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不磨灭的灯塔 ——记河南大学张治军老师

邹雪艳 河南大学好老师 2024-04-02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2018〕16号)


 “学生眼中好老师”系列 ㉗




怀揣着惴惴不安的心,我拨通了张治军老师的电话,如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忐忑······


2016年,纳米中心领导接受了我的读博申请。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业,开始啦!兴奋夹杂着忐忑,我脑海中快速浏览着中心的博导名单,对,张治军老师!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电话中神一般存在的张老师声音和蔼、友善,忐忑的心顿时平复了很多,听明来意,他竟当即同意了我跟他读博的申请!Yeah!再次陷入莫名的兴奋,彻夜未眠!


剩下的过关斩将,紧张却顺利;于是,2016年9月,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张老师的弟子!


#

初见恩师


张治军老师常年驻扎在河南大学济源中试基地——一个集小试—中试—工程验证为一体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平台。从开封驱车2个多小时即到达济源中试基地,抬头就见到了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张老师正在和安装工人交代施工细节,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跟随张老师走进中试基地大厅,映入眼帘的这句话让我心中一震,也顿感压力山大;后来才知道这也是每一个中试基地人的科研信条。张老师说,做科学研究,不能一蹴而就,一个原创的技术从实验室的发明到工程技术开发变成产品,往往要经过10年以上的时间。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能够潜心科研,坚持不懈。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一辈子甘为孺子牛。


回到办公室,张老师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不好意思地说,看我,脏的。随后“砖家”秒变“专家”,侃侃而谈我博士拟开展的课题。于是,纳米重金属修复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便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从此伴随我未来N年的科研生活。张老师学识渊博,融会贯通,看着他对未来课题的规划,我频频点头,不停地做着笔记;虽对课题内涵尚缺乏深入了解,但心中已牢牢认定了这位如慈父般的导师。


聊完课题,聊人生,也许这便是导师。


张老师首先给我讲了他的求学经历。他上学期间,家离实验室直线距离不到一百米,每天却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成天成宿泡在实验室。对不期而遇的科学问题,不解决就整天放在脑子里。他说,你整天不思考,别说当帅才,将才也不配,只能当小兵,小兵不用思考,别人让做啥就做啥;而如何凝练技术开发中的科学问题至关重要。当前很多问题制约了技术的开发及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凝练并解决应用中关键科学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张老师的话,我深表认同,意识到肩上责任重大,同时也倍感庆幸。在博士这一人生的关键成长阶段遇此良师,既有深耕基层的质朴,也有胸怀国家的博大。在后来的求学之路上,我发现张老师一直能激发强大的正能量磁场,每每我低沉落寞之时,他总能给我力量,让我斗志昂扬,满血复活!


#

无言的关爱


张老师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是“严师”,他对课题要求极为严格,平时也不苟言笑,因此很多学生怕他,不敢跟他走近。而我,却幸运地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不怕老师”的弟子。因为不怕,所以有更多机会与老师交流。其实在张老师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学生们的期待与关爱。


在济源,张老师做的“南瓜捞面条”一直都是一种传说。据说超美味,但吃到的人寥寥无几。机缘所致,我很幸运地吃到了一大碗,连汤都没剩。张老师说,高效的人,工作是工作,吃饭、散步、休闲也是工作。我深有体会,享受美味捞面条期间、散步期间、开车期间……,张老师跟我谈的都是课题,我也很享受这种工作方式。以至于现在同为人师的我,和学生们去餐厅吃饭时、走路时,也不自觉地在谈论课题。


享受美味的南瓜捞面条


还记得2020年张老师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领奖归来,我从开封致电庆贺。我说我要请老师吃大餐,给老师好好祝贺,他很开心,同意了。2小时后我便出现在了老师面前。张老师很开心,开车到了一个农家乐接受我的宴请。结果的结果是,我请客,张老师买单!他说老师不能让学生破费,oh,这便是我的“严师”,一个外表严厉,内心柔软,处处洋溢着对学生们满满的、无言的关爱。


