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股公司上市,施一公夫妇身家超15亿,科学家跻身“富豪俱乐部”是好是坏?
3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夫妇联合创办的生物医药公司诺诚健华,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9969)。
据诺诚健华官网消息,诺诚健华于2015年在开曼群岛注册,2016 年在中国开始研发,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发现、研发及商业化用于治疗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
诺诚健华的招股书显示,赵仁滨博士作为该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持股12.43%。尽管施一公本人并不直接持有公司,但由于他和赵仁滨的配偶关系,根据证券及期货相关条例,施一公被视为拥有其夫人所持有的股份。以公司当天收盘价9.81港元计算,施一公夫妇持有的股票市值超过了15亿港元。
其实,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2000年,我国第一家以科学家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股票简称“隆平高科”。作为名誉董事长、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袁隆平院士持股市值攀升至1.24亿,成为A股首位“院士富豪”。
2009年5月,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重新补充和整理上市申请材料之后,获得了创业板发审委批准,成为沈阳首个成功冲击创业板的企业,被称为“机器人第一股”。根据当时的招股说明书,时任董事长王天然和公司总裁曲道奎分别持有公司225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比例的3.66%。按照机器人在创业板39.8元的发行价计算,二人身家超过亿元,一跃从院士、博士生导师变成了亿万富豪。
2011年7月19日,一则有关院士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眼球,引发股民围观:以岭药业 7月19日在深市中小板发行,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一跃成为A股的“院士首富”,个人身价逼近50亿元。
除了这些赫赫有名的院士外,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教授,2010年上市的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此外,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原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
大家之所以对“院士富豪”产生好奇,是因为中国企业家生态出了点问题,“一个亿小目标”的地产商、娱乐明星、金融大鳄长期占踞富豪宝座,肯定不是什么好现象。
如何看待“教授、院士成富豪”现象?社会上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成功案例,值得鼓励;反对者则认为,教授、院士就应该潜心科研与教学,不该“不务正业”。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为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现象,国家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从事应用技术开发、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教授走出高墙大院,或深入企业,或自办公司,为经济建设服务。
吴以岭、柳传志、陆致成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发新产品,历经艰辛,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也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他们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这批科研人员“身价倍增”,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现实的角度看,“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引导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翻看名号不一的“富豪榜”就不难发现,此前榜上有名的富豪,多为地产商、娱乐明星等。其中许多人晒豪比阔的生活做派,不仅损害了“成功人士”的正面形象,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而且误导了广大青少年。
反观袁隆平、柳传志、吴以岭等科技型富豪,或者不改本色、视富贵如浮云,或者急公好义、扶助后起的创新创业者,或者继续潜心研发、做强做大、奋斗不止……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富而仁”的成功样板,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用知识创造财富、靠创新创造价值。
当然,说“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个好现象,并不是鼓励所有的科研人员和教授都去创业当老板。毕竟人有短长、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事基础研究的似乎不宜“这山望着那山高”,擅长教学的也大可不必见异思迁。此外,谁也没有三头六臂,如果时间没那么富余、精力没那么充沛,还是安安心心做好、做精本行为好;自不量力地沽名钓誉,于己于人并非好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