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主任说 | 杨新:面向未来“顶天立地”,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流环境学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方科技大学 Author 南科大
水、土壤、空气、气候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在工业发展初期,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生产制造活动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引起了全球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运而生。水流域污染控制与治理、空气质量提升、全球气候变化……这些都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环境学院”)成立五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环境学院院长杨新,请他谈谈环境学院的现在和未来。这也是他出任环境学院院长以来,首次接受我们的专访。
图|接受采访的杨新老师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奋勇开创新“研”路
杨新重点研究大气中重要一次颗粒物来源、城市大气环境二次气溶胶组分形成机制,并利用高时间分辨物理化学性质测量对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效应进行精确表征。大家所熟知的PM2.5,就是杨新的研究对象之一。
杨新本科就读的是化学专业,硕博期间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分子与团簇激光光谱。博士毕业后,他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及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那里,他的研究方向也从偏理论型的物理化学转向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大气化学。“我希望自己的所学,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去解决人类生活的实际性问题。” 专业的调整并非易事,一路走来也遇到很多挑战。回望这段历程,杨新说:“其实刚开始学什么专业并没有那么重要,这个世界并不是根据学科的划分来运转的。作为学者或科研工作者,我们最后的目标都是要解决综合性的现实问题。本科的专业只是我们每个人学术大厦的第一根桩而已,未来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拓展、延伸,走向高处,从我们自己独有的角度,去探究这个世界。”他以自身的经验告诉正在经历大学求学阶段的年轻人,“要学会主动地去探索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学科方向,并持之以恒,保持好奇心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图|杨新老师
“顶天立地”+“人和”
构建一流环境学科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科快速高效建设的基础。围绕学科发展布局,环境学院已经初步建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发展均衡、独具特色的教研队伍。现有全职教师69人,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以及其他国家级人才13人。
环境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及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发展优势学科,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流环境学科。在杨新看来,一流学科的建设,除了需要汇聚培育一流的师资队伍,还要在学科布局上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即开展一流的科学探索,“立地”则要扎根中国大地,切实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环境学院的学科建设,不仅要深入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更要在科研的基础上力求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环境学院已经形成了三大学科群,分别是“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与水环境”和“全球环境变化”。在这三个方向,老师们关注学科发展前沿,进行深入探索,开展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贴近社会民众需要,抢抓‘双区’驱动重要历史契机,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围绕‘四个立足点’为社会服务。”杨新介绍道,“四个立足点”分别是“无废城市”——减少排放并致力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修复”——从局部污染治理上升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智慧环保”——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管理;“环境健康”——与生命科学和医学开展合作,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今年是环境学院建院五周年。在过去的五年,环境学院交出一张亮眼的“科研答卷”。目前,学院已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等。建设有七个平台,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南科大首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及修复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环境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工程实验室”以及“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如今,各大项目协同推进,各大平台持续发力,南科环境人正紧密围绕国家省市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扎扎实实的科研探索为新时代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图|学生在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实习
厚基础宽视野新思维
培养大批环境科学人才
作为环境学院的“新掌门人”,杨新很喜欢南科大的年轻、热情、充满活力与闯劲。在他看来,南科大的校风与深圳这片创新热土的文化氛围非常契合,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处在一种昂扬拼搏的状态。“南科大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视,这也是办大学应有的初心。‘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以及学校师生全员投入和全情投入的工作学习状态也让我感觉非常振奋。”谈及在南科大工作的感受时,杨新如是说。
环境学院致力于培养有创新思维、国际化和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环境研究和管理人才。“环境学科是一个交叉型的学科,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会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的综合型人才。”对于交叉型的学科,培养方案的设计是一大挑战,平衡好知识传授“广与深”尤其重要。环境学院参考借鉴许多国内外一流环境学科的培养模式,结合本身学院的学科特色,正着手更加细致地梳理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在让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足够宽的学科视野。
图|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在四川峨眉山实习
环境学院设计了独具特色的项目导向制课程,帮助同学们成长。比如特聘教授胡清开设的《创新设计》课程,以实际工程或项目为课题背景,联合校内外教授、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实行“定义问题边界-设想解决方案-头脑风暴设计方案-实施创新设计”的工程师培养流程,锻炼学生项目管理、时间管理、团队合作、思辨创新等多方面能力;校党委书记、环境学院教授郭雨蓉牵头组织开设《中国环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邀请业界专家、环保政府官员进行课堂授课,并带领学生走访深圳市环境管理部门、监测部门和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现场等环保的“第一现场”,向学生传授中国环境管理的最新实践经验。
此外,学院还非常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学院目前已与密歇根大学、昆士兰大学签订本硕连读协议,与香港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除联培项目外,学院还在夏季学期开设有赴国外进行实践学习的课程,前期由国际合作部部长、环境学院创院院长、讲席教授郑春苗负责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的美国经验》课程已连续顺利开设4年。后期将由讲席教授刘俊国负责,开设赴英学习课程项目,在国际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正式实施。
“五年对一个学院而言,还非常年轻。也因为它年轻,未来有无限可能,对此,我十分期待,也充满信心。”杨新表示,未来,环境学院将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打造世界级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环境研究平台,培养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为解决中国和全球的环境问题贡献南科力量。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事记
2015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郑春苗教授担任创院院长。
2015年11月,环境学院获批首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2016年2月,环境学院首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
2016年8月,刘俊国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南科大申报成功的首位国家“杰青”;郑一教授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南科大申报成功的第二位国家“优青”。
2016年12月,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获评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2017年3月,环境学院的第二个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是深圳市首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
2017年9月,环境学院获批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及修复重点实验室”,为南科大首次获批的两个省级平台之一。
2017年12月,刘俊国教授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青年科学奖,为深圳市首位获奖人。
2018年1月,胡清教授参与的“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4月,环境学院获批“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为南科大首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2018年5月,环境学院主办2018年环境院长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双一流”环境学科高校及广东省内高校环境学科带头人参加.
2018年7月,环境学院获批首个市级工程实验室—深圳环境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工程实验室。
2018年7月,环境学院首届“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
2018年7月,环境学院首届南科大-哈工大联合培养硕士生毕业。
2019年7月,环境学院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南科大-澳门大学联合培养项目)。
2019年8月,郑春苗教授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
2019年12月,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2019年12月,环境学院获批南科大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2020年7月,刘俊国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外籍)。
--- 南方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
来源: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采写:吴一敏
通讯员:晏梓添
图片: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