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元本钱拼下百亿家当,每天开销50元,却资助3万多人上大学,捐赠超12亿
金利来集团创办人、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于9月20日16点28分在家乡梅州因病逝世,享年85岁。
曾宪梓的一生堪称一部励志传奇。他出生于广东的农民家庭,4岁丧父,12岁曾辍学,在泰国经历人情冷暖后赴香港经商,靠6000元起家,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最终创建金利来,打拼下百亿身家,成为赫赫有名的领带大王。
曾宪梓的传奇人生,就此谢幕。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个广告响彻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嵌人了千千万万个男人的心窝。这个广告是香港“金利来集团公司”主席曾宪梓先生创造的。
曾宪梓,1968年定居香港,以他的独特智慧和超人的毅力,历尽人世沧桑,创出了享誉世界的名牌金利来领带,占领了多年被西方称霸的香港市场,继而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领带大王”。
“男人的世界何止领带”,从不停止追求,辟径前进的曾宪梓,把经营范围扩大到男人所需的一切产品,成为名符其实的“金利来,男人的世界”。
一个“金利来”名牌,扭转了曾宪梓的命运,他从一贫如洗的平民成为拥有数十亿财产的巨商,一个名牌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些外国巨商看到“金利来”如此巨大的魅力,愿出三亿港元买下这个名牌。一个字一亿元,真正的一字千金。曾宪梓却掷地有声地回答:“十亿、百亿也不卖,这是中国的名牌!”
曾宪梓出生于1934年2月2日,祖籍广东梅州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他4岁丧父,年轻的寡母干着一般男人都不愿意干的伙计,独自抚养着他和比他大5岁的哥哥。
在艰难的日子里,母亲仍然送两个儿子上学堂。老师姓梁,是个善良博学的老先生。孩子们的体育运动是“踢足球”,这是从山上采下的青皮野柚子。梁老师也爱看踢足球,一次,他给曾宪梓讲起李惠堂的故事。
李惠堂也是梅州人,他是从30年代起叱咤足坛25年的“亚洲球王”。他的球踢得出神入化,射门尤有绝技,洋人称他“球怪”。当时有句流行的谚语:“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讲罢故事,梁老师对曾宪梓语重心长地说:“李惠堂的成功,是靠他胸怀大志,勤学苦练得到的。”曾宪梓一生都铭记着这个故事,学着李惠堂的精神做事做人。
1949年新中国诞生,曾宪梓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他继续上中学,考大学,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分配到广东省农科院工作。他决心终生报效祖国。
可他没有想到,哥哥从泰国急切呼唤,让他前往解决父亲与叔叔的遗产纠葛。1963年,他依依不舍地离开祖国和母亲、妻儿,远走他乡,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到达泰国,他对父亲的遗产的态度,却令亲人们大感意外。他表明,上辈的遗产是父亲和叔父共同创下的,父亲去世了,叔父完全有权支配这些财产,后辈人要靠自力更生养活自己,这笔遗产他分文不要,他的态度,得罪了哥嫂,震动了叔父。
不久,他自立门户,学习做领带的技术和经商的本领。1966年,母亲和妻儿来到泰国,他卖掉仅有的财物照相机和手表,为人加工领带,维持一家六口(他已有三个孩子)的生计,生活的艰难常人难以想象。
此时的曾宪梓空有男子汉的英雄气魄。泪却向心里流,泪,是殷红的。叔父得知他的困境,送来钱,他谢绝。叔父又送来一匹黑绒布。让他加工领带,他接受了。领带加工好,他送去,叔父给他一万元,他只收下九百元。他说,加工费只有这个数。叔父由衷叹佩:宪梓定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
在泰国,他不懂泰语,环境不熟,举步维艰,他决心去香港闯荡。1968年临近春节,他毅然只身到了香港。未等他准备就绪,母亲妻儿便已赶来,他只好求助于早已定居香港的姑姑,在姑姑家暂时栖身。此时的他前途未卜,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仿徨。
他意外地收到叔父寄来的一万元。叔父说,这是给嫂嫂、侄媳和孩子们的安家费,绝不准退回。曾宪梓立刻租房子安家,春节一过便开张营业,做起产销领带生意。他清晨6点开始制作领带,午饭后上街推销,每天至少卖出五打领带,才能开销一家六口最低生活的费用。
曾宪梓一口客家音的广东话,一开始推销就被人取笑和捉弄。“客家佬还能做出好领带?纯粹骗钱!”他强忍屈辱和愤怒,摊开领带,任店主检查、挑选。店主的意见和挑刺,他都记在心里,回去一一改进。久而久之,他诚实、守信的为人,货优而价格合理的经营,取得了一些店主的信任,销路逐渐打开。
“金狮牌”改“金利来”,就是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在1969年推出的。至此,曾宪梓已不甘心仅仅制作低中档的领带,在小、中店铺售卖。他的产品要打进“永安”、“先施”等八大公司和高档商店。