#

黑暗中的灯塔


读博其实是一种耐力与韧性的考验,研究课题往往会在毫无征兆时遇到瓶颈而难以继续。每到此时,我都会驱车2小时前往济源,与张老师探讨打破瓶颈的路径;而每每此刻张老师庞大的知识储备都能让与“瓶颈”狭路相逢的勇者致胜,我也每每在醍醐灌顶中受益良多。张老师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次次带给我光明与希望,很多次在我孤独无助时,我都会翻出这张照片凝视良久……

抓拍的夜幕中的张老师


我很喜欢听张老师的成长成才故事,每每有机会都会缠住他,接受励志鸡汤的洗礼,开心的是张老师也很乐意分享他的成长经历。


他说他刚到济源创建中试基地时,没有场地,租用了一个废弃的小学校园,从用水泥垒实验台、木板锯开当床开始,一砖一瓦,拼凑起来个简易的实验室、宿舍,就这样实验就先开展了起来。酷暑天,没有空调,几个人热得不行,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夏天蝇虫多,早上醒来,满被窝的虫子,却因为白天的劳累浑然不觉。他说那时候研究生指标少,他就带着本科生搞科研,手把手地教,只为多一个有用的实验数据。那些年网络不发达,他废寝忘食于国家图书馆,查阅、誊抄文献,一抄几十本,带回来学习。他说他是个不服输的人,为了攻克一个难题,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非要探索出最佳实验条件才肯罢休……


所有光鲜靓丽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苦痛。张老师现在人人敬仰,神一般的存在,但其实他也是凡人,也经历了万千劫难,最后才飞升成仙。作为他的弟子,我深知他的不易,也敬佩他的坚韧,这也是鼓舞我潜心科研、不畏艰辛的最大动力。他是我心中永远的灯塔,将指引我在学术生涯中不断前进,前进,前进!


#

黄大年再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黄大年精神的内涵,也是张治军老师的科研信仰。在张老师的日历中,365天都是工作日,他舍不得浪费一天的时间。他常说,你每周比别人多工作1天,一年就比别人多出48天,十年就比别人多出480天,不知不觉中你就多赚了一年多的时间。


如果你觉得时间上的争分夺秒就是他的全部,你错了,张老师对工作的挚爱与拼搏才更让人敬佩。明明年过花甲,他却有年轻人羡慕的胆量与干劲。坐他开的车上盘山公路,你会感受到心惊胆战的刺激;每每一个车间动土,他总是冲锋在前,犹如年轻的小伙子不知疲倦;大家在他的感染下,再烈的太阳,再大的风雨,再多的苦累,都烟消云散。一个花甲老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年轻人!事实上你完全感受不到他早已年逾花甲。记得2019年在新乡大块镇进行重金属污染农田的现场施工,张老师从我手里夺过铁锨,“我来,一看你就没怎么干过农活,想当年,我们在农村翻地时,……”哈哈,好吧,我们确实没有张老师专业。


我(摆拍)与张老师PK翻地


你能想到“土到掉渣”是一个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科学家的另一种存在吗?今夏他带队去云南考察硅橡胶轮胎事宜,他不顾天气炎热,仍亲赴一线调研,闷热的车间里大颗大颗的汗珠直往下淌。没有毛巾,也找不到纸巾,他一把一把地甩着汗珠子仍难阻汗如雨下,他豪迈地撸起T恤当起了毛巾。这一场景后来被同行的同事抓拍并发到了单位群内,大家都为之震撼,为之动容:如此有成就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拼搏,这让坐在空调房中的青年人情何以堪?!

