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所有人都怕“上火”?
本文共 2541 字,阅读时间约 8 分钟
“昨天吃完火锅就冒痘了,这是上火吧?”
“羊肉太热性了,冬天吃多了容易上火……”
“天气热,要多喝点凉茶降降火……”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上火”是一个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词汇。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晴天还是雨天,只要你出现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脸上爆痘、便秘、流鼻血,都会被贴上“上火”的标签。
更全的“症状表”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
来源:《体检人群中303例上火者的舌象特征研究》
看完以后,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在燃烧……
而爱养生的中国人,最热衷的事情就是“降火”。
方法一定要简单,最好是按摩几个穴位,拿几样东西泡水喝就能解决:
但所谓的“上火”,真的是同一种病因引起的不健康状态吗?
用一招“降火”就能消除所有症状,真的科学吗?
到底什么是“上火”?
“上火”把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病症捆绑在一起,是一个非常笼统、模糊的说法。
虽然它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但现代医学并没有对应的称呼。
上个世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有一个教授对“上火”这个课题十分感兴趣,以为是一个“了不起的医学发现”,于是和另外4个人组成了专家团队,专门深入中国广东地区调查[1]。
花费了长达9个月的时间后,他们奇怪地发现,上火的症状包括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咳嗽、中暑、便秘、甚至糖尿病、脑卒中等等,治疗方法也十分不一样.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究竟是什么共同的病因,会造成这些五花八门、各不相干的症状?
最后,这个“上火考察小分队”又一头雾水地回到了美国。
“上火”之痤疮、便秘
你是不是经常发现:
熬夜、压力大的时候,特别想吃火锅、撸串、嗑瓜子花生、啃巧克力。
放飞自我一时爽,谁知第二天就爆痘、便秘了。
这不正是“吃了热气食物加会导致上火”吗?
你别说,现代医学还真有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早在1930年代,国外科学家就提出过“肠-脑-皮肤-轴”的理论(gut-brain-skin-axis)[2]。
这个理论说的是:
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心理压力大的状态,就更想吃一些高油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来减压。
为什么呢?
因为在远古时期,面对生存的压力,人类必须多吃一些高糖高脂的食物储存能量,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而如今吃穿不愁了,人类却还是没忘掉这个本能……
其次,蔬菜吃太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无法促进肠道蠕动,便秘是必然的。
另外,高糖高脂的食物还会改变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让肠道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痤疮和便秘。
该怎么办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多吃高纤维低热量的食物,少吃垃圾食品,可以把肠道菌群调整回正常状态。
比如,多吃燕麦等粗粮和蔬菜,在肠道里形成一个利于有益菌生长的环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至于喝酸奶、吃益生菌片,并不见得对每个人都有效,不能过分依赖。
“上火”之口舌生疮
口舌生疮也是“上火”家族中一个让人头疼的家伙。
其中一种,是“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口腔溃疡。
紧张、焦虑、睡眠不好、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均衡、胃肠道疾病或贫血,都是它的诱因。
这一点跟“上火”的理论很相似。
但是,这类口腔溃疡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清楚。
有人是因为吃了含水杨酸的刺激性水果和蔬菜,如柠檬、橙子、菠萝、苹果、西红柿、草莓、蓝莓、无花果等[3]。
有人是吃了高糖高盐的食物,如桂圆、荔枝、薯片等等,因为高浓度的糖分或盐分都会导致口腔黏膜局部高渗脱水,形成口腔溃疡。
甚至,你吃饭不小心咬到脸颊里的肉、刚嚼了一袋特别扎嘴、“嘎嘣脆”的零食(比如干脆面、辣条、炒瓜子),也会导致口腔溃疡。
但有的人,不管吃了啥,口腔溃疡都会莫名其妙反复发作 ,这只能怪你运气不好——遗传了。
研究发现,父母都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子女发病率可高达 90%;父母一方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子女的发病率也有 60%[4]。
另一种是唇疱疹。与口腔溃疡不同,唇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如果你的鼻子下面、嘴唇周围起了水泡,多半就是唇疱疹。
很多人一辈子都带着这个病毒。它平时潜伏在神经节内,没什么症状,一旦被某些诱因激活,就会顺着感觉神经跑到皮肤粘膜上,引起反复发作的唇疱疹。
比如感冒、发热、疲劳、睡眠不足、心情抑郁、压力大、紧张焦虑等,免疫力一下降,病毒就出来作妖了。
口腔溃疡和唇疱疹怎么治?
