食物由于储存不得当,在做之前就坏掉了。特别遇上疫情反复,大家家里都会比过往多备一些菜,而这些蔬菜、水果、肉类的保鲜办法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那何不就在这次直播中做一次梳理?


耆趣台讲饮讲食:内容共创会


另外,现在长者都不愿意参加“讲座”类型的活动,而倾向于更多的互动。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长者们也越来越能接受线上参与的形式,所以平台直播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平台上,长者们也更喜欢“谈天”类型的节目。于是节目设定为没有“专家”,而是以“老友记”买菜回来,讨论如何保鲜作为场景。


在共创会结束后,老友记们自己查阅了资料,再由PDT进行修改和补充。而直到直播前,老友记们一边找镜头角度,还一边翻阅讲稿,可谓是非常专业。


当天直播共有200多人线上观看,许多长者观众还参与了答题互动,答题正确的也在直播后来社工站领取到了奖品(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再现日常场景,在行动中转译


在共创会中,我们发现场景的重要性。“减少食物浪费”这个议题在社区生活里的样子,显然比我们在研讨会、在论文里见到的更加鲜活具体。类似“光盘行动”或“全球有1/3的食物在到达餐桌前就被浪费了”这样的说辞只会让人不知所云,而“肉菜保鲜秘诀”却能一下引起大家的兴趣与共鸣。此时,我们两个社区的调研也差不多了,在长者营养的工作坊设计中,除了在内容上结合《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广州的饮食文化,我们更尝试加入“场景”的元素——“早茶”与“菜市场”。


广州街坊们对喝早茶都不陌生,工作坊这天,餐桌上摆满了常见的早茶菜品。大家分成了四组,每组4-6人,大家看着图片选择自己想要的餐点,并有志愿者“小妹”为大家下单。下单后,就到了评选环节,大家拿出自己的菜单,并解释为何这样选择。最后,PDT再拿出了健康餐盘,与大家一起具体分析,大家的早茶的搭配是否合理,可以如何改善。


健康早茶一加一活动(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健康膳食的第二场活动,我们则搭建了“晚餐”的场景。我们为长者们事先准备了多种“食材”,2-3人一组,利用食材设计晚餐菜谱。设计完成后,长者们彼此交流分享,而PDT的伙伴则从膳食均衡的角度加以评点,如何吃好一顿既美味又营养丰富的晚餐。

活动后长者的朋友圈

活动后长者自己制作的图片


多种形式,灵活搭配


社区场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圈外社工自然也要懂得变通,随时调整。在项目进行中,PDT就发现社区常常会有公益游园会的活动,参与者上到80下至3岁,游园会还会穿插各种不同的主题:党史学习、牙齿健康检查、了解残障政策等,而且社区也常常会准备礼品给参与者。于是我们也将项目“转译”成了短平快的小活动,在摊位中与居民们互动。


比如在“探究健康餐盘真面目”中,PDT请大家给下列早中晚餐食物从健康到不健康的排序(欢迎读者也来做做看):


滑动查看餐盘选项


接下来公布答案!几个餐盘中,相对健康的排序是:

3 鲜虾蛋肠 > 2 混酱猪肠粉

 > 1 肠粉包油条


大家做餐盘选择时,时常会碳水量“超标”, 而健康平衡膳食餐盘的碳水含量只有一半不到。所以可以了解到如果要吃的健康,得从中减少碳水以及增加食物的多样性,才能获得健康的饮食。


游园会活动(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社区智慧”是转译工作的重要主体


其实,为什么需要转译?在项目之前,我以为是因为有一个新的议题“x”,而社区的行动或意识中没有“x”,或者对“x”存在误区,那我们要去做一个表达和补充的行动。


比如“肉菜保鲜”,长者的意识多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和手机里的一些短视频,有对的,也有不全对的,这时PDT便能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甄别和纠正。又比如《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出来了,其中的“健康膳食餐盘”是一个笼统的工具,PDT做的是梳理“餐盘”知识,并结合具体的长者营养需求,再通过有趣、简单、直观的游戏,便于长者理解并在日常中更好地实践。类似于从研究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但在这近一年的“转译”过程中,我们逐渐发觉了这个“议题-社区”这个路径的另一层逻辑——社区智慧对议题的补充。在与长者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语言的不通用,有时并不是社区缺少“x”,而是长者的“x”行为不被认为是“x”,或是被认为“过气”“老土”而缺少关注。比如在食物浪费上,其实长者们有许多已有的习惯,每天清理冰箱、买菜买一两天的量、即使是保质期稍长的包装食品也不过量购买。我们将这些“做法”也收录在了「社区锦囊」(编写中)中。


社区工作既是议题研究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区智慧的总结归纳。作为初出茅庐的“新手社工”,我们像是一个对各路经验保持开放的烧杯,里面盛纳着自身对于议题的理解,而当来自社区、社群的新的试剂投放进来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神奇的反应,我们永远保持期待。


排版 | CY,小张

插图 | Anna Kövecses

封面 | 社区种植计划 Grow Together-Community Planting Project


合作街道


项目资助方

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PDT食物小站开展“珠三角地区社区可持续食物教育”项目,聚焦珠三角地区城市社区场景,充分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开展食物教育,通过开发可复制的珠三角地区社区食物教育课程,提高食物教育在社区工作层面的可及性,营造绿色低碳健康的饮食新风尚。



项目执行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PDT食物小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