工地考察中的张老师


除了出差,他90%的时间都是待在中试基地。那里有他近20年的汗水结晶。他常常自豪地对我们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大到一套中试设备,小至一个管道、一个三脚架都是咱们自主设计、搭建起来的。几乎每天晚上他都会在中试基地的小院里一遍遍地巡视、欣赏,也许这是一天中他最为放松的时刻。每每跟张老师一起巡游,他总是自豪地说:“看,雪艳,咱这小院多美!”。是啊,一棵棵美人松青葱挺拔,一个个反应釜齐整有序,一到四号车间鳞次栉比,那都饱含了张老师多少心酸苦累与坚韧不拔。他再百看不厌,再无限欣喜,我们都能够体会他的心境。

济源中试基地小试-中试-工程验证平台


#

奉献社会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其实早在2003年,张治军老师就遵循他的导师薛群基院士的嘱托,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这一干便是20年。


20年来,张老师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优秀高校联合攻关克难,与相关企业洽谈找准科研靶标。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中试基地先后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等众多科研院所就纳米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胜利油田、长庆油田、江苏油田等合作推动了纳米材料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研究;与南通众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联合技术攻关,实现了油溶性纳米铜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相关专利技术转让费达1260万元);与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合作开展了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中心联合开展了纳米材料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研究;通过Skyspring Nanomaterials  Incorporation与壳牌石油公司和安东石油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了相关纳米新材料和技术的国际合作。


张老师常说,我们干的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使命,我们不单单要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华民族从100多年前的屈辱中重新站立、崛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到目前为止,他的团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0多件,其中35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直接孵化企业15家以上。2019年7月孵化公司与济钢签约纳米二氧化硅项目,2019年8月,3万吨纳米二氧化硅生产线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与此同时,济源市政府和河南大学正联合共建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规划用地4000亩;规划引进、孵化纳米材料制备及相关企业100余家,建成10年后,目标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

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签约仪式


#

风雨过后 终是彩虹


经过20年的风雨历程,张治军老师拨云开雾,终见彩虹,被贴上了一个个令人称羡的金色标签:河南省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河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河南省第十届至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三届省人大代表。

这就完了吗?没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大家庭也硕果累累: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揭牌;2018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登上最高荣誉殿堂的张老师


张老师的故事就是一部励志片,给所有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年轻人更多的激励!得遇恩师,何其幸哉!


最后以我给张老师拍的美照搁笔,衷心祝愿荷花映衬下更加帅气的张老师:事业成功身体好,再接再励更登高!

帅气的张老师


致谢:感谢纳米中心余来贵教授对文稿的润色;感谢纳米中心牛利永博士提供的相关素材。




邹雪艳,女,博士,正高级实验师,2007年至今在河南大学任教。研究方向: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蛋白质的亲和分离、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志愿者”、河南大学“文明教工”、河南大学“新闻舆论工作先进个人”等。



征文启事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为迎接建校110周年,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全面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和河南省高等教育“双航母”提质进位,现启动“学生眼中好老师”师德教育主题征文年度好老师评选活动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主题征文活动。以季度为单元,征投“学生眼中好老师”主题文章,由党委教师工作部评选优秀征文并进行刊登。第二阶段:年度好老师评选活动。以年度为单元,根据征文所反映的我校教师的典型事迹,评选出若干名年度“四有”好老师,在教师节或校庆日等进行隆重表彰。


报送办法:

作者将征文电子版提交至党委教师工作部邮箱(hdsdsf@henu.edu.cn)文件名为“姓名+所属学院+征文”


精彩回顾


刘保明  我眼里的好老师:高凤山先生                    

柳素平  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恩师李振宏先生

丁英俊  桃熟流丹  李芬溢香 ——写给我们田径专业的恩师们

梁慈民  我的恩师蔡芳川先生

杨姗迪  刘璇 王家耀:苦研不负“智绘”梦,心怀利剑破苍穹

程君宇  躬身嵩岳种桃李 德引群鹏竞揽星 ——谨献给尊敬的岳鹏星老师

杨改生  我的大学老师(一)

张名利  她向我走来 携风一起

卢师愈等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我们心目中的寇振声教授

任冰燕  我的宝藏老师

崔澜琼  那一双亮晶晶的笑眼






 扫一扫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