他不惜斥资购买各种外国名牌领带,精心研究、仿做、改进,再拿去各大公司请经理鉴评、试销同时,他不惜重金做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
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载誉归来,途经香港作表演赛,电视现场直播。曾宪梓独具慧眼,独资赞助三万元,购得广告权,他自己写的广告词,频频在电视屏幕上出现。表演一结束,“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便在香港家喻户晓,各大公司、商店的金利来领带销售额大幅度地上升,订货单纷至沓来。
曾宪梓的事业不断壮大起来。从此,他以货真价实大作广告,每年的广告费要用数千万元也在所不惜,因为,轰动的宣传效应带来了更为轰动的市场效应。
从艰辛起步到事业发达的历程中,曾宪梓树立起一个信念:做生意先做人;总结出八字方针:勤奋,节俭,诚实,守信。曾宪梓从未违背过这个信念和八字方针,并且要求属下数千名员工必须遵循,广大员工也人人牢记在心,他们称之为“八字经”。
诚实和守信,既是他的经营准绳,也是他的为人准则。勤奋,他的解释是能做到100分的绝不做99分。勤是动手又动脑,多做多想多创新;奋是拼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节俭,他说,花钱不用学,多少钱任何人都会花光。赚钱,却是勤奋节俭一生的事。该花的,多少都要花,不该花的,一分也要省。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进舞厅歌榭,饮食粗茶淡饭,穿着从不挑拣,会客交际,只有两套西装轮换穿。一双皮鞋穿得鞋跟倾斜,秘书给他买了一双高级皮鞋,他看着漂亮,穿着舒服,但两天后他又穿上换了跟的旧皮鞋,新鞋拿到他的皮具厂作了样品。
对祖国,曾宪梓更是一片赤子之心。早在1977年,他就以“投石问路”的方式赠送两部汽车给梅县华侨大厦,得到答谢的回复后,次年便返乡探亲。
当他看到经过十年浩劫的母校破烂不堪,运动场变为番薯地,乡亲们的生活比年前他在家乡时还苦,不禁黯然神伤,立即捐出巨款修建母校东山中学的教学大楼。
从那时起,他年年捐款投入立国之本的教育事业和卫国之本的体育事业。1978年,当时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元帅在广州接见了他。他俩是梅县同乡,又是东山中学的校友,一见面便亲切交谈。
叶帅赞扬他的爱国之举,曾宪梓诚恳表示,支持家乡和祖国是他多年的愿望,一定竭尽力量而为。
40多年来,他一直遵守着自己的诺言,据粗略统计,曾宪梓捐款兴办教育和体育事业的金额超过10亿元,资助了30000多个学生。
曾宪梓还认为,捐款只能振兴一方,投资办企业才能长期振兴一片又一片。1982年,他获得信息:美国两亿人口,每年人均要购买4条领带,每年有4亿美元的市场潜力。他决定筹资120万美元到美国办企业,争夺这个巨大的市场。
但就在这年,中国政府宣布1997年7月1日将恢复行使香港主权。一时间香港风波骤起,大量资金外流,一些巨商外迁,经济出现混乱。曾宪梓当即决定放弃到美国投资的计划,转向国内投资办企业,再创一个名牌产品“银利来”。他的这一行动,在香港引起强烈反响,对一些动摇观望的商界人士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在香港,有人称曾宪梓为“亲中人士”,得此雅号他很坦然:“我是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国?”
殖民统治是世界历史上耻辱的一页,殖民制度也早已为世人所唾弃。结束香港150多年殖民统治历史,使东方之珠回到祖国怀抱,是包括绝大多数香港同胞在内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要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以彭定康为首的港英当局违反中英联合声明,采取与中国政府不合作的态度。在香港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曾宪梓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坚决维护我国政府的方针政策。
他针对还有疑虑的港人说,港人一定要树立信心,“港人的信心问题,既不在英国,也不在中方,重要的取决于港人本身。”他呼吁“爱港爱国者应团结”。
由于他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坦诚和热情,港英当局给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他们想尽办法排挤他,对他的一言一行都要加以评论,比如他们谈到他的孩子时说,做他的儿子很累,因为他要求他们从小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由于港英当局的排挤,“金利来”股票在香港跌了很多,损失很大。金利来公司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但曾宪梓认为这没什么。
他说,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事,在爱国这个问题上我很清醒,我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在香港回归、和平过渡、繁荣方面,作出一个炎黄子孙应有的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