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A | 查蓬·楚恩鲁迪莫尔 | “曼谷杂种”——因曼谷热带性而生的本土原型 | “热”亚洲:新/马/泰/越/印尼

“曼谷杂种”——因曼谷热带性而生的本土原型

Bangkok Bastards: Homegrown Prototypes for Bangkok Tropicality


查蓬·楚恩鲁迪莫尔/Chatpong Chuenrudeemol


引言


“曼谷杂种”是曼谷城市所衍生的非常规建筑类型,通常由随处可见的废弃物所搭建。它们并非富人使用的建筑,也并非由建筑学专家所设计;它们是自建自住的构筑物、遮蔽所,由当地或外来的低收入工人所使用。这些构筑物由平民老百姓基于生存条件亲手建造,在像曼谷这样繁忙的热带城市中,满足求新求变的社会、经济和风俗要求。典型的案例包括建筑工人住宅、违章市场、水边棚屋、汽车旅馆等等,诸如此类。


在调查和记录“曼谷杂种”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建筑讲述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揭开曼谷建筑一个令我每日着迷不已、但从未在历史文本或当今媒体中讲述的秘密。它将呈现作为一个当地人对泰国粗鄙庸俗的观察,部分仍保留了对传统泰国的刻板印象,部分则揭露一些甚至可能令当地居民感到惊讶的现象。简而言之,这些案例调研是我的个人研究,每个案例都揭露了我的曼谷所独有的一面。


“城市游牧者”讲述的是一群有着流浪天性的族群的故事,他们在历史上便有着面对不断变化的自然(每年的洪水灾害)、政治(权力转移和政变)和社会环境(泰国、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印度、西方之间的交融,文化、宗教和经济格局的动荡)移居和迁徙的传统。


“城市两栖者”讲述的是一个曾将水作为商业、交通和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却在极端热带城市中努力化解大自然与城市化冲击的城市的故事。


“混合填充”讲述的是具有创造性和适应力的一群人的故事。他们在适应和即兴创造之间循环往复,以便应对热带大都市的艰辛与挑战。


“地下变色龙”讲述的是一群乐观而幸福的人的故事,他们勤恳工作,但同时也更加纵情享乐,甚至有时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极端状态。


不过,这些仅是已被研究和记录的“曼谷杂种”的一部分。还有更多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使它们在看似不可驯服的热带城市中成功驾驭了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充满了热带的炙热和潮湿,还有尘土、噪音、污染、拥堵和窥探的眼睛。它们将展示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下所衍生出的独特设计策略,和为了制成新的轻型构造、对城市自然演化下的剩余物和工业生产之余的廉价废弃构件的利用。


“曼谷杂种”将会揭示我的家乡真实生活的迷人的一面。它们将教会我们在极端的热带城市空间中生活的宝贵经验。它们生长自城市,回应赤道周边的地域主义,并且形成了出乎意料的规模、形式和策略……“曼谷杂种”会使我们意识到崭新的、野性的、极端的城市热带性的残酷现实,并告诉我们如何做到,不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更能够繁荣生长。


“城市游牧者”:临时建筑工人住宅


建筑工人住宅沿街一侧,罗摩9号附近


泰国建筑工人通常居住在施工现场的工地中,从而节省了集装箱的租用和工人们的通勤费用。因此,建筑工人被赋予了在工地上建造他们自己的住宅的任务。这就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且因地制宜的热带临时建筑案例,因为这些建筑便宜、 灵活性高且乱中有序,与工人随性的生活方式正好契合。


建筑工人住宅分析:开放式居住单元核心和脚手架


建筑工人住宅类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核心区域和脚手架。核心区域是蜂窝状的生物单元,每个单元的4个侧面是由废弃的波纹板、胶合板或水泥纤维板构成的分隔墙。通常墙面上都不会开窗,房间会非常闷热不适,主要用来睡觉。脚手架则呈现为连接蜂窝状核心单元的独特钢材或木材框架。它们作为走廊和开敞的楼梯间,被用作多功能生活空间,可以进行用餐、烹饪、饮水、小憩、休息、洗涤和烘干等活动。脚手架通常被建造成通风良好的半室外空间,或以双层走廊风洞的形式,或以作为室外阳台使用的单一负载走廊的形式。在工作之余,脚手架就会转变成一个巧妙又有顶盖的门廊,让所有工人都可在此共享热带环境独有的日常活动。


“城市两栖者”:水边棚屋


萨姆森洪水运河棚户区平面


曼谷的水边棚屋主要指传统泰式建筑类型的城市产物——泰国高跷屋、河边漂浮屋,以及曼谷城市化下的违章建筑。它们多数是建在曼谷水道——包括湄南河(曼谷的主要水道)、运河的河网(灌溉渠道)和散布的城市洪水水库(gaam ling)边的多用途住宅构筑物。这种随机搭建的两栖的构筑物有的靠近滨水的无人区,有的非法地建在水面之上。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困境:许多当地人自祖先时代就定居的地点,在如今现代建筑管理和城市规划者的眼中,显然已成为擅自占用的非法之地。


萨姆森洪水运河棚户区



萨姆森洪水运河棚户区洪水渠上架空立面,高速公路横跨其上


萨姆森洪水运河棚户区因狭窄巷弄的排布,形成紧凑又独特的住宅空间,并衍生出一种因地制宜的城市策略。每个棚户区的内部空间小而紧凑,主要用于夜晚睡觉。在白天,当地人选择在通风循环的通路上形成他们的户外起居空间。与建筑工人住宅类似,人行道成为每个家庭局促的内部空间的“肺部”,同时也形成蜿蜒的脊状的露天公共生活空间。


荒废的运河棚屋,轴测


萨姆森洪水运河棚户区的独特增长模式,是基于多种特殊条件产生的。第一批社区与城市洪水运河平行,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另一排平行的房屋在水面上违法搭建,与原有的房屋形成一个小巷子式的"起居室"。当更多的家庭成员诞生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垂直小巷从原有主干道分支出来,将原来的房屋垂直地扩展到水中,成为对流的风洞,将微风从水域引向主干道。


荒废的运河棚屋


荒废的运河棚屋,运河上的房屋和特殊阳台


曼谷的运河曾主导这座城市,因为“灌溉运河”(klongs)不仅为老曼谷城的果园和稻田提供了养分,而且还是平日出行的主要交通轴线。随着汽车代替船只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大多数的运河便逐渐被填满铺平,成为了公路。然而,原有的运河仍残存在城市里,容纳当地独特的社区。


Klong Peng即幸存的曼谷灌溉运河之一。然而水道在平行方向上不幸地遭到城市的“截肢”,运河的某些部分被野心勃勃的开发商所填补。在被填平的过程中,水被转移到地下,不再像过去那样自由流动,导致了污染沿河蔓延。不过,一个活跃的社区仍然在这条“残疾”水道中茁壮生长起来,并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占据了运河。如支撑运河挡土墙的混凝土十字框架已经改变功能,形成了非常规的人行天桥、社区存储“架”和种植园等等。当地人还巧妙地借助梁作为临时户外的生活、饮食、烹饪和盥洗走廊的结构支撑。


萨姆森洪水运河棚户区人们将小巷视为共享的生活空间


居住在水边棚屋的当地居民甚至“就地取材”,创造一种因地制宜的公共空间并模糊内部与外部生活环境。盆栽植物、长凳、椅子、塑料雨棚和其他街道设施形成了产权边界的模糊,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共享。这些临时元素很微妙地限定区域边界,对在敏感的公共区拓展私人空间十分必要。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随意摆放的物件可能意味着私人对公共财产的侵占,但对于曼谷当地人来说,这些临时物基于模糊的界线、分时共享、功能重叠和公共生活的概念,创造了一种非常泰国式的欢愉、随意的空间感。



“混合填充”:杂交化的商店住宅


商店住宅/家具作坊混合,纵剖面展示商店住宅的“头”和作坊的“延长尾”


曼谷的商店比比皆是,因为这个类型是20世纪小规模房地产开发的首选方案。曼谷的家庭过去常常在这种典型的城市填充构筑物中工作和生活,可能就是白天经营一家面馆,夜晚便到楼上的区域起居生活。然而,当今的城市居民大多放弃了商店住宅的生活方式,而是采取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像是在市中心的办公室工作,并到工作地点附近的高层公寓单元居住,或是到周围的郊区独立式住宅居住。


商店住宅/家具作坊混合,木框架扩建内景


通过近距离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城市居民是如何重新调整和规划商店住宅这种原型的。非传统的店铺项目,如微型工厂或工坊,比如摩托车维修商店、家具制造、机械维修店和其他手工作坊等,已经在此找到了合适的集中区域,低廉的租金和灵活的结构,对于他们的业务开展非常理想。而上层空间则被分配给外地员工或生产阶层,他们多半为曼谷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提供服务。


“地下变色龙”:帘幕汽车旅馆


帘幕汽车旅馆,索伊朗格难附近,秘密汽车中庭


帘幕汽车旅馆是最独特的地下杂交体。它的形态旨在满足城市人对自我的解放。这个旅馆建筑核心有个中庭,在中庭与外部则是通过一个狭窄的隧道连接,而这个开口让秘密的伴侣可以坐在他们的汽车中隐秘地进入建筑内部。建筑本身建在一个露天的停车场上,两旁都是以帘幕遮蔽的停车位,而这些停车位上方则有直达楼梯与“爱巢”相连。露天停车场也有单独的出口,使这些爱侣们可以在避免被窥伺的情况下离开此地。除了为大众介绍曼谷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之外,帘幕汽车旅馆同样展现了另一种巧妙应对热带城市生活的杂交体。建筑物的中庭空间通过堆叠效应维持通风,从隧道吸入空气,并让它们通过庭院上方的开口向上、向外吹出。连通街道和建筑物中庭的隧道也可以作为一种滤网,让低污染的空气进入庭院,调和庭院的热度和湿度,同时不受灰尘和街道噪音过多的影响。这种对转换噪音污染以及含有CO和尘埃的自然空气的处理,对于在热带城市的生存至关重要。(庞凌波 译 洪人杰 校)  


秘密汽车中庭的轴测剖面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903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9/03期《世界建筑》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