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玲!全省青年组一等奖!

党委教师工作部 河南大学好老师 2024-04-02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和“四新”建设,推动智慧教学落地生根和创新发展,河南省教育厅举办了第四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全省57所本科高校近万名教师报名参赛,经学校初赛、网络复赛、现场决赛、竞赛专家委员会评审,最终评选出特等奖30个、一等奖62个、二等奖100个。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张玲,荣获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青年组一等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张玲老师的故事。


个人介绍





张玲,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秦汉考古》(MOOC)主持人,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考古通论》主持人。

2023年获第四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2019年两次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2022年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0年被评为开封市优秀教师;2022年被评为河南大学教学名师,2009年以来获河南大学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一等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二十余项,获河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薪火相传守初心 笃定前行向未来





青衿有志 履践致远




鸟语,花香,芽出,春来,万象更新。遥想十八年前,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张玲在机缘巧合下与河南大学相逢。又是一年春意早,十多年来,张玲老师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初心始终未变,对于未来发展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当谈到为什么来到河南大学当一名教师时,她眼里闪烁着光芒:“二十年前考古学还是冷门专业,当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终身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之外,能不能有人去做薪火相传的工作?我想我愿意,就去做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考古就是挖古墓,她非常希望尽自己所能普及科学考古的理念,培养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也是她选择来此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学校、学院名家辈出,无论是师资方面,还是科研方面的积淀都非常深厚,我认为在这里工作和继续深造能全方位提升自己,为专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青衿有志,履践致远。2009年,她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在我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毕业,次年进入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跟随龚留柱教授做研究,并在2017年顺利出站。入校以来,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并斩获二十余项教学类奖项,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中,她主持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秦汉考古》(MOOC)在学生当中大获好评,“选课火爆,一位难求”。这门课也在2020年11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十八年教学生涯中获得诸多奖项,背后是精益求精、探索创新的自我要求。



勇于探索 开拓创新




张玲老师一直从事考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讲授《考古学导论》《秦汉考古》《隋唐考古》《田野考古学》《文物考古测量与绘图》,为研究生讲授《考古通论》《田野考古》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她勇于探索,创新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

她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课堂理论,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奔赴考古工地,拍摄图片视频,充实教学内容,力求备好每节课,讲好每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考古学理论、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动态进行整合,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她为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通过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的作用,活跃了教学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同行、专家的好评。

她为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针对考古学课程特点,积极推动沉浸式学习,将课堂搬到户外、田野、博物馆和考古工地,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讲的本科生课程《秦汉考古》(MOOC)2014年获得河南大学首批慕课建设项目立项,于2016年起陆续在“中国大学MOOC”“优课在线”“学银在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等平台上线,选课人数已达数万人。该课程2016年9月被认定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1月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5月被认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11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质量高、实用性强、示范性好,在国内高校考古专业在线开放课程方面先行先试,作为河南省第一门考古类国家级金课,影响面广,应用高校多,为专业发展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她不断总结经验,带领教学团队继续打造更多精品课程,主讲的研究生专业课《考古通论》2022年12月被认定为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2023年2月被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认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

在教学成果方面,省级奖项有2018年和2019年两次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2年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23年2月获第四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奖项主要有河南大学教学名师;河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09年至2022年获得河南大学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一等奖、河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二十余次。



相伴同行 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知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从教以来,张玲老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核心。

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承载着中华文明精华的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认识到考古学研究能够丰富和建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为提高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历代考古工作者安贫乐道、艰苦奋斗,他们前赴后继献身事业的敬业精神鼓舞人心。这些思政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让中国故事传遍全球,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考古专业。

她讲课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讲授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外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最新动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打通线上线下界限、融合课上课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高质高效学习。在她看来,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她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她真诚对待每位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多关注专业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对于高年级同学多关注考研就业,在备考和应聘方面给予指导。她不仅传授知识,还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无私的帮助,为远离家乡和亲人求学的大学生提供关爱。在疫情封控期间她参加志愿者服务,多次到仁和公寓为学生采集核酸,化身大白守护学生健康,用温暖诠释师者担当。她认为教师应该筑牢信念之基,当好感悟信仰的“引路者”;勤习教学之功,成为输出知识的“追梦人”;秉持仁爱之心,甘做默默奉献的“孺子牛”。“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既看耕耘,也问收获,映照出从“三尺讲台”到“时代舞台”的升华路径。每个人的梦想都了不起,要做一名打造栋梁的教师,让知识传承、让青春飞扬、让梦想实现!


“薪火相传守初心,笃定前行向未来。”这是她不变的信条,作为“河大人”,她也将继续燃烧自己的“河大魂”,让知识得到传承,与学生共同成长。


精彩回顾


学生眼中好老师|刘丹:亦师亦友,可敬可亲

聚焦!书记院长谈两会(四)

警示教育 | 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十一)

又一个特等奖!段晓明老师!

【师德师风“微”讲堂】高校师德建设的六大机制

座谈会后,他们又说了啥?

王波老师!全省特等奖!

冯志芬:全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警示教育 | 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十)

聚焦!书记院长谈两会(三)

关于开展2023年度文明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

我眼中的河大,我眼中的家

学生眼中好老师 | 李明善:师为久旱霖,润物细无声

各单位隆重表彰“从教30+”教职工!

学生眼中好老师 | 张新红:心中的那一缕阳光

聚焦!书记院长谈两会(二)


审     核:张礼刚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王   一

版面编辑:高佳硕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