戳下方链接,送你一篇实用干货↓↓
“上火”之流鼻血
我们的鼻腔黏膜很薄,毛细血管十分丰富,经常与外部空气接触。在天气干燥的环境中或轻微刺激,都会很容易破裂出血。
流鼻血最常见的原因有鼻炎、外伤,还有心血管病、凝血异常等全身疾病。
当然了,不良的环境条件,比如粉尘、高温环境等,也可以引起鼻出血。
为什么吃一些食物也导致鼻出血呢?难道,是鼻子受到了气味刺激吗?
英国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测试了各种容易引起鼻出血的食物[5]。
他们发现,鼻腔毛细血管对各种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异常敏感。
尤其是患有“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人,一旦吃到了富含抗凝血因子的食物,就会导致鼻腔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最后,科学家一本正经地列了一份“易流鼻血的食物清单”:
辣椒、辛味料:辣椒里含有大量水杨酸盐和姜黄色素,能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成为鼻出血的诱因;
酒:尤其是红酒,红酒也含有大量的水杨酸和水杨酸盐;
富含omega-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鱼油、三文鱼;
高水杨酸食物:咖啡,苹果,巧克力(巧克力中的可可也是有名的血小板抑制剂),菠萝、某些中药饮品、大蒜、枸杞、蓝莓和草莓等莓类水果,西红柿、萝卜、杏子、橙子、橄榄叶、葡萄干、甜瓜、猕猴桃、石榴、蘑菇、大枣、花生等。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食物:人参、银杏叶、生姜、维生素E;
其他:糖、奶类、某些豆类。
相信你也发现了,在这个列表里,很多都是我们中国传说中“容易上火”的食物。
但上火只是表象,食物里的脂肪、盐、糖、水杨酸、抗凝血因子、血小板抑制剂才是背后的“真凶”。
所以,别再动不动就提“上火”了。
典叔还见过不少人,一“上火”就吃牛黄解毒片。
你知道里面的雄黄含有硫化砷,是有毒的重金属化合物,长期服用会导致慢性砷中毒吗?
你知道它盛传的“通便”功效,主要归功于里面的蒽醌类泻药——大黄吗?
对,就是长期吃能导致结肠黑变病的那种。
今年3月,牛黄解毒片终于被国家药监局点名,要求明确写出“本品含雄黄,不可超剂量或长期服用”,并列入了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的禁用名单[6]。
“上火”作为一个传统的经验,固然提醒我们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
但不分青红皂白就觉得自己需要“清火、排毒、降火”,这是一种习惯性从众的懒惰思维,长期吃“降火神药”还可能有害健康。
调整你的饮食、情绪和生活习惯,远离那些让你敏感的食物,比一杯凉茶、一盒“解毒片”要有用得多。
END
参考文献
[1]“上火”是什么?现代医学有“上火”的概念吗? - 杨嘉星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3850/answer/161037163
[2]Bowe W P, Logan A C. Acne vulgaris, probiotics and the gut-brain-skin axis-back to the future?[J]. Gut pathogens, 2011, 3(1): 1.
[3]What is salicylic acid and in which foods does it occur?
http://www.food-info.net/uk/qa/qa-fi27.htm
[4]Akintoye S O, Greenberg M S.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J]. Dental Clinics, 2014, 58(2): 281-297.
[5] Silva B M, Hosman A E, Devlin H L, et al. Lifestyle and dietary influences on nosebleed severity in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J]. The Laryngoscope, 2013, 123(5): 1092-1099.
[6]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伤科接骨片、稳心制剂和牛黄解毒制剂说明书的公告(2019年第15号).2019-03-01.http://www.nmpa.gov.cn/WS04/CL2115/335425.html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运营编辑 润一
腾讯医典出品
*本文版权均属腾讯